论艺术中的雅俗范畴

2015-05-30 14:17王京京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通俗高雅范畴

摘 要:艺术中的雅俗观念,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流变,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品位、审美趣味。雅俗之分,从来就不是绝对的,而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

关键词:艺术范畴;雅;俗;互变

“‘雅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不断发展变化的美学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雅的艺术风格作为文学和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一直是美学家和艺术家共同追求的理想和目标。”[1]关于“雅”,《玉篇·佳部》解为:“雅,正也。”《释名·释典艺》解为“言王政事谓之雅”。就是说,正统的、典范的、“高尚”的等等审美品味,即为“雅”。在文学艺术方面,人们常说的雅,即高雅,代表着艺术发展的正统方向,思想深刻,境界高雅,是一个时代文学艺术所达到的高度。关于“俗”,许慎《说文·人部》解为:“俗,习也。”张守节《史记正义》曰:“上行谓之风,下行谓之俗。”可见,与官方正统文化相对的、民间的、大众的、通俗的等等审美品味,都可归于“俗”。俗,不是庸俗、低俗,而是通俗,它用通俗易懂的、为大众易接受的方式,力求满足民众的欣赏要求,展示出极强的吸引力,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大众艺术。

雅俗范畴的出现,意在区分不同层次的艺术趣味与格调。然而“雅与俗”是一对动态把握的历史范畴,艺术中的雅俗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流变,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品位、审美趣味。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的人群而言,“雅”与“俗”是不同的且是不断变化的。不提东西方雅俗观念的差异,仅仅是同一地区同一时代,人们的雅俗观念都会有不同,雅俗观念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这与人们的审美主观性有着极大的联系。同一种文艺形式或同一作品,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欣赏标准和水平以及审美趣味,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事物,会给出完全不同的“雅俗”评价,不过是看某种艺术被世人的接受程度,反映出的是不同的审美倾向。“雅俗”艺术的流变,与人们的雅俗观念不断发展变化有关,关键在于人们的审美水平、审美倾向的变化和艺术本身内涵的发展变化。“雅与俗”表现为一种观念,两种趣味,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各臻其妙。雅俗观念有着很大的变数,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不论雅俗,经过时间的检验,只要是真正的艺术,终会历久弥香。

无俗即无所谓雅,无雅也就无所谓俗,二者共生于文化之中,互相依从,彼此制约,也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文学艺术的发展表现出的正是雅俗互变的过程,俗可以变雅,雅也可以变俗。

雅的俗化。当人们的认识水平逐步提高,欣赏水平也会发生变化,原来的雅艺术就可能成为大众都普遍接受的艺术,走上了通向俗的方向,带上了俗的意味。雅的俗化,实际上也是一种进步,当所谓雅的艺术过于“雅”,只会走到被束之高阁的地步,而当求雅走入邪僻滑巧,则会显得俗不可耐。因此,雅的俗化,是在保持着它本来的雅的特质的基础上,吸收为民众喜闻乐见的东西,摈弃矫揉造作,才能返璞归真,达到大雅若俗的境界。

俗的雅化。俗文化的特质是鲜活生动丰富多彩,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它是大众的,生于民间,受俗影响,为民所作,表现民间自己的生活与追求。它是新鲜的,未经雕琢,故保留着本色,但也正因如此,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粗鄙低俗的东西,民间某些不好的习惯和观念也掺杂其中,中间还夹杂着一些迎合民众趣味的低俗东西。俗文化善于吸收新事物,甚至创造出新的艺术种类,虽有许多缺点,但也不是要不得、一无可取的东西。俗的雅化是一种进步,它提升了文化的品位,但谨防过犹不及,超过了一定的度,将会适得其反。雅化去除了杂质,使艺术得以升华,但这也许会使艺术丢失原本的特质——原汁原味的朴素。“几乎所有的文艺形式,往往是起于俗,成于雅;雅因俗而大,俗因雅而精。”[2]从中国历代许多文学形式的发展轨迹来看,正印证了这么一个由俗到雅变化的过程。那些流传至今并被人们引为“雅”的经典诗词歌赋甚至小说戏曲,在其所处的时代则常常是以“俗”的方式出现的。一种艺术最初萌芽的时候总是有些粗糙的,它未经雕琢,体现着最初的本色。最好的雅化,是去除杂质、保留本色的“雅化”。

雅与俗相依相存,雅从俗中汲取营养,滋润自身,更好地成长,而俗可以说是雅的孕育之母,“高雅文化由昔日的通俗文化发展而来,每种通俗文化都有发展为高雅文化的可能性。而一种文化要在文化史上留下印迹,必定要经历从通俗到高雅,从原生态到定型、丰富、抽象化的过程”。[3]民俗艺术保持着它的本色而不断发展,便可由大俗而至大雅,“俗”艺术独具特色的特质,是具有独特民族气息的标志,因而能被世界所接受,登上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大雅之堂。正如扬州评话,就是大俗大雅的艺术,它通俗易懂,市民爱听,当它被整理成文本,老舍先生亦称其为通俗史诗,是一部大著作。

雅俗之分,从来就不是绝对的,而是俗中见雅,雅中有俗。文学艺术发展的方向,如果只是绝对的雅或俗,终将消亡。雅俗范畴要保持它的活力,必然要实现雅的俗化、俗的雅化。

注释:

[1]李颖.浅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雅”范畴[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48.

[2][3]李欣.文艺雅俗观的变迁与思考——文艺雅俗之辩、变与辨[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83;84.

参考文献:

[1]郭德茂.雅俗观论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9,04.

[2]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7.

作者简介:王京京(1991.4-),安徽阜阳人,扬州大学文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通俗高雅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Sumo Wrestling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张姝钰、高雅萍作品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青春飞扬(女通俗合唱)
文化惠民让高雅艺术走进百姓生活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
完美 品味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