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梅
摘要:本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对股权结构与技术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国有控股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股权集中度不能很好的解释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一定的股权制衡度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
关键词:股权结构;技术创新投入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竞争内容逐渐变成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创新能力竞争。影响企业间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直接影响企业产品创新的成果和效果,这在根本上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绩效和生存发展。
二、文献回顾
本文从股权属性、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三个方面来分析股权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
对于股权属性和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关系:白艺昕、刘星和安灵(2008)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私有产权上市公司的R&D 投资强度显著大于国有上市公司;任海云(2010)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国有控股的制造业公司的研发投入低;而刘胜强、刘星(2010)对已披露R&D支出的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究则否定了不同股权性质的公司R&D投资存在显著差异的结论。
对于股权集中度和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关系:任海云(2010)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与企业创新投入存在正相关关系;文芳(2008)的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与企业创新投入存在非线性关系;白艺昕、刘星和安灵(2008)的研究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与企业创新投入存在U型的非线性关系。
对于股权制衡和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关系:文芳(2008)则表明股权制衡对公司R&D投资强度的影响因控股股东性质不同和股权集中度的不同而不同;刘胜强、刘星(2010)的研究表明第二至第五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R&D投资决策能够起到有效的制衡作用;朱欣蕊、韩少真、张晓明(2014)的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创新投入呈负相关关系,股权制衡度对第一大股东持股与企业创新投入起到显著的反向调节作用。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在我国上市的1916个公司为研究对象,数据来自国泰安的CSMAR数据库。
(二)变量选择
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选择一些经验文献中常用的、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来进行实证分析。
1、解释变量Y: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用R&D投入表示变量,即研发费用/营业总收。
2、解释变量:
(1)X1:股权属性,用企业控制人类型表示,国有控股取值1,反之为0;(2)X2:股权集中度,用第一股东持股比例表示,即第一大股东持股数量/总股本数量;(3)X3:股权制衡度,即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例。
3、控制变量:
(1)X4:企业规模,即企业期末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2)X5:企业业绩,即企业净资产收益率;(3)X6:企业资本结构,即企业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值(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三)模型设定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以及表1中变量的选择,构建如下模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ε
其中β0为截距,β1~β6为解释变量系数,ε为残差。
四、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实验分析
表1上市公司R&D投入和股权结构数据
2010201120122013
R&D投入0.030.030.040.04
股权集中度(%)37.536.936.836.4
股权制衡度0.740.740.700.67
根据表1的上市公司2010~2013年的R&D投入和股权结构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
1.我国上市公司的R&D投入的平均值仅为414%,上市公司是我国企业的优质部分,而研究样本表明上市公司的研发水平普遍偏低,研发投入偏低,企业不具有竞争力。由此可以得出我国企业的整体技术创新投入会更低。
2.上市公司中我国国有企业占全国企业的3392%。在不同的企业属性中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并不低。国有企业经营追求稳定,而不愿意承担太大的风险进行技术创新投入,因此,与其他企业比较,国有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会相对偏低,即國有企业的性质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
3.2013年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仍然较高,但还难以判断这种程度的股权集中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强度是否起到促进作用。
4.从股权制衡度的角度来看,第二至第五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股权制衡度略高,他们的合计持股比例达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6745%。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上市公司的小股东们的地位在慢慢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小股东转移和稀释了大股东们的部分权力。
(二)模型分析
根据对相关样本数据进行最小二乘估计得到的模型结果,控制变量企业业绩的系数不能通过检验,因此去除该控制变量后再进行最小二乘估计,得到模型结果可知,回归方程虽然拟合优度不高,只有016,但在显著性水平1%下的方程F检验可以通过,且十分显著。对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做如下解释:股权属性的变量系数为-0006,可以通过5%显著性水平下的t检验;股权集中度的变量系数为-000011,但不能通过t检验,可能与股权制衡度存在相关性从而导致股权集中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不显著;股权制衡度的变量系数为0005662,可以通过5%显著性水平下的t检验。
五、结论分析
(一)国有控股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
国有企业的运营目的往往除了获取企业利润最大化,还包括完成政府指令和政策服务的行政目的。国有控股的这种产权主体的缺位与虚置可能会引发道德风险,国有企业对经理人的监督比较弱化,经理人有可能会以出资者的利益为代价,利用职权谋取个人私利,侵吞股东利益,便会产生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他们一般也不愿意从事高风险项目,从而导致可以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回报的技术创新投入的不足。因而国有控股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
(二)股权集中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不显著
股权集中度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负相关关系并不显著。当代表股权集中度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时,考虑到技术创新投入高风险的特征,第一大股东预期到未来将承担的风险加大,股权流动性有很大可能会减弱,他们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会产生强烈的风险规避心理,从而导致其降低技术创新投入的意愿。因此,股权集中反而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但可能考虑到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来代替股权集中度并不完整,因而在实证检验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负相关关系并不显著。
(三)股权制衡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
股权制衡不仅可以继续发挥大股东对公司经营者的监督作用,还可以通过大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来抑制大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股权制衡度越高,第二至第五大股东相对于第一大股东的势力越大,就越具有制约第一大股东的独断行为的能力,不会使第一大股东因为规避风险心理而放弃具有长远利益回报的技术创新投入项目,从而有利于企业整体价值的提升。因此,股权制衡度越高越有利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投入。(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白艺昕,刘星,安灵.所有权结构对R&D投资决策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8,05.
[2]冯根福,温军.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