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崇善
内容摘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反映儒家以礼治国的政治追求和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字里行间体现的儒家礼的思想和观念。在孔子看来,以礼治国不是空洞的,大而虚玄的,而是具体的,体现在自身修养上,言谈举止上,体现在人际和谐,相互尊重上,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身体力行,敢于担当。
关键词:儒家 《侍坐》 体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反映儒家以礼治国的政治追求和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字里行间体现的儒家礼的思想和观念。在孔子看来,以礼治国不是空洞的,大而虚玄的,而是具体的,体现在自身修养上,言谈举止上,体现在人际和谐,相互尊重上,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身体力行,敢于担当。而本文在这些方面均有所体现。
一.为国以礼的政治追求。这是儒家礼治思想的最集中概括和最简洁表达。本文篇末通过孔子之口直接表明其治国以礼的政治追求,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不仅如此,文中四位弟子的言志也都围绕以礼治国的宗旨。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言志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先富后教,礼乐治国。曾皙的话似乎与政治无关,但他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一个太平社会的缩影,即形象化了的礼乐之治的盛世。如此看来,师生五人的志向真是为国为民,志向高远,非礼勿言,言必涉礼。
二.言行合礼的儒雅风范。儒家的礼,是以诚敬为基础,以和谐有序为目的。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子他老人家教育学生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文章开首,孔子不以为自己是老师便端起师道尊严的大架子高高在上,而是态度谦和、亲切热情和蔼可亲地对学生们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大点,就不敢在我面前说话,不要这样。“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对学生耐心诱导、热情鼓励他们畅所欲言,态度随和。孔子放下师道尊严,尊重鼓励学生,是他有礼的表现。
对学生的言行,孔子也是用礼来衡量。他对子路的不满首先在于子路的态度不够谦虚,因为按年龄大小都轮不到子路第一个发言,但子路似乎忘记了尊卑长幼之序,不符合礼,不是一个治国者应有的胸襟,故而“哂之”并批评他其言不让。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所以他对公西华的过分谦虚表示了不满,公西亦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认为他不够自信,也是不符合礼的表现。孟子“舍我其谁”的人生自信就是孔子这种积极入世思想的一脉相承。孔子对学生们的评价,不夸大,不溢美,不贬斥,实事求是,真诚热心,这样做才是符合礼的。
四位弟子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其他三位都是很谨持的,在老师的直接点名追问下,才谦虚谨慎地作了回答。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曾皙则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每个人的回答都得体恰当,彬彬有礼。总之,老师尊重学生,学生礼遇老师,师生关系和谐轻松,也正体现了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
三.小小称谓大有礼数。细究本文的称呼,你会发现,孔子称呼学生四位学生时是直呼其名为求、赤、冉、点。但记录的弟子们在称呼这四位时用的是字,而不敢直呼其名。这也正体现出儒家弟子们懂礼合礼尊礼。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称呼别人的名是厌恶轻视本人的意思。孔子直呼学生的名是合礼的,而后学弟子们称呼师兄师爷的名则是大不敬了,不符合儒家礼的思想。所以弟子们在记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时称字,称孔子为子曰,均是表示对他们的尊敬。
四.“侍坐”一词别有礼意。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学生陪从孔子坐着。这是一种古代礼的表现。侍长者闲坐,尊长坐着,己站立侍奉陪,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虽然篇首孔子对学生们和蔼可亲,但学生们不敢僭越师生之礼。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正因为孔子对学生有礼,学生才更加对老师有礼,冉有、子路、公西华侍坐于孔子身边,学生的态度是很恭敬的,内心表示的对老师孔子的尊敬,这就是礼的表现。后世弟子记录这事不敢不庄重,故称侍坐,既是尊重孔子,也是告诫后学,更是弘扬传承儒家礼之精神之需要。
孔子曰:“安上治民,莫上于礼。”礼之用,和为贵。不学礼,无以立。礼义立贵贱等,乐文同则上下和。从这些角度看,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的这个宣言是明智的: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作者单位:山东省诸城市潍坊工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