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诗歌文化的异同

2015-05-30 01:49韩姝雯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表现手法中西诗歌

韩姝雯

内容摘要:诗歌是以抒发情感为主题的文学形式,古往今来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思想情感,可以跨越种族和文化而共通。中西诗歌差异的根源是其人文背景与思维形式的不同。不同的思维方式就了不同的性格特点,也就有了不同的审美态度。

关健词:诗歌美学 中国诗歌  西方诗歌 赏析

诗歌文化作为世界上最为古老、最为基本的文化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在人类文学的历程中不断抒写着其绮丽多彩的一面。诗歌既是以抒发情感为主题的文学形式,而人类古往今来内心最深处的思想情感,可以跨越种族和文化而共通。那么中西诗歌差异的根源还是其人文背景与思维形式的不同。中国文人还有那些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们很少把目光投向那被西方人认为是虚无、空洞的死之彼岸而是把焦点放在了现实的此岸。而西方的哲思自柏拉图以来就认为在人的理智之上有一个更高的存在,人类位于万物的最高层,人类是宇宙的目的和意义,基督文明更是如此,基督教强调的是天国与末日的审判,它们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同时灵魂是永恒存在的,这类主体的文化不是建立在思维之上而是建立在思维之外,它们不可能被理解只能是被信仰。而不同的思维方式早就了不同的性格特点,于是也就有了不同的审美态度。

中国人讲究含蓄,写诗亦是点到为止,处处留白。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就算不是感情激越亦直接抒发哀愁痛苦。就拿全人类歌颂至今的爱情主题为例。古诗写拳拳情意是“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这种直接的呼喊中国人大抵是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

下面我们以同时期的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诗歌为例,直观赏味中西诗歌的个性之美。

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短短几句描写却已将主人翁的心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姹紫嫣红的美好春景却都只有断井颓垣欣赏,这样的强烈对比,由景及人,引出人之扼腕叹息。“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句四字对仗,看似写经,实则遣怀。中国诗词的特点跃然纸上,简单的景物描写的堆叠就已经将情怀与风景融为一体,让读者自行品读出其中况味。而在西方诗歌中,作者的情感抒发则更为直接,以咏叹的方式跌宕起伏。这一点恰如中西双方在音乐上的不同,一个偏爱低吟浅唱,吹丝拨弦;一个尤喜引吭高歌,管弦并重。下面再来看莎士比亚著名的一首十四行诗:

我能否将你比作夏天?

你比夏天更美丽温婉。

狂风将五月的蓓蕾凋残,

夏日的勾留何其短暂。

休恋那丽日当空,

转眼会云雾迷蒙。

休叹那百花飘零,

催折于无常的天命。

唯有你永恒的夏日常新,

你的美貌亦毫发无损。

死神也无缘将你幽禁,

你在我永恒的诗中长存。

只要世间尚有人吟诵我的诗篇,

这诗就将不朽,永葆你的芳颜。

不难看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特点,即直接吟诉,运用美丽新颖的比喻表达主题。通过诵读这首爱情诗,我们会发现西方爱情诗歌重视对主角的写实刻画和对环境的真实再现。

不难感受出中西诗歌之于情感表达上的不同:一个侧重写意,一个侧重抒怀。有人将中国诗歌的表现手法称为“偏重被动的表达”而称西方的表现手法为“偏向主动的表达”。中国诗歌常喜欢写意地刻画某种情景,并由此情景烘托某种情感。而西方诗歌的表现手法常常是由情感的不安的运动所决定,他们的情感是激烈运动的、是不安的、是追问的、是探求的,所以他们的表现手法总体上说比较多样和丰富,或夸张,或拟人,或譬喻,或直白等等的统一运用和穿插,他们是情感出于自身运动的需要而主动去寻取载体的。

即便如是,诗歌的美每个人都能感受得到。不论是何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诗词歌赋,都是民族文化这片灿烂星空里的闪耀繁星。用心品读,感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情怀,体验各式各样的美,寻找灵魂深处的共鸣,才是我们读诗的初衷吧。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猜你喜欢
表现手法中西诗歌
诗歌不除外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厚重感
浅析低碳园林营造原则及表现手法
诗歌岛·八面来风
室内园林绿化装饰布置原则及主要表现手法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