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道家自然美的当下意义

2015-05-30 14:17孙宇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自然美道家

摘 要: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体系是纯粹意义上的原生态美学,它以“道”为核心,以“自然美”为精神内核;从“道法自然,自然而然”的观点出发,阐释了宇宙空间内的万物生存之道。道家认为:人与自然界都具有平等的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可以进入超脱、淡然、淳朴、自由的精神境界,在无功利的审美过程中,体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进而达到生命本性的回归和精神家园的重建。在此,拟从三个方面来论述道家美学的精神意蕴:道家自然美的内涵、道家自然美的表现与道家自然美的当下意义。

关键词:道家;自然美;当下意义

道家美学是纯粹意义上的自然、自由的美学形态,主张以自然为本,在追求艺术真善美统一的过程中,道家始终把真和美放在首要地位,要求实现自然、本真之美,提倡素朴、原初的状态,换言之,道家美学的精神内核是自然美。自然美“在美学史上是个引人关注的问题。”[1]自古对自然美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曾繁仁先生认为:“自然之美不是实体之美,而是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之美。它不是主客二分的客观的典型之美也不是主观的精神之美,而是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之美。”[2]那么,道家理论体系中,如何诠释自然美的内涵,是本文首要探讨的问题。

一、道家自然美的内涵

道家的自然美是关系美,所谓关系即是指审美主体与客体之关系,也是人与物之关系,更是人类与大自然之关系。事实上,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孤立的、抽象的主观自然美或客观自然美,任何美都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辩证之美,美处在共存的关系中,因此,自然美的内涵不是单一的,具体说来:

其一:辩证之美。老子认为:一切事物皆应顺其自然发展,不应对其施加外力而改变其本来的发展规律。简言之,对其本质特性不加以破坏,才是自然。老子的观点本身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当然也体现了辩证之美,对人类而言,自然界是作为客体存在的,于是,善待主体、尊重客体是亘古不变的规律,更是有效的生存法则。具体的要求我们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同时,也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让主体和客体恰当的交融与渗透,进而,领悟辩证之美的意义。《道德经》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3]上述所言,提到了美与恶,有与无,善与不善,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的辩证关系,八对范畴鲜明的表达了老子的辩证思想,说明美与恶、有与无的并存,更彰显难易相成,得失平衡的道理。实际上,“世界上所谓善恶美丑的分别都是因为设立了标准才出现的,肯定事物的同时必然否定某些事物。”[4]道家提倡自然之道,讲求主客之间的辩证。在此种思想的引导下,我们不会轻易被事物外表蒙蔽,更不会以偏概全,它教会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减少对事物判断的误差,并提高对事物本质面貌的认识,从而达到对事物自然美的原始观照,在辩证中看到自然美的深刻意蕴。我以为,老子辩证法的意义亦在于此。

其二,本性之美。体味本性之美的题中要义是本性回归,所谓本性回归就是要让生命回归到最原初、最真实的一面,道家倡导素朴、天真、自然的状态。《道德经》中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5]“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6]这两句话反映了共同的主题:即复归本性和质朴的重要意义。朴也,真也,美也,生活中,当行动单纯,心灵淳朴,私欲减少,欲望降低,自然做到本性回归。老子认为,回归质朴是物类的本性使然,因而,老子主张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要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中生长,不顾外在的束缚和禁锢,把生命中最真实、最天然的部分展现出来。他观念中的返璞归真也要求把万物复归原位,此种自然美是“一种天地人各在其位的本然状态,进入这种本然状态才能创造一种有利于人与万物美好生存的境遇。”[7]

庄子也主张精神上的本真、自然,倡导随缘自适,要求按照生命本真意味生活,并努力追求生命本体价值。庄子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类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养生,尊生,做生命的主宰,主张人的精神要顺从自然法则,按照自然界运行的普遍规律来把握生命,不仅如此,在形体上庄子也试图要达到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庄子以为是道给了我们形貌,天给了我们形体,所以,不要因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要始终保持自己的本性,不忘初心,回归本心,在本心中体味自然美的韵味。

其三,和谐之美。道家美学是关乎人类存在本身的民间美学,它是属于所有人的美学形态,它能够带给每个人精神盛宴,道家美学对人的精神世界是高度关注的,道家关注带有乌托邦性质的社会生活,在重塑人类精神家园的核心体系中,此种社会类型的提倡并不是空想,而是给予人类精神家园构建的可行方法,即我们要敢于相信审美乌托邦,更要坚信通过乌托邦之美所达到的和谐之美。老子笔下有这样的描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此处,老子明确表达了自己对理想世界(乌托邦社会)的构想,在那里,人类可以自由、逍遥、依其本性的生活,不受任何外在物质或精神枷锁,这是无为自化、无欲无知的素朴社会,只有这样的空间,才能让人类找到足够的精神依托和精神存在感,从而享受美好社会带来的和谐之感,和谐之美产生具有和谐气息的安全感,带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安全感的空间是人类生存的最佳家园。老子笔下的审美空间,给予人类存在感,以及更为深刻的家园意识。家园意识体现深刻的哲学韵味,它时刻提醒我们,追求生命中的“自然美”,保持生命的素朴本色,建构自身独特的精神世界。海德格尔有句名言:“诗意的栖居”,我以为,这里的栖居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居住,而是精神上的逗留、精神上的美好存在,此种存在涵盖了生态观、人文观、审美观完好统一的理念,是对物质生存空间的超越。

上述所言均为自然美的内涵,不同的内涵承载不同的文化意蕴,自然美作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它的表现形式也应是多样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二、道家自然美的表现

第一,主张自然无为。老子认为:“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9]简短的几个字将道家美学的精髓概括的淋漓尽致。道家思想体系中提倡自然,并引导百姓顺应自然,在顺应自然的同时,还要无欲无求,以自然无为为大美,即以人的情感、精神的纯自由状态来展现美。自然无为的根本是减少欲望,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所谓有所为,是要审时度势,适当取舍,做重要之事;所谓无所为,是要适当放弃或不去做某些事情。老子主张要从内、外在两方面来实施无为之政。从大方面来讲,国家要禁止各种诱惑,比如举贤、重货等;从小方面来讲,要减少个人私欲,只求身心健康,饱食终日。于是,百姓生活在混沌、古朴的社会之中,自然能体会无为与自然的益处,更能感受到宇宙的广阔和自然的伟大。“自然作为美最根本的特性是本来如此,不假外求,无任何外力施于其上。因此就天地万物而言,自然就是万物并生而不悖的自然生态,是天地万物的本来就有的无限生命力,以及这种生命力表现出的有序性、和谐性;就作为个体的人而言,自然就是自由自在与自得其乐,是个体心灵的无蔽状态。”[10]事实上,《道德经》中也阐释了这样的思想:“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11]老子以为, 人只有破除束缚,心思单纯,减少欲望,自由自在,才能最大化的获得精神自由,最大化的感悟自然美,得到精神上的自由,也就意味着回归人心的淳朴,达到自然无为。实际上,自然无为是极高尚的精神境界,自古人类所主张的复归都是对科技时代异化的克服。老子的复归主要依靠个体心灵的自由解放。个体心灵用大胸怀、大气度、大格局、大境界去拥抱宇宙之宽阔和自然之伟大,才能体会到大美之境界。

第二,反对人为修饰。道家笔下的自然美,是自由的、个性的、本真的、天然的,不加任何人为修饰。道家处处讲求适性,使个体的感情获得自然流露,此种自然而然、反对刻意雕琢的自然美,也不排斥对残缺美的追求。庄子笔下有许多形体丑、心灵美的艺术典型,借助这样的抒写,庄子主要想凸显德行和品性等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庄子·德充符》中讲:“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故圣人有所游,而知为孽,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斫,恶用胶?无丧,恶用德?不货,恶用商?四者,天鬻也。天鬻也者,天食也。既受食于天,又恶用人!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謷乎大哉,独成其天。”[12]

此处,德可以理解为道德、德行、品行;充具有充满、充实之意;符即是符号、标志;德充符即是指道德完善、品行高尚的标志。换言之,在庄子笔下,道德的完善和品行的高尚可以遗忘其形体,更可以忘掉形体之缺陷。在这一篇中,庄子提到了曲足、驼背、缺唇、颈生大瘤等形式的不完美,一个是形残,一个是貌丑,但他们却拥有高尚的道德和完善的人格,他们无视形体上的缺陷,注重对精神世界的修行,与此同时,还按照自己的本真愿望,自由、率性的生活。这是内在的美,是不加人为修饰的本真美,也是庄子所说的“大美”。此种美是浑然天成的,可以超越世俗的界限。的确,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小美是一样东西的美,大美则是无法描述的宇宙、天地万物之美,老子提倡的美不是通过外在之物或外在形态展现的,而是表现在自己的心灵体验中,更是内在修行的重要表现,这种独具内涵的美才是最高境界的美、最自然的美。

第三,追求天人合一。无论是主张自然无为,还是反对人为修饰,都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再现。所谓天人合一,即天和人的融合与归一,毫无疑问,这是更为高尚的修为,道家美学是一套行之有效的修行方法,此方法的真谛便是敬畏上天,信奉天人感应。庄子所说的虚静状态是通往天人合一的路径,只有无为、自然才能进入虚静状态。老子所说的无欲以及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说明自然美的真谛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在道家的观念中,自然美之所以能够作为最高的价值范畴存在,是因为它体现了人与天地万物最根本的同一性,即人与自然是一体化的,因此,作为人类,要和自然保持友好、和谐之关系。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必须时刻保持与自然的同一,只有人类和自然同一发展了,那种来源于生命本真存在的“天地之大美”才能得以展现,人类不是凌驾于这种大美之上的万能物主,而是与自然有平等意识的生命载体,大美的体味和习得要靠人类的精神和心灵体验。因此可见,人类的修心养性是必要的,更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前提。老庄都鼓励素朴、天真、不加任何人为修饰的自然美,说明“真正的自然之美只有在人类与自然的矛盾真正解决之日才会完全呈现出来,即人的心灵真正恢复到‘赤子之心的时候——当人的心灵完全向自然敞开之时,自然才会向人呈现自己的‘大美,这一切又有待于人类社会真正实现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合一。”[13]

三、道家自然美的当下意义

道家美学“作为东方古典形态的、具有完备理论体系和深刻内涵的存在论哲学美学思想与人生智慧,业已成为人类思想宝库中的一份极为重要的遗产,也是当代人类疗治社会与精神疾患的一剂良药。”[14]换言之,道家美学是治愈人类精神疾病的良方。因此,领悟自然美的内涵,不仅可以丰富个人的精神生活,更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因而,在生活节奏飞快,物质相对充盈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挖掘道家自然美的多元化当下意义。

首先,自然美是个人精神疾病的治愈良方。个人是社会中的最小分子,尽管是最小分子,他仍需要物质和精神的双向存在,即不仅要获得充足的物质,更要有富裕的精神享受。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容易得到满足,而紧随其后的精神生存危机也渐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怀疑自己的信念,开始缺失自己的信仰,开始迷失自己的生活,毫无疑问,这些怀疑、缺失、迷失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更会危机人类的精神健康,从而导致精神疾病的滋生。此时,我们是否该反思当下,是否该回归传统,重新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还人类一个澄明、空静的生存空间呢?答案是肯定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历过五千余年的风风雨雨,积淀成了令我们自豪的传统文化体系。道家美学是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更是非常珍贵的精神遗产,它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生活。的确,文学是关系到人类生命存在本身的重要精神载体,而道家美学则是从审美角度来联系人类生存命运的。叶舒宪教授在其《文学治疗的原理与实践》中这样认为:“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来讲,文学艺术的功能在于维系作为语言符号的人的精神生存和健康,”[15]可见,文学艺术具有精神治疗的作用,同理,道家美学也具有精神治疗作用,它告诉我们要相信自然、敬畏自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它让我们学会保持虚静的状态,在心斋、坐忘中体味物我两忘的高尚境界;它给予人类愉悦、快乐的精神空间。总之,道家美学作为人类的宝贵精神遗产,能让我们享受异样的人生内涵,因为“文学以整体拥抱世界,但是归根结底它所拥抱的是人生,文学的意蕴是人生的意蕴”[16]简言之,道家美学与个人的生命、生存、生活都息息相关,所以,掌握道家美学的精神内核,能够治愈人类的精神疾病,抚慰人类的心灵,使人类有正确、合理的自然观、生命观。

其次,自然美是社会稳定发展的精神动力。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是个人赖以生存的载体,因此,道家自然美给予个人精神养料的同时,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老子的小国寡民社会以及庄子的至德之世,都是具有乌托邦性质的社会型态,而这样的社会空间是艺术化的、审美化的,此种空间的建构并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是建立在关乎人类生命存在本身基础上的。说到生命存在,我们会想到生命存在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也就是我们该怎样生活和如何生活的有质量的问题。所谓生活的质量需要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平衡发展,更需要精神世界的完善,道家美学恰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修行方法,道家美学体系中,提出了若干的美学范畴,如道、自然、朴、玄与妙、虚静、美;破除通行价值观之权威性、破除通行的思维方式、向往神妙境界;这些范畴都关系到人类生命存在的宇宙之道、生活之道、生命之道、生存之道。把握好生存乃至于生命之道是拥有更高质量生活的根本。

所谓高质量生活就是我们的内在与外在都达到了应有的平衡,而这种平衡即是和谐。自古以来,和谐社会是人人向往的,只有社会和谐,生活安定,我们才会过上相对完善的生活。道家传承的自然美让我们对道产生神秘的、丰富的想象,使每个人都想追求素朴、自然的生活,都希望通过心斋、坐忘来提升生活质量。久而久之,我们生活的空间将充斥着恒久的意义,自然、和谐也就水到渠成。有人说,人类不该相信乌托邦般的社会,人类要活在现实中,可是,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不对艺术化和审美化的世界心存向往,整个人类社会的精神生活空间又何以保证?事实上,人类需要审美化的心灵世界。然而,几千年前,道家就为人类营造了这样的世界,让后人心生向往,并努力接近。我想,这便是道家自然美所散发的恒久价

值吧!

最后,自然美是人类生态平衡的基本保证。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个人和社会都是地球家园中的重要分子,因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保护号地球母亲。经济学家芭芭拉·沃德与生物学家勒内·杜博斯撰写的《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其中明确提出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的观点,在书的最后,作者也明确指出:“在这个太空中,只有一个地球在独自养育着全部生命体系。地球的整个体系由一个巨大的能量来赋予活力。这种能量通过最精密的调节供给了人类。尽管地球不是受控制的、捉摸不定的,也是难以预测的,但是它最大限度地滋养着、激发着和丰富着万物。这个地球难道不是我们人世间的宝贵家园吗?”[17]的确,地球是我们宝贵的家园,于是才要求我们加倍的保护。道家美学中的自然美便是对保护家园的最好诠释,道家美学是纯粹意义上的原生态美学,具有当下的生态意义。道家当时就认为,人与自然必须达到和谐、统一才能实现自然界的平衡发展,才能把根植于生命本源的自然美呈现出来,不论是在当时的社会,还是在当下的社会,人与自然统一的观念都是意义重大的。体会自然美的内涵和底蕴是保护地球家园的前提,践行自然美理念是保护地球的实际行动,唯有如此,才能使人与自然达到高度统一,实现维护地球家园生态平衡的目标。

尤西林先生认为,自然美是一种作为生态伦理学的善,即自然美不仅关系到生态学,也关系到伦理学,可见,自然美对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传播人心向善的意义是重大的。诚如其在《人文科学导论》中所言:“在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中,有一种普遍而悠久的经验形态,它既非自然宗教崇拜,又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功利权衡,而是对自然由衷地赞美。这就是自然审美。”[18]简言之,保护环境需要人类对自然的赞美,而不是一味的崇拜,更不是一味的破坏。道家美学中处处闪耀着人与自然平等思想的光辉,平等的同时还需爱护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并且,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本身亦是人性陶冶的方式。保护自然,人类才能获得超越的体验和非凡的审美感受,自然美告诉我们不仅要保持生态平衡,还要解放自然,因为对自然的解放也是对人类自身的解放。

综上所述,道家自然美的终极目标是要达到人类自身的解放。自然美不仅是辩证之美、本性之美,更是和谐之美,因此它主张自然无为,反对人为修饰,崇尚追求天人合一。自然美与个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关系密切,因而,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自然美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如何变化,自然美都是人类正确自然观和合理生态观的前提,自然美是个人精神疾病的治愈良方,社会稳定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人类生态平衡的基本保证。

注释:

[1]叶朗.美在意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78.

[2]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视野中的自然之美[J].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2010:453.

[3]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9:439.

[4]李耳、庄周著.夏国强译注.老子 庄子. [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4.

[5]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9:451.

[6]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9:450.

[7]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视野中的自然之美[J].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2010:463.

[8]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9:470.

[9]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9:445.

[10]李青春.道家美学与魏晋文化[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49.

[1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9:440.

[12]陈鼓应.庄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9:158.

[13]李青春.道家美学与魏晋文化. [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50.

[14]曾繁仁.老庄道家古典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新说[J].文史哲,2003,(6),5.

[15]叶舒宪.文学治疗的原理与实践[J].文艺研究,1998,80.

[16]刘俐俐.流浪汉小说:由浪漫到深沉——立足于西部流浪汉小说的历史回顾[J].小说评论,1996,(2),42.

[17]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国外公害丛书编委会译.只有一个地球[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8]尤西林.人文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6.

参考文献:

[1]叶朗.美在意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视野中的自然之美[J].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2010年.

[3]李耳、庄周著.夏国强译注.老子 庄子[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

[4]李青春.道家美学与魏晋文化[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

[5]曾繁仁.老庄道家古典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新说[J].文史哲,2003年.(6).

[6]刘俐俐.流浪汉小说:由浪漫到深沉——立足于西部流浪汉小说的历史回顾[J].

小说评论,1996,(2).

[7]尤西林.人文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8]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作者简介:孙宇(1990-), 吉林德惠人,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文艺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理论与批评。

猜你喜欢
自然美道家
界与域的环境伦理思考——基于道家自然观之凭鉴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浅析自然界的审美现象
浅谈苏轼作品的审美意趣
太极拳与道家思想之大美无形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