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理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学者融合道家、佛家思想而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本位的哲学思想,其以完整的体系、精致的思辨与前期儒学区别开来。理学在酝酿、建立、兴盛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与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对理学自身所具有美学特质的深入挖掘。
关键词: 周敦颐;理学;美学
北宋理学大师周敦颐,字茂叔,道州人,早年做过州县小官,晚年任广南东路刑狱,56岁以多病为由,请求解职,获准后他归隐九江,筑书堂于庐山之麓,过着“隐几看云岑,酒罢鸣幽琴”的隐居生活。周敦颐《太极图》、《太极图说》和《通书》在生成论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深入发展了本体思维,两种思维方式者相互补充共同建构了其天道观、人道观。
一、周敦颐的理学思想
《易传》中天道是指天地万物化生的规律,并把天道与地道、人道相并而论,认为天道是体现“道”的一种方式,是“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而推导出“本天道,立人道”。道家对“道”及“天道”则更为重视,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天由“道”化生,由道家崇尚自然的观点可以推断出其关于“道”的思想即是对天道观的阐述,即天地万物化生的本原和规律。在对古代天道思想的吸收、融合的基础上,周敦颐建立了以“太极”为核心范畴、融生成论与本体论于一体的天道观。
周敦颐用无极来说明限定太极。第一,他是相对无极来说太极,而不是说无极生太极。因为“太极”是最高最普遍的类,所以是不能用属和种差的逻辑方式下定义的,故只能相对“无极”来说明“太极”。
第二,他是相对“人极”来说明“太极”的。他说:“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是人极焉”。“人极”指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也就是人的本质规定性。符合这个标准的,就是真实的、完全的人,不符合这个标准的,就是不成熟的非正常的人。人有人极,地有地极,天有天极。“太极”就是宇宙万物的最高的类的规定性,即“至有”。
二、周敦颐的美学思想
周敦颐的理学为其美学思想奠定了坚实基础。“太极”所蕴含的的美学思想体现在将宇宙万物视为一个大的生命体的生命意识之中,“太极”动静生阴阳、五行并进而化生天地万物以至“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所蕴含的无限“生”意是对传统美学中生命意识的传承与发展,“太极”所蕴含的圆融美、动静美、天地人和谐美则展现了传统美学的最高追求。
(一)“太极”之阴阳动静美
关于阴阳的看法,他基本上沿袭《易传》:“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人也;成,义也。”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至根。” 我国古代文学家、艺术家对动静交错的辩证关系很注重。沈括赏析前人诗词,“风定花尤落,鸟鸣山更幽”好就好在动静结合。苏轼谈书法,认为“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 这是用动静来比如书法的美学意味 。
(二)周敦颐美学之人格美特征
1.《爱莲说》之君子人格美
早早被选入中学教材被我们所熟知的《爱莲说》一直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篇文章所描绘的君子人格美是中华美学中得重要组成部分。莲所象征的君子人格美更能体现理学家们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美。入世却不为所污,“出淤泥而不染”,“出世”又“濯清涟而不妖”。两者也是周敦颐的实际写照。执着于为国为民却不贪图荣华富贵,志存高洁,担负君子应负的社会责任。
2.圣贤人生追求之“孔颜乐处”说
周敦颐在《通书·颜子第二十三》里实际提出了两种人生追求。荣华富贵的物欲享受,与超越荣华富贵的精神享受。前者乃是俗人之所为,而后者则为圣贤的做法。颜渊在极端贫穷的处境之中“不改其乐”,所达到的正是这种超凡入圣的精神境界。颜子不被外物所累而能达到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乐境。低级审美快乐与物欲相联系,而较为高级的审美快乐则是对物的超越。
3.以道为本的“文以载道”说
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说以车载物为喻,“文”照只是“道”的运载工具。文道关系是中国传统文艺美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是对文学艺术的道德内容与文辞形式二者关系的探讨。针对当时文坛上重文轻道的现象,周敦颐从道的角度论文,坚持“文以载道”,反对重文轻道。周敦颐认为重文而轻道、片面追求词藻浮华、艳丽的文章与载道的文相比才是真正的“弊”、“陋”。周敦颐不是不看重文辞,只是针对片面追求“文辞”、“艺”的文风而提出的“文以载道”,蕴含了周敦颐对平淡朴实文风的推崇。周敦颐虽然强调“道”在文中的地位,注重文的“实”、“质”,但并没有否定文的美。
三、周敦颐美学思想的启示
周敦颐美学思想融合了儒家美学、道家美学、佛学美学其思想开启了宋明理学,而他的美学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居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太极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在天人合一思想基础上推尊天道,人道以天道为依归,其中蕴含了道家“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其理学与美学在基本观点、概念范畴上具有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特征,周敦颐在开启理学的同时,在中国美学史上切实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敦颐:《太极图说》
[2]刘伏海《周敦颐哲学体系分析》,《求索》1994年第五期
[3] 《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张岱年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4] 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
[5] 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中卷》第451页2007年十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周晨曦(1990-),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研究方向: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