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推销员之死》的编剧艺术特点

2015-05-30 10:12艾莎莎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林达比夫

《推销员之死》的情节并不复杂,主要讲述了老推销员威利由于生活的困境、梦想的破碎以及自尊心的受损而最终自杀的故事,但是该剧在编剧手法的运用上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创新性,可谓独具匠心,极具借鉴意义。本文着力对其剧情结构上表现主义与现实主义手法的结合,以及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对比与隐喻手法的运用来进行阐述。

一、表现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

阿瑟·米勒被誉为“战后美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剧作家”[1],他经历了美国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其创作也深受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影响。《推销员之死》这部作品就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剧中的威利是一个深信美国梦的推销员,认为只要自己勤奋工作,省吃俭用,有好人缘就能够变得有钱,并且得到别人的尊重,但他并没有对现实和自身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最终在美国梦的破碎中自杀。在他的教育下,他的两个儿子比夫和哈比也成为了“美国梦”下的牺牲者。剧作通过对威利悲剧一生的表现,影射了对“美国梦”的否定。全剧主要由两幕剧和一个挽歌组成,整个情节的编织以威利为核心,情节安排大致如下:

第一幕:

1威利筋疲力尽地回到家,林达建议他去找霍华德请求调回纽约工作。(现实)

2威利相信比夫一定能够出人头地,决定与比夫好好谈谈。(现实)

3比夫和哈比议论父亲和自己的生活,并梦想买进一个大牧场。(现实)

4威利向小比夫灌输有好人缘就可以在商界获得成功的思想。(幻觉)

5威利过去背叛林达并送给其她女人丝袜的回忆。(忆中幻觉)

6伯纳德和林达说比夫的缺点,威利极力维护比夫。(幻觉)

7威利后悔没有跟本上阿拉斯加,拒绝接受査利给自己的工作。(现实)

8威利问本成功的秘诀和教育孩子的方式。(幻觉)

9林达告诉儿子们威利正准备自杀,要求儿子们关心威利。(现实)

10比夫决定找奥利弗借钱做推销员的工作,威利也决定去找霍华德。(现实)。

第二幕:

11威利与林达一起憧憬未来生活的美好。(现实)

12威利被霍华德辞退。(现实)

13威利回忆本要他去阿拉斯加的事情,当时他认为推销员是最好的工作。(幻觉)

14全家人一起准备参加小比夫赛球比赛的回忆。(幻觉)

15威利问伯纳德成功的秘诀。(现实)

16威利向査利借钱买保险金,并再次拒绝到査利公司工作。(现实)

17威利知道比夫没有借到钱后,想起比夫当年数学不及格的事情。(现实)

18威利认为比夫不想成功是怨恨自己,比夫和哈比抛下父亲和两个女人走掉了。(现实)

19威利回忆起当年比夫发现自己背叛林达后,大骂自己是骗子的事情。(幻觉)

20威利在院子里播种,林达责备孩子们不应该撇下威利自己去寻乐。(现实)

21威利同本说自己准备自杀骗取保险金的计划。(幻觉)

22比夫坦白自己从中学以来就有了偷窃的毛病,痛骂自己是窝囊废。(现实)

23威利眼前出现本说男子汉总得出去发掘金刚钻的幻觉。(幻觉)

24威利开车自杀。(现实)

挽歌:

25威利的葬礼。(现实)

《推销员之死》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充分地运用了表现主义手法,细腻地透视了主人公威利的内心世界和他的悲剧人生。通过以上对剧情的简单罗列可以看出,剧作的整体结构是由人物的行为活动线索同人物的心理活动线索构成的,详尽地叙述了威利自杀前一天两夜内所发生的事情。其中对人物现实时空内行为活动的表现主要采取的是传统的线性叙述方式。逐一讲了威利推销不出货物,只能靠借钱维持家用开销,后向霍华德提出调回纽约工作却被辞退,又发现被自己寄予厚望的比夫也一事无成,在绝望中选择了开车自杀以骗取保险金。剧作通过对威利悲剧一生的现实讲述,揭示了“美国梦”的虚幻及其对人物心灵造成的扭曲与致命的伤害。

同时,该剧并没有一味地去表现客观的现实,还把表现主义手法作为现实主义手法的补充加以运用,主要采取了意识流的手法围绕着威利的心理活动来展开叙述。剧作中过去与现在、虚幻与现实等不同时空交替出现,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时空观。比如剧中威利一共出现了九次幻觉,除了后两次的幻觉是在同想象中的本商量自杀计划外,其余的幻觉更多的是对过去生活的一些闪回或倒叙。在对威利所出现的幻觉进行外化表现时,又把他与现实中人物的对话交织了起来,形成了多层次叙事。如威利去餐馆赴约同儿子一起吃晚餐的段落。比夫对威利讲自己去见奥利弗的经过,而威利脑中却出现了过去比夫数学不及格以及去波士顿找自己的画面,口中不断地喊着“数学,数学,为什么数学不及格”。这种多层次的叙事,既表明了父子间的无法沟通,也暗示了比夫的失败对威利所造成的致命打击。但是威利对过去往事的回忆只是他个人心灵状态的一种展示,并没有作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因素而存在,对剧中的其他人也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二、对比与隐喻手法的运用

正如副标题“若干悄悄话组成的两幕剧附挽歌”一样,威利一直在现实与幻想中苦苦挣扎,剧作重点描写了威利自杀前的精神混乱与自言自语,并借此着力表现了威利临死前的精神困境。通过对文本的仔细阅读与梳理,笔者发现剧中威利最大的精神困境就是美国梦的无法实现。剧作为了表现美国梦的无法实现给威利所带来的精神苦闷和毁灭性打击,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隐喻等表现手法。

(一)对比手法的运用

剧作主要是通过威利与剧中其他人物的对比来表现其美国梦无法实现的精神苦闷的。首先査利父子的成功与威利父子的失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査利是一个拥有自己公司的资本家,与威利是多年的邻居。威利暗自拿査利同自己作比较,也时常拿儿子比夫同査利的儿子伯纳德作比较。他一直看不起査利,认为査利虽然阔气却没有人缘,即使有人缘也是不大好的人缘。在推销不出货物无法从公司那里拿到薪资后,他宁愿每星期向査利借50元,也不愿意接受査利给他安排的工作,并再三强调自己有工作,有一份好差事,甚至向査利炫耀起自己起居室里新安装的天花板:“使不来工具的人算不上男子汉。你真讨厌。”[2]

虽然不愿意承认査利比自己更为成功,但是威利心里明白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家庭上査利都要胜于自己。比如第一幕中威利感叹推销员的工作很累的时候,就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他向林达说自己说话太多,査利话说得少,人家敬重他。当与査利一同打牌时,査利出于同情要威利来自己公司上班时,威利虽然拒绝了,但是他脑中却出现了本的幻觉,并问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其实在这里,威利也想要问査利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但是由于自尊心的驱使,他并没有向査利示弱。直到第二幕遭到霍华德的辞退后,又发现査利的儿子伯纳德同査利一样无论是在事业还是家庭上都已经获得了成功后,他不仅问了伯纳德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而且也问了査利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査利父子的成功,同威利父子的失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威利看到了自己的失败,但是他依然不愿意承认自己失败了,并继续将自己的美国梦寄托在儿子比夫身上。直到他自杀前的最后一刻还在说等比夫拿到保险金后就又会胜过伯纳德了,他知道不管怎样他和比夫两个人总是要成

功的。

其次是威利同哥哥本之间的对比。本主要出现在威利对过去的回忆以及幻觉之中,对威利来说本代表着成功与财富,是他美国梦实现的偶像。本十七岁去阿拉斯加找爸爸,结果却闯进了非洲那个人吃人的世界,凭借着自己的勇敢打败了对手,开采到了钻石矿。威利时常后悔自己当初没有跟着本上阿拉斯加,并且以本为榜样来教育孩子,要肯闯,只要肯闯,什么人间奇迹都会有的。包括威利最后自杀前所产生的幻觉,也是借本之口说出那个人吃人的世界虽然一片漆黑,倒是遍地金刚钻。本对美国梦的追求以及最终所获得的成功,鞭策着威利三十几年来想要通过勤俭节约、广结人缘在推销员的行业里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像那位84岁的老推销员那样不出门就可以靠推销维持生计,去世的时候还能够得到全国各地众多人的尊敬与悼念。但是威利并没有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处的时代有一个清醒而正确的认识,在遭到辞退后他个人的美国梦破碎了,而自己寄予厚望的儿子也一事无成,他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否定。悲哀地感叹死了比活着值钱。“威利的真正悲剧在于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梦想的彻底破灭。这反映了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与辉煌的美国梦之间的冲突。威利在剧中代表了虚幻和失败,也代表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困境。米勒通过威利这个悲剧人物,控诉了美国社会兜售的虚幻神话。”[3]

(二)隐喻的设置

隐喻的巧妙设置也是本剧在编剧上的一大特点。首先由于剧本的广泛流传,威利本身已经成为了要出人头地、不断追求“美国梦”的典型代表。正如剧中威利所说:“我不是一毛钱一打的货色!我是威利·洛曼,你是比夫·洛曼!”威利成为了美国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代表,他的死标志着在美国资产阶级现代社会中无数小人物追求“美国梦”的幻灭与失败。此外,“《推》剧虽着力于‘美国梦的层层剥解,但它所确认和发现的现代人形象一一威利·洛曼,已经在这一剥解中凸现出来,从而成为了现代人精神的一种代表。”[4]

其次,在表现威利“美国梦”破灭的过程中,剧本也采用了一系列具有隐喻意义的物件。比如威利曾向林达询问哥哥本曾经送给自己的钻石链哪里去了。这里的钻石在剧中是财富的代名词,哥哥本就是在非洲冒险的过程中发现了钻石矿而发家致富的,但他当初拒绝了同本一起去阿拉斯加,在他看来就等于是放弃了财富。所以在最终决定自杀的时候,他便将以自杀骗取保险金看成了一件虽然危险却可以为比夫换取金刚钻的事情。再比如剧中的橡皮管,这是威利曾经计划用来自杀的工具,因此这里的橡皮管既是死亡的象征,也是威利“美国梦”破灭的隐喻。

剧中威利去餐馆赴约后产生了当初比夫去波士顿旅馆找自己却无意中发现自己背叛林达的一段往事的幻觉,威利听见敲门声便前去开门,现实时空中威利开的是厕所的门。这里的门就被赋予了隐喻含义,门内世界表现的是威利过去同妓女的鬼混,包括剧中出现的长筒线袜,也是威利污点生活的隐喻与象征,而威利之所以与妓女厮混,一方面是由于常年奔波在外的孤独寂寞,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通过妓女这条线为自己推销的货物寻找买家。由此可见,这些不堪回首的耻辱过往都是威利追求“美国梦”所付出的代价。威利为追求“美国梦”最为惨痛的代价应该是他最后的自杀,在自杀前的夜晚他提着手电筒按照说明书在院子里一边播种,一边与幻觉中的本讲自己企图自杀骗取保险金的计划。这里的种子其实就是“美国梦”的隐喻,因为威利所生活的这个院子已经被从林耸立般得大厦铁桶般地围堵了起来,根本就没有阳光的射入,种子在这里是无法生根发芽的。这就隐喻了威利不切实际的“美国梦”终将伴随着他的自杀一同破灭。

整体观之,《推销员之死》主要运用了表现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通过意识流、幻觉、内心独白、闪回等手段将过去与现在、虚幻与现实等不同时空非常流畅地呈现在了舞台上。此外,在对人物进行塑造的过程中,还运用了对比、隐喻、象征、倒叙、突转与发现等诸多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威利复杂的内心世界。这是一部表现小人物“美国梦”破灭的现实主义力作,又借助了表现主义的众多手法着力描写了威利“美国梦”无法实现的精神分裂与痛苦。其编剧手法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时代感,成功的将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创作手法融会在了一起。

注释:

[1]阿瑟·密勒.阿瑟·密勒剧作选[M] .陈良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P248。

[2]阿瑟·密勒.阿瑟·密勒剧作选[M] .陈良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P145。

[3]程欣.谈《推销员之死》中的人物对比[J].开封大学学报,2010,(3)。

[4]石佳昱.一个现代剧作的典范---阿瑟·密勒的《推销员之死》析读[J].艺文论丛,1995,(4)。

作者简介:艾莎莎,上海戏剧学院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推销员之死林达比夫
替比夫定、替诺福韦酯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对肾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秘爱
从《推销员之死》看阿瑟?米勒戏剧中的悬念设置
妊娠早、中期应用替比夫定可以完全阻断HBV母婴传播
预设在戏剧文本《推销员之死》中的语用功能
电影《推销员之死》的艺术悲剧特色
The Five Steps of Achieving Racial Equality
知识改变命运
中年“孕”事风波
《推销员之死》中的非语言交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