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莉芳
【摘要】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学生能把所学的课堂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了使学生的运用能力增强,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就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课堂变为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
【关键词】英语教学 发挥学生 主体性
英语中的一句谚语,“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其主体作用是很重要的。主体教学的本质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交往方式在课程和内容之间能动而现实地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其特点是:一,注重教学活动的完整性;二,以活动为教学的基本环节;三,有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四,强调教学活动的自主、开放和创造。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考虑,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与安排。
一、营造适宜的参与环境,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相互尊重、理解、合作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是学生学习情绪的主导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情绪饱满,把轻松带进课堂,以良好的情绪影响学生。多鼓励学生,称赞学生的优点,比如,“Good!”“You did a good job!”“Excellent!”等。
二、讓学生在成功的愉悦中促进其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不间断的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研究表明,成功动机强的学生比成功动机弱的学生更能坚持学习,学习更有成效。因此,在教学中要激励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成功的机会和体验。应该说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只不过这种体验有程度差别。有些学生获得的成功“大”些,有些“小”些。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要让学生十分清楚自己取得了成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宽容态度,多鼓励,多表扬,只要有进步,哪怕是一点点进步,都应给予较高的评价,并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们时时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鼓励他们学习的勇气和信心,保持学习热情。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前苏联教育学家罗寥夫说:“有兴趣、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增加一半。”一个学生如果对学习感兴趣,他的学习成绩肯定会好。这种兴趣的培养与教师的积极引导是分不开的,许多学生在开始学习英语时兴趣很高,但随着知识的加深,如果教师不注意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不断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可能渐渐淡化,有的学生甚至可能丧失学习英语的热情和信心。而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学缺乏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上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趣味导入法。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很重要。我在上课的时候就这样:
T:Present some pictures of students about tourist attractions.
T:Do you like traveling? Do you want to visit these picturesque places?
S:Yes.
T:Why do more and more people like to travel,even some of them traveling abroad?
S:People travel for different purposes: to enjoy the beauty of nature; to relax ourselves ...
T:OK,now lets enjoy more pictures in the world.
2.任务导入法。任务型教学是指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提倡“意义至上,使用至上”的教学原则,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要求学习者通过完成任务,用目标语进行有目的的交际活动。老师不借助其它引导性材料,直接呈现课题,采用这种方法能很快的进入授课的主题。
3.交际活动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根据不同程度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可能性,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练习活动。无论在学习内容还是参与形式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个锻炼的机会,可以是问答、对话、辩论的形式,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在课堂上动起来。另外,还可利用电教手段强化学生的视听感觉,尽量做到能听的让他们听,能看的让他们看,充分发挥多种器官的作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偷悦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鼓励学生质疑,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思、爱问,对于所学的文章,可以交给学生分析,提出问题,让学生从不敢问到敢问再到善问。学生的问题提出来,教师一般不宜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先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起到主导作用,对于疑难问题,经讨论后,让己掌握的学生先讲,如果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更正。最后,教师需要适时地总结,统一大家的观点。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保护,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总之,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主动表现的空间,做到“教学相长”,才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