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森认为人类神话中存在着相同的深层结构,这些神话原型构成了一切人类文化的基础,而父权神话正是其中最核心的一个。我们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可以很容易发现这种表达父亲与儿子紧张关系的父权主题。本文力图从剖析父权神话原型的结构出发,对卡夫卡作品的荒诞寓意进行揭秘。
关键词:卡夫卡;父权;神话原型;原罪
卡夫卡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他大部分作品都在记录着自己的生存体验,但与莎士比亚时代认为人是宇宙精华的人文主义相反,他认为任何人在生活面前永远只能是“弱者”,“弱”是人的生活的真实状况。他叹息道:“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 我在摧毁一切障碍。我的手杖上则是: 一切障碍在摧毁我。共同的是这个‘一切。”[1]而这种“弱者”的形象最集中地体现在他所创作的一系列“儿子”身上。正是这种孩童般的敏感,“弱者”的处境所导致的精神矛盾和痛苦,造就了卡夫卡式的看似荒谬的艺术风格。他所描写的“弱者”和“儿子”形象之所以能贴切地诠释现代人类的精神困境,就在于其揭示了人类潜意识中最常见的结构原型:父权原型。这种伴随着人类始终的意识结构深深植根于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和精神领域,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卡夫卡的创新之处在于: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使这一主题获得了现代历史文化条件下的“移植变形”。因此,从父权原型视域出发,对他作品中的人物刻画和情节构思进行追索和分析,以求步入其艺术迷宫并揭示作品中的深层寓意。
一、父权原型
卡夫卡曾对好友马克斯·勃罗德说过:“想把他所有的文学作品聚集在一起,作为他的一种‘从我的父亲身边逃脱出来的尝试”。[2]在他1919年致父亲的信里更清楚地写到:“我最亲爱的父亲: 你最近曾问我,为什么我声称在你的面前我感到畏惧。像以往一样,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这一部分正是出于我对你的畏惧……”[3]可以看出他的创作总是围绕着父子关系及其变化形态而展开,他笔下的主人公多以“弱者”或“罪人”的形象出现,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是“父亲”的儿子,臣服于父亲的权威已经成了儿子们不可逃避的宿命。
父权原型是人类潜意识中最常见的、最古老的原型之一。很多原型理论家们同时还指出父权原型中存在着一个最明显的悖论:一方面父亲是儿子的保护者,象征着尊严、力量和权威;另一方面又显示出令人恐惧的一面,他负责教导儿子,传授种种禁忌又从不解释其中原因,他限制儿子的行动和自由,是儿子的压抑者。而这种悖论又构成了人类文化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最初显现在原始初民崇拜的上帝、宙斯和教父身上。最典型代表的就是古代希伯来神话中的上帝造人又把人驱逐出伊甸园的故事。而卡夫卡把《圣经》里令人敬畏的上帝这种传统形象投射到了父亲身上,从而赋予了一个平常的父亲以全能和全知的上帝的表征。易言之,父亲即上帝。这个“上帝”以一个世俗化的父亲形象作为其存在的基本形态,因此是一位“剥去了圣衣的上帝”。
卡夫卡作品中充斥着这种父权意象,这些父亲高高在上,总以威严与公正的面目出现在儿子面前,但儿子们很难理解这种威严与公正,儿子们向他们寻求指点和关爱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如《判决》中严密监视儿子一举一动的父亲。在儿子妄想替代他的家庭地位后突然从病床上站起来给予儿子致命一击,其手指可以触到天花板的高大身影显示出作为儿子心目中的上帝和最高法官的真正形象。《变形记》中的父亲完全不顾及儿子对家庭的感情和以前的贡献,对变成虫子的儿子怒不可遏,用烂苹果对儿子狂轰乱炸以致其死亡。这“父亲/上帝”形象既是卡夫卡终生郁结在心里的“父亲情结”的艺术外化,也是他关于现代人存在困境的历史维度的一种诗化表述。
二、父权的依据:儿子们的“原罪”
卡夫卡故事中的父亲们都拥有绝对的权力,可以随意对儿子进行“审判”。《判决》中盖奥尔格一听到父亲的命令就跳水自杀,不能做任何辩解。《变形记》中格里高尔一开始就被判为毫无用处的废物。《司炉》中的主人公因年少无知而犯错,即被父母无情地放逐到遥远的异国他乡。有人不免会感到诧异,原本年迈体衰的老本德曼和破产后萎靡不振的老萨姆沙,突然间竟变得强大无比,轻而易举地打败了他们的儿子。那么如何理解这种权力的来源?只有从儿子们身上背负的“原罪”意识出发,才能理解父亲其实是上帝本质的体现,而儿子们在父子关系中只能居于被审判和驱逐的地位,其失败是注定了的。“原罪”的本质其实就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男权专制,这种专制的核心就是由成熟男性来瓜分和支配社会财富,包括妇女和“后代”。所以卡夫卡对“父权”的控诉必然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的批判,他用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刻画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扭曲的人际关系、亲情关系。
卡夫卡通过他的小说创立了父权原型的现代主义表现形式,作为背负人类苦难的作家,他揭示了现代人在文化传统和生存境况中的矛盾心态:难以忍受又无法摆脱,既沉迷于享乐又感到绝望。正是对这种生存困境的深刻体验和如身临其境般的描述,才使卡夫卡成为了世界性的作家,外界对其作品的关注和研究才会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 弗兰兹·卡夫卡. 日记[A]. 叶廷芳编.卡夫卡集[C].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550.
[2] 马克斯·勃罗德. 卡夫卡传[M].叶廷芳、黎奇译.河北: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24.
[3] 弗兰兹·卡夫卡. 致父亲[A]. 叶廷芳编.卡夫卡集[C].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461.
作者简介:朱蕾(1983-),女,汉族,甘肃兰州人,安康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