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晶冰 马洪星 吴晓棠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穿刺细胞学检查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措施。方法:收集30例门诊及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过乳腺穿刺细胞学检查,检出乳腺炎8例,乳腺增生症6例,乳腺纤维腺瘤9例,导管内乳头状瘤4例,乳腺癌3例。后经其他检查及手术后病理证实3乳腺癌中有1例是良性肿瘤,6例乳腺增生患者有1例为早期乳腺癌。总检出率为93.33%。结论:乳腺穿刺细胞检查有效地提高了乳腺肿块的阳性检出率,对乳腺癌的确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乳腺穿刺细胞学;检查;乳腺肿瘤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2-0457-01
0.引言
乳腺肿瘤虽良性居多,但乳腺癌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僅次于宫颈癌。细针针吸细胞检查法,大大提高了乳腺肿块的阳性检出率,对乳腺癌的确诊率达90%以上,但由于方法的局限及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再加上有时病变肿块较深时,可引起假阴性。本文回顾分析30例门诊及住院患者的乳腺穿刺细胞学检查资料,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行乳腺穿刺细胞学检查的门诊及住院患者30例。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38.3岁;17例无乳头溢液,13例乳头溢液。
1.2标本的采集与制片
对17例可触及肿块而无乳头溢液者应用细针针吸法。常规消毒后,用10-30mL无菌空针,操作者左手固定肿块,右手持针,迅速刺入肿块内,保持负压,向肿块不同方向抽取数次,见有少量吸取物后,快速退针,将抽取液推至玻片上,制片2~5张。
13例乳头溢液患者直接涂片法先用手轻轻检查乳房,观察有无可触及肿块。洁净乳头,用食指腹侧由患处沿乳腺导管向乳头方向轻轻按摩乳房,然后挤压乳晕,将溢液滴在玻片上,涂片2-4张。如果分泌物过多,富含血液,可将其收集在生理盐水中,离心沉淀后制片。
2.结果
2.1乳腺涂片中常见的正常细胞形态
乳腺导管上皮细胞正常情况下,此细胞不易脱落,涂片中较少见到。细胞常呈蜂窝状,大小形态一致,核呈圆形、卵圆形,形状规则、大小一致、排列规则,染色质均匀。妊娠期和哺乳期呈增生及分泌表现。
泡沫细胞涂片中常见。细胞体积较大,大小不一,形态近圆形,核较小,胞质内含有无数个大小不等的空泡,呈泡沫状。
巨噬细胞形态与泡沫细胞相似,内吞噬多少不等的异物。在非孕期正常妇女该细胞不多见,妊娠和炎症时增多。
2.2一般结果
经过乳腺穿刺细胞学检查,检出乳腺炎8例,涂片中主要见炎症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和泡沫细胞。乳腺增生症6例,穿刺物外观呈灰白色液体,整个涂片中细胞数量极少,为分化良好的乳腺导管上皮细胞,有时可见泡沫细胞及脂肪细胞。乳腺纤维腺瘤9例,涂片检查多为增生的导管上皮细胞,数量较多,多数成团分布,细胞单层平铺,排列规则呈典型蜂窝状,细胞之间不重叠。胞核较正常的导管上皮细胞稍大,染色质细致均匀。可见双极裸核细胞,无胞质,核呈椭圆形或梭形,两端尖,有时似麦粒。导管内乳头状瘤4例,涂片中以导管上皮细胞为主,细胞常粘连成团,排列整齐,呈乳头状。瘤细胞与正常乳腺导管上皮很相似,细胞核有时可见轻度异形性。乳腺癌3例,涂片细胞丰富,多数为密集成团的癌细胞,细胞分布弥漫,排列紊乱,无极性,有互相重叠现象。
3.讨论
乳腺增生症是乳腺最常见的疾病,又称慢性囊性乳腺增生、乳腺腺病、乳腺小叶增生症等,是由于内分泌紊乱引起的乳腺增生性病变,在性成熟期妇女发病率很高,达10%以上。增生严重者呈现非典型增生,此时癌变率较高,应引起注意。
乳腺炎患者很少有乳头溢液,涂片中主要见炎症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和泡沫细胞。炎症细胞的数量与种类视炎症的性质而定,慢性炎症以淋巴细胞为主;浆细胞性乳腺炎时见大量浆细胞;如急性脓肿,则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并有部分退变、坏死;结核可见上皮样细胞和朗汉细胞。
乳腺纤维腺瘤是乳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纤维腺瘤恶变率极低。可触及明显肿块,穿刺进针困难,标本不易抽取。该细胞的出现一方面表明为良性,另一方面有助于纤维腺瘤的诊断。若整个背景可见粉红颗粒状物质,或有成团云雾状无结构黏液样纤维组织,则是乳腺纤维腺瘤的重要特征之一。
乳腺癌是乳腺恶性肿瘤,是女性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多发生在40~60岁绝经前后的妇女。临床表现为乳腺肿块,坚硬固定,界限不清。乳腺癌是来自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癌变,故基本上都是腺癌。病变部位细针穿刺易吸取成功,多为血性或灰白色颗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