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君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状态的分布情况。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84例(149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IOLMaster测量角膜散光情况。对患者角膜散光度数的大小,散光类型的分布情况,眼轴与角膜散光度数的相关性等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72.16±3.78)岁,角膜散光的平均值为0.96D(0.05D-4.96D),角膜散光≥1.0D的占63.1%,其中逆规性散光占40.9%。结论 白内障医生应该重视患者术前角膜散光的检测,并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后决定是否需要矫正,为患者选择合理的矫正策略,从而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使白内障手术从某种程度上转变为屈光性手术。关键词:白内障;角膜散光 现代白内障手术,部分从复明手术发展为屈光手术,患者对术后视觉质量的要求不断增高,而散光是影响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人眼的散光主要来源于角膜、晶状体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由于角膜前表面约占眼睛总屈光力的3/4,白内障摘除后角膜散光成分愈加重要[1],并会明显影响术后视功能。但目前国内对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的分布情况尚未见详尽报道,本研究对一组单纯性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散光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并拟行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患者84例(149只眼),61~83岁,平均年龄(72.16±3.78)岁;男82眼,女67眼。病例入选标准:①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②认知能力正常,睑裂暴露充分;③术前无眼外伤、青光眼、眼底病、角膜病等;④无角膜屈光手术史。 1.2方法 采用IOL Master(德国Carl Zeiss公司)测量数据,测量由同一位熟练操作者完成,嘱患者充分眨眼,以保持角膜面光滑,形成均匀的泪膜,连续测量3次取中间值,本研究将最大屈光力径线在60°~90°或90°~120°之间的散光定义为顺规性散光(with-the-rule astigmatism,WTR),最大屈光力经线在0°~30°或150°~180°之间的散光定义为逆规性散光(against-the-rule astigmatism,ATR),其余为斜轴散光。角膜散光值等于K2-K1(最大角膜曲率-相垂直经线角膜曲率)。 1.3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角膜散光度的分布 0.5-0.99D占29.5%,1.0-1.49D占19.5%,1.5-2.0D占9.4%,>2.0D占8.1%。角膜散光累积分布,0D-1.0D占63.1%,0D-1.49D占82.6%,≤2.0D占91.9%。 2.2角膜散光类型的分布 顺规散光占32.6%,逆规散光占49.3%,斜轴散光占18.1%。散光轴向分布,随着年龄增大,顺规散光所占的比例逐渐降低(由≤70岁的50%降低到≥70岁的34%),逆规散光所占比例随着年龄的增大呈逐渐增高的趋势(由≤70岁的28.1%到≥70的50%),而斜轴散光没有很明显的升高及降低的趋势。 2.3眼轴与角膜散光度数的相关性 将眼轴值分别与角膜散光度数大小及角膜曲率进行相关性分析,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眼轴值与角膜散光度数(r=-0.010,p=0.904)及角膜曲率(r=-0.126,p=0.127)无相关关系。
3 讨论 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屈光状态,对手术的效果至关重要[2]。随着白内障手术的日益成熟和快速发展,患者对术后的视觉质量要求亦越来越高,部分白内障手术从复明手术向屈光手术转变,散光是影响术后裸眼视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术前角膜屈光度及最大屈光力经线度数的准确测量至关重要,对手术源性散光的研究及控制具有临床意义,对手术切口位置选择有一定参考价值和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中散光值≤0.99D占63.1%,≤1.49D占82.6%,≤2.0D占91.9%。Attebo等调查了3654例49~97岁的正常人群发现,眼散光值≥0.75 D占37%,≥15D13%。Ferrer-Blasco等采用自动角膜曲率验光仪对一组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曲率进行测量,发现角膜散光值>1.00 D的占34.8%,>1.5D的占22.2%[3]。比较眼散光患病率时,要注意角膜散光与晶状体散光的关系。还应考虑散光测量方法对结果的影响及调查人群的年龄构成。本文发现0D-1.0D占63.1%,0D-1.49D占82.6%,≤2.0D占91.9%主要分布在0.5D-1.49D,此结果说明单纯性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均存在角膜散光,但以轻度散光所占比例最大。 在本文中可以发现,单纯性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中,顺规散光占32.6%,逆规散光占49.3%,斜轴散光占18.1%,以逆规散光为主,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顺规散光所占比例逐渐降低,由≤70岁的50%降低到≥70岁的34%,逆规散光所占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由≤70岁的28.1%到≥70岁的50%),与以往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即随着年龄的增长,逆规散光占主导地位,角膜散光的轴向不断变化,且逐渐由顺规变为逆规的现象相符合。导致这样的现象可能为以下生理性因素引起:眼内压对角膜弯曲度的影响、眼睑压迫因素、眼肌牵拉因素、眼睑松弛及晶状体发生散光变化等。不同个体晶状体与角膜的散光间有不同的调整模式,有补偿的形式,也有叠加的形式,即眼总合散光的组成既有角膜与晶状體互相抵消的部分,也有相叠加的部分,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渐硬化,其散光逆规程度也渐增加[4]。本研究结果提示,随着年龄增长的增长眼总合散光不断向逆规方向漂移的原因不单是晶状体存在逆规散光,角膜散光的逆规程度不断加大也是其关键的原因之一。 本文的结果显示眼轴长度与角膜散光量、角膜屈光力的大小均无相关关系,与其他学者[5]的白内障患者中眼轴与角膜曲率呈负相关的结果不甚符合,还需以后再进一步探索眼轴与角膜散光量的确切关系。 近年来,矫正单纯性老年性白内障术前角膜散光的手术方法有:①白内障手术切口法,可矫正0.5-1.0D左右的角膜散光,隧道越长可矫正的散光度数越大,但个体差异很大,可预测性也不精确[6];②散光角膜切开及角松解切开术,矫正散光的能力大于手术切口矫正法。但其改变了角膜正常结构,术后患者可能会有轻度不适或异物感[7];③角膜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手术的预测性更为精确.可有效矫正中、低度的角膜散光[8]。但价格较高以及术后干眼症等并发症限制了其广泛运用[9];④传导性角膜成形术C K矫正散光是损伤最小的一种安全、稳定、有效的手术方式[10];⑤植入环曲面人工晶状体(Toric):随着Toric的不断更新,此型矫正散光的人工晶状体度数范围也得到了扩增,人工晶状体的度数范围(递增量):3.8D-6.0D[11,12],此矫正范围已可以覆盖本文调查的所有需要矫正的患者。矫正散光效果肯定,但其长期的稳定性尚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综上所述,本文对单纯性老年性白内障术前角膜散光情况测量分析发现37%的患者需要进行角膜散光矫正;本文还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存在着由顺规向逆规漂移的现象。眼轴不是角膜散光度数大小的直接相关因素,因此,对于术前不存在球镜屈光不正的患者,也应该对其术前角膜散光的情况引起重视并进行分析。因此角膜散光检查分析对老年性白内障手术切口的选择及联合角膜散光矫正术有一定参考和指导意义。参考文献: [1]樊郑军,等.角膜地形图引导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初探AstraPro2.2P程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07,(2):529-530. [2]刘洪婷,刘磊.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后干眼症的研究进展[J].眼视光学杂志,2004,(1):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