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的同性恋现象

2015-05-30 14:17李静宇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女同性恋封三蒲松龄

李静宇

摘 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一些反映同性恋现象的作品,从作者对男女同性恋的不同写法可以窥探他的深层创作动机。本文试就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聊斋志异》中同性恋现象的讨论成果做一个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聊斋志异;同性恋

作为一种不分时代和文化存在的性爱现象,同性恋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提到“杂说称娈童始黄帝”,如果说这只是一种猜测,那么在商代史书记载中的“比顽童”“美男破产,美女破居”则是毫无疑问的例证。至于脍炙人口的“龙阳”“断袖”等历史典故更是反映了秦汉君主贵族阶级“狎昵娈童”的癖好。及至明清,同性恋文化蔚然成风。“南风一事,不知何始,沿流至今,竟与天造地设的男女一道争锋起来。”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镜子,对此必然有较多的反映,关于同性恋现象的小说,戏剧等在明清两代都曾盛极一时。因此《黄九郎》等描写同性恋情的作品出现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是一种自然的文学现象,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根基。

聊斋中涉及同性恋的篇目共有十三篇,按照主要人物的性别分类,可以分成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两大类。其中,对于同性恋情描写最完整和突出的当数《黄九郎》和《封三娘》。

《黄九郎》讲述的是“素有断袖之癖”的何生痴恋狐男黄九郎的故事。何生“薄暮偶出”,遇见“意致清越”的狐男黄九郎而心生爱慕,几次想要亲近不得,“邑邑若有所失”。九郎得知后细语相劝,同意“遂相缱绻”,何生由此“病顿减,数日平复”,两人“燕会无虚夕”,以致何生纵欲过度,“居无何,果病亡”。此外,涉及男同性恋的还有《男妾》《男生子》等。在对男同性恋的描写上,蒲松龄通过层层点染,直露显豁地刻画出他们的性爱过程,对于他们的性恋关系更是不加掩饰。如《黄九郎》中,何生对九郎的步步引诱。此外,像《念秧》《韦公子》等描写同性恋的篇目中,他们之间的情事及性爱行为表现得都较为直接,可见作者对道德层面的顾忌较少。与男同性恋的细笔勾勒不同,蒲松龄在女同性恋故事的讲述中,用笔含蓄蕴藉,对她们之间的恋爱关系并未直接点出,而是隐藏在表层叙事结构下,更加突出她们精神上的共鸣。《封三娘》中的封三娘和范十一娘情意深厚,但亲密举动止于“订为姊妹,衣服履儿,辄互易着”,即使《嫦娥》《绩女》中稍涉带有情欲的心理描写,也没有出现像《黄九郎》中“曲肘加髀狎抱之”的直接性行为刻画,而是发乎情止乎礼,由爱生情,真挚动人。

在男女同性恋上的不同写法,究其原因,学者们大都认同以下两点。一是明清社会风气的影响。此时男风盛行,社会上存在大量描写色情的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因而《聊斋志异》在男同性恋性描写上较少道德的隐患。与触目惊心的男性同性恋资料相比,明清时期女性同性恋资料实属凤毛麟角,所以蒲松龄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直白显露得刻画女性性行为。二是作者心中坚守的道德标准在起作用。明清时期妇女禁欲节烈之风严苛沉重,蒲松龄的小说中虽然存在着男女夜投,私定终身等不合当时礼法的行为,但前提女子必须是未嫁之身,他对已婚女子的偷情则深恶痛绝。这表明他对女子在道德上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不希望她们在违反传统两性婚姻关系之外再沾染情欲。此外,我认为这种写法上的不同也与蒲松龄对待女性的态度有关。纵观《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无论是美丽的人间女子还是各种花妖狐媚,大都以心地善良,无私高尚的形象出现在故事中,红玉,阿绣等都是为我们所熟知的这样具有可贵品德的女性。蒲松龄在她们身上灌注了最淳朴动人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因而表现出他对女性独有的一种欣赏和赞扬。所以,为了维护女子的完美形象,他将她们推到超越凡人肉体欢爱的境界,这既是作者深层心理的自然流露,也是蒲松龄所追求的无欲无求的知己情怀的一种表现。

因为这种对女性的相惜之意,尽管蒲松龄对同性恋持有一种否定态度,在《封三娘》《绩女》等涉及女同性恋的故事中,同性恋者最后仅仅是永不相见的相对较好的结局。相比之下,在作者笔下,凡有龙阳之好的都没有什么好下场。《黄九郎》中何生和抚台两个同性恋者都因纵欲过度而死;《侠女》中的美少年“身首异处”。凡此种种,不一一而述。由此可见作者对男同性恋反感到了何种程度。探知蒲松龄的深层创作动机,我们可以联系到明清社会中那股狂烈的男风潮。“软红十丈春风酣,不重美女重美男。宛转歌喉袅金缕,美男妆成如美女。”这场浩荡的男同性恋热浪滋生出种种在今天看来确实匪夷所思的社会文化现象,身处其中的世人恐怕很难察觉出这种风气的特异之处,但是蒲松龄却以作家的敏锐眼光捕捉到了,他要给世人开一剂苦药,要以自己的如椽之笔给世人以当头棒喝。聊斋中因为酷爱男风轻则丧财失物,重则乱伦丧命的结局以及篇后态度鲜明的“异史氏曰”,都清楚明白地揭示了作者揭露男风之弊以警醒世人的创作态度。

综上所述,不同学者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中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在蒲松龄对于男女同性恋所持的不同态度以及社会文化和传统伦理对作家创作的影响上,因而尚且停留在文学研究的思想内容方面。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以及中西方文化的深入交流,对于《聊斋志异》中的同性恋问题会得到更多学者的重视,并且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入的讨论。

参考文献:

[1]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李渔:《李渔全集》卷八.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猜你喜欢
女同性恋封三蒲松龄
封三
封三
封三
封三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蒲松龄
酷儿电影新浪潮中的女性主义
解读李渔《怜香伴》中的假凤虚凰
蒲松龄
难以容身:女同性恋文论中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