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课堂

2015-05-30 14:04范迎
北方音乐 2015年20期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课堂教学

范迎

【摘要】本文从奥尔夫音乐课堂教学的节奏、语言、动作及使用乐器等方面简要阐述了奥尔夫的课堂教学过程,为奥尔夫音乐课堂教学提供一定意义上的参考。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课堂教学

奥尔夫音乐的创始人卡尔.奥尔夫,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在其不断探究音乐传播方式的过程中,找寻到了一种通过源于人之根本的、最原始的,融语言、戏剧、歌曲、舞蹈等多个方面为一体的艺术教育形式,即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作为当今全球范围内最为普及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的教学形式让孩子接触音乐的途径不再仅拘泥于旋律和基本节奏,而是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孩子们更多元化的去切身感受、辨别、想象来自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的音响,在自身体验中去探寻心灵中最美好的丰富世界。

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即“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这是奥尔夫音乐的教育理念。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感,并通过舞蹈、歌唱及语言等方式自然地向外表露,是人生之天性。而节奏感,可能是人与生俱来的音乐感。节奏是音乐的骨骼,也是舞蹈、语言展现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课堂上,我们将音乐、舞蹈、语言以简单的节奏动机来进行有效的融汇贯通,通过联系一定的词语与句子去掌握一定的节奏型,之后再加上简单的行为动作和肢体舞蹈来增强孩子对节奏的理解,让孩子唱、跳、拍手、跺脚等动作结合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对节奏的敏感程度。这样在加深孩子对音乐的领会的同时也能有效地降低音乐活动的难度,实现由未知到已知、由陌生到熟悉的转变。

语言是人类的创造,是多数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人们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而将语言与带入音乐教学课堂是奥尔夫体系中颇具特色的一大亮点。在奥尔夫教学课堂中有很多与语音探索有关的游戏活动。以我们身边的儿歌《三个和尚》为例,从教师预示的基本稳定拍“XXXX XXX”开始,在教师的带领下,孩子们一起将歌词有节奏的不断交替反复:“一个和尚 挑水吃,两个和尚 抬水吃,三个和尚 没水吃,你说这是 为什么?”在熟悉全部语词后,再行变化不同快慢的语速,改变不同拍子的单位节奏型。这样有节奏的进行语言练习,不仅有效的训练了孩子节奏感,也能大大提高孩子们语言发音的准确性与清晰度。而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孩子却并不会觉得语言的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反而更加生动形象,不断的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又比如在使用德国歌曲《草地音乐会》为旋律的过程中,背景音乐里描绘的草地上聚集了很多的小动物。让孩子们分别自由发挥,尝试用语言、嗓音模拟发出大自然中不同动物、植物发出的声响,之后再让孩子努力尝试猜想别的小朋友是什么,最后再用这种声响以自身模仿的不同身份进行交流。虽然这样的课堂可能在过程中会显得较为嘈杂、粗糙与不完美,但使孩子们享受到的愉悦是难以形容的,且这对感知、注意力、记忆力的训练也是极为有帮助的。

斯特拉文斯基说过:“音乐必需被看见,才会得到适当的呼吸。”结合动作的音乐教学便是使音乐可视化的最直接手段。奥尔夫在达尔克罗斯体态律动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了自己的体系,其重要原则是:尽可能全身性的和大的行动。当一段音乐旋律中有快、慢节奏的不同的变化时,让孩子们用肢体表现是最为容易的,其中最常见、最普通的走跑就可以达到节奏训练入门的效果。德国歌曲《小小毛毛虫》的歌词“小小毛毛虫,努力往上爬,坐在树叶上。吃呀吃的饱,它把自己紧紧裹起來,睡呀睡的香。小小毛毛虫它变呀变成一只美丽的花蝴蝶,快快飞到我身边。”[1]这是一段极富有动作性的文字描述,在简单的曲调中,孩子们随音乐旋律就可以用动作表现词意及音调高低起伏变化。如分别扮演成歌曲中的主人公毛毛虫,在房间内随意的做出“爬行”的肢体动作,吃饱树叶后或是摸摸圆圆的肚子,或是不小心吃太多胀得满地打滚。之后将自己裹起做出睡觉的动作。然后在随音乐满满得张开双臂代替蝴蝶的翅膀,“变成蝴蝶”在空中自由的飞翔。在这模拟学习的过程中将音乐贴上一份准确的“动作标签”,让孩子有感知与体验到身边的生活环境,不仅训练了动作的连接与转换,也训练了他们的听力和反应能力。孩子们也可以将自己的身体的某个部分看作乐器进行演奏,通过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等简单的动作,发出不同的声音效果以此来代替不同音色的打击乐器,这是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声势”练习部分。“声势”练习对训练孩子们的节奏感、反应能力、身体的谐调能力及即兴有非常好的效果,也深受孩子们欢迎。

在奥尔夫音乐的教学课堂中,对各类乐器的灵活使用也是独具特色的部分。其对于乐器探索,具体集中体现在对于乐器的使用方法和发出的音响效果上。奥尔夫乐器主要以有无固定音高来进行分类。但是奥尔夫所使用的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并不是通俗所说的钢琴、提琴之类等,它创造了一种新颖的打击乐器,称为音条乐器。音条乐器是奥尔夫对乐器发展过程中做出的最突出的贡献,主要由小钟琴、钢片琴和木琴组成。钟琴发出的声响清丽明亮,富有欢快的儿童气息。其发音音区较高,常常在合奏过程被运用在高音声部。钢片琴声音绵延长久,且更加柔和。木琴由于其音色温和,音准较钟琴与木琴而言更佳的特点,通常作为整首乐曲的旋律声部。奥尔夫的音条乐器最大的特点是可以自由装卸与更换。这对于初学音乐的孩子来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他们找音的难度。无固定音高的乐器又以节奏乐器为主,主要分为四大类:皮革类、木质类、金属类与散响类。皮革类乐器主要由各式各样的鼓组成,大到我国民族的乐器堂鼓,小至巴掌大的手鼓,还有海鼓、非洲鼓、印第安鼓等。这些鼓虽然尺寸大相径庭,但是它们的音响效果却都较为低沉,音量大且有较大共鸣强,多运用在强拍上给人以稳定感。木质类乐器多用竹木制作,包括木鱼、响板、木打棒、双响筒等,声音颗粒性较强,清脆且无延音。与之相反,音响延绵不绝的大多是金属类的乐器,有碰铃、三角铁等,有较强的穿透力。而散响类乐器中的串铃、沙锤、腕铃及塑料制的砂蛋,音量虽小但可以靠连续的摇动来控制演奏音长,对感受音的长度来说是最为合适不过的了。

从日常生活中我们观察到,在初初接触某件乐器时,90%的孩子都喜欢随意的胡乱敲击。不过这种看似随意的体验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也可以消除孩子对于乐器演奏的陌生感。之后再通过老师的介绍,让孩子明白乐器的发音原理及基本构造等等,会让孩子们对于乐器的理解更为深刻,使用时也更加得心应手。但是在一般的音乐教学课堂上并不可能会有条件将各类的乐器准备齐全,这时便可即兴通过身边的生活材料来实现。好比纸箱、水桶和空盒子当鼓类乐器,两支铅笔便能够替代木棒,在杯子中放适量沙子就成了散响,也可在玻璃杯中放入不等量的水充任不同音调的音条乐器……当孩子们使用亲手创造的乐器即兴演奏并编奏出属于个人的音乐,他们的感受可能会比用原本真正的乐器更为清晰、深刻。乐器仅是个工具,但在乐器使用的过程中孩子们想要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也在熟悉的过程中不断增强。

环境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离开生活环境的教育是苍白空洞的。奥尔夫音乐教学课堂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突出实际性、儿童性、趣味性与参与性的教学理念,强调“一切从兴趣出发”。奥尔夫的整个教学课堂并不是一个条条框框所规定的过程,而是通过教师科学性得指引,使孩子自觉的融入音乐,能让一个具有无穷创意结合的音乐学习空间伴随孩子的健康成长。奥尔夫音乐教学课堂中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以音乐美为核心,着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立体空间感、团队合作协调能力、美感与敏锐洞察力等综合性的能力。这些都是最终实现个性与学习的最充分的有机结合的必要条件,这也是奥尔夫音乐课堂与传统音乐教学最不一样的所在。

猜你喜欢
奥尔夫音乐课堂教学
奥尔夫、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比较研究
浅议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的应用——在“第一届中国奥尔夫教育大会”上的发言
音乐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变动不居 与时偕行—奥尔夫音乐教育专家谈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