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

2015-05-30 14:04陈晶
北方音乐 2015年20期
关键词:音乐游戏注意事项运用

陈晶

【摘要】音乐游戏就是用游戏化、活动化的方法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它是以歌唱、律动、演奏、欣赏等手段为主要形式的音乐教学活动,是音乐教学过程中孩子最乐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之一,也是陶冶学生情操和培养学生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之一。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要增设唱游内容。音乐课程内容要从学科特点出发,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以获得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培养和提高学生终生发展的音乐能力”。因此,音乐游戏作为一种培养学生体验、模仿、创作等的艺术实践活动,在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合理、有效的融入,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体验音乐,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音乐游戏;运用;注意事项

一、什么是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不同于一般的游戏,它将音乐和游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它是用游戏化、活动化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它是以歌唱、律动、演奏、欣赏等手段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游戏活动,方法自由、灵活、多样,具有类似游戏的特征。

音乐游戏不仅体现在“游戏”这样的特殊成分,还体现在一切的活动形式,它注重学习者在“玩”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促使学习者拥有轻松积极的学习心态,自觉自愿的、不知不觉的、不知疲倦的投身其中,在唱唱、跳跳、玩玩、敲敲打打中去感受音乐情绪、理解音乐要素、诠释音乐作品、体会音乐内涵等,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音乐游戏教学的意义

(一)游戏化教学符合孩子的天性

游戏与儿童生活密不可分,儿童生活离不开游戏,游戏内容源于儿童生活。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主张“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从孩子的生活天地里取材,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音乐。”游戏化的音乐教学符合孩子年龄小,有意控制力差,爱玩、好动、思维形象、具体,一切从兴趣出发的特点。因此,以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来陶冶孩子的情操,将音乐教学同孩子的生活、玩耍融为一体,使孩子沉浸在欢乐之中,并通过不断渗透、潜移默化、深入浅出的游戏活动,萌发孩子初步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音乐体验。

(二)游戏化教学符合音乐的感知规律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所有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现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音乐既是一门听觉艺术,又是一门表演艺术。孩子们在抽象的艺术当中很难获得直观的音乐感受,这就要求我们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歌、舞、跳、动等各种途径“化繁为简”,为孩子提供音乐感知的能力和音乐实践的机会,让孩子通过音乐活动会唱、会跳、能舞、会奏;让孩子通过音乐游戏感受音乐要素、感知音乐规律;让孩子在音乐的海洋中敲敲打打、蹦蹦跳跳,在不知不觉的游戏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三、音乐游戏教学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一)激发孩子的兴趣

兴趣能诱发、强化学习的内在动机,是幼儿学习知识、开发智力的动力,有了兴趣,孩子就能自觉的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并产生欣慰、快乐的情绪,会积极钻研思考,会克服疲劳困难。然而幼儿的兴趣并不是天生的,是在活动中培养的,要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首先要发现孩子的兴趣,并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兴趣,并使之保持,即引趣、激趣、增趣。

中国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说:“大多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者工作,他们本能的都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对常接触的熟悉的音乐形象和带情节的音乐都特别感兴趣,有很强的表现欲。”因此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的吸引孩子的注意,以“新”、“异”为前提进行引趣,通过创设音乐情境,设计节奏游戏、学习识谱游戏、增加音乐欣赏等生动新颖、形态各异的音乐活动,将音乐渗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当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和节奏感,让孩子感受各种音乐情绪,了解各种音乐形象,体会多种风格的音乐作品,让孩子在愉快的游戏中更好的学习。

(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游戏是一种需要,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和满足。音乐游戏又兼具音乐性与游戏性,它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大脑、手、身体等生理机能的灵活配合,能提高孩子的语言、沟通、协调、认知、社会性等发面的能力,还能让孩子在不同音乐环境中获得美的感知與体验。

在音乐游戏过程中听辨不同节奏、速度、力度等并随音乐变做出变化,通过舞蹈、音乐律动、打击乐伴奏等训练孩子的手、眼、脚、头等身体机能的协调性。如,孩子可以通过“闻花香”、“学狗叫”等方法,训练孩子的发声、肺活量、声带柔韧性等。音乐又是提高语言、沟通、协调等能力或缺的工具。对游戏规则的执行利于孩子培养学生的配合与沟通交流能力,通过互动游戏在玩中不知不觉的形成合作意识。例如,在《龟兔赛跑》中,孩子不仅要在游戏环节中跟随音乐节拍完成自己的任务,还必须在游戏中学会与小组成员进行沟通交流,并根据老师的指令和要求完成任务。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利用多种形式的音乐游戏,以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陶冶情操,使孩子在欢乐的游戏过程中收获快乐情绪产生情感共鸣,并通过美的渗透和体验,促进孩子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等全面发展。

(三)促进孩子音乐能力的素质与能力发展

音乐创造能力是以音乐感知为基础,是音乐表现能力与情感体验的升华。音乐游戏教学可以感受情绪变化、旋律起伏、节奏跳跃、音色异同等,可以感受音高、节奏、力度、速度发声的变化等,还能通过参与体验音乐实践活动诠释不同音乐的体裁、形式、风格、流派,孩子在多样化的音乐游戏活动中能唱会跳,能欣赏会演奏,能编创会拓展,促进音乐学习能力的发展和音乐素养的提高。

四、音乐游戏教学的分类与运用

幼儿园到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音乐最佳的时期,如何结合孩子的学龄特点运用音乐游戏进行教学是个重要的问题。游戏教学实践中应当选择既有利于歌唱、律动、舞蹈、又要利于互动、游戏、表现的教材进行教学,运用歌唱、舞蹈、律动、欣赏、打击乐伴奏等多种游戏手法,感受音乐的情绪、速度、节奏、音色发生的变化并随之做出反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促进音乐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为此,我根据音乐游戏按教学内容进行以下分类。

(一)节奏类教学

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好比是骨骼,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在音乐活动中往往是先通过人的耳朵接受、辨别再指挥身体运动。把听赏和律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克服单纯节奏训练的枯燥、乏味,能培养孩子节奏的辨识力、记忆力,同时对于节奏反应和节奏掌握程度也是一种考验。

《十个印第安人》在教學中可以先讲解印第安民族特点和生活习惯,再通过创设情境与设计节奏,将乐曲重难点节奏融入游戏中解决节奏难题。如,印第安人在部落生活遇到了猛兽和毒蛇其中的一个印第安人就会迅速传递出节奏信号,“XX 0 XX 0”表示有猛兽快躲开,“X XX X X”表示安全了,快出来”等,通过不同的音乐节奏表现印第安人不同的情绪,让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即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又学会了音乐节奏。《龟兔赛跑》首先让孩子完整聆听感受音乐要素与音乐形象之间的联系以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再通过对比聆听乌龟、兔子音乐感受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形象和说说这两种动物的特性等,再进行二次听赏乐曲,最后随音乐节奏表现音乐形象,达到情境交融、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二)歌舞类教学

歌舞类音乐教学一般在歌曲的基础上产生,也就是说音乐游戏围绕歌词、节奏、乐句、乐段等进行设计。它可以分成两种情形,一是有明显的主题、内容、清洁、角色等,如《火车开啦》可以通过模拟火车“轰隆隆、咔嚓嚓”又远及近开来的声音,通过孩子间角色扮演司机、乘客从学校出发去郊游的主题和场景来设计音乐游戏。《小猫敲门》可以通过孩子间扮演小猫走路、叫声、追赶等淘气机灵的样子,模仿老鼠躲避、逃跑、乱窜等惊慌失措的样子等进行情景剧表演。二是没有情节构思,只随音乐律动或做动作,侧重孩子的创作性活动。如《袋鼠》、《大象小象》等,这类乐曲主要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创造各种不同动作表现不同音乐形象。

(三)打击乐类教学

打击乐是课堂中运用最广泛、最简便易学又受孩子喜欢的乐器之一,它价格低廉还可使用代替品,在生活中只要可以敲击发出响声的即可拿来当做打击乐器使用,用手掌拍桌椅当“鼓”,用手指叩桌子来当代替木质类声响,用铅笔盒钥匙串来代替散响类等。这些简单的打击乐器作为节奏训练工具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感知、领悟、理解、表现音乐。

打击乐教学中应先引导孩子用耳朵去听音的长、短、强、弱并将他们区分出来,然后再通过乐器敲打出来。在活动中,应设计一下简单的伴奏让孩子进行实践,把复杂的旋律留给老师操作,师生进行配合演奏。在简单的伴奏活动中,不仅应强调孩子养成先听后做,多听多做,反复感受等良好的合奏习惯,还应设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打击乐伴奏声部以建立孩子多声部音乐的概念。如《猫捉老鼠》可以利用打击乐指挥猫和老鼠的行动,用木鱼代表老鼠,木鱼敲得越响老鼠要跑的越快,鼓代表猫,鼓声越密集猫就跑的越快等。通过简单的打击乐器伴奏即烘托了音乐情绪、渲染了音乐气氛,又培养孩子辨音、辨速的能力,让孩子更好的理解和表现音乐。

(四)欣赏类教学

音乐欣赏一般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由教师、全体学生或者学生单独演唱或者演奏,这种欣赏课的特点是自由灵活,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养成良好欣赏习惯。另一种是由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聆听、从力度、速度、曲式、材料以及和声等角度把握音乐作品。

在欣赏教学中,孩子听音乐的时间必须达到教学时间的一半以上,并且要尽量培养孩子集中精力欣赏音乐的习惯,对于专心欣赏的儿童要及时表扬,对于一些低学龄的孩子,可以先欣赏一些叙事性的歌曲,这些歌曲大都故事性强、情节丰富利用吸引孩子的注意,激发孩子对听赏活动的喜爱之情,如歌曲《狐狸钻出洞》,《老布鲁》等。

五、音乐游戏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规则性和有效性

游戏的丰富性、生动性、有趣性容易使人过度兴奋,特别是低年龄的孩子,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好于表现,自我控制力差。这就要求教师应在游戏中设立规则来帮助孩子保持适度兴奋的状态,这也是游戏游戏顺利进行的保障。设计音乐游戏活动时应首先制定详细的游戏规则,对规则进行讲解,让孩子充分了解规则要求、游戏内容,并按要求严格执行,听从指挥,加强自律,相互配合。

音乐又是一种富有情绪性的活动,孩子情绪是否振奋、愉快、轻松、自然,注意力是否集中,参与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对音乐是否感兴趣,是音乐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当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与反应,积极引导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以保证音乐游戏的有效实施。

(二)音乐性和目的性

音乐游戏是以音乐为基础,它与其他游戏的区别在于音乐游戏是在音乐的指导下进行的游戏活动。因此所选择的音乐作品既要满足音乐性又要满足游戏性,这就要求活动中孩子的动作、表情、神态等都必须符合音乐的情绪、内容、节拍等,必须根据音乐要素表现音乐,突出游戏的音乐性避免出现“重游戏忽视音乐”的现象。如,动作与音乐节奏脱节,表情不符合音乐表达的内涵,设计动作不符合音乐本身,音乐在表演中可有可无等。

需要强调的是音乐游戏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它只是“借用游戏去教”而非“为了游戏去教”。因此,在音乐游戏中除了关注游戏的音乐性更要注重游戏的目的性,要尽量避免“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出现,应根据教学内容制定详细的计划,明确游戏的目的性,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而不是盲目的“为了玩而玩”,在游戏中“热闹一番”就草草结束。

(三)创造性和多元性

新课标指出:“表现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活动中尽量让游戏多元化、多样化,符合不同孩子的学龄特点,并根据教学实际设计、更改、完善游戏内容。游戏中不仅要让孩子学会表演,更要学会创造,教师应遵循“讲解精炼,适当控制,多留余地”的教学原则,多给孩子一些游戏自主权,多设计学生创造性活动。例如,设计游戏时有意识的把某一环节留给学生自主创编等,使孩子在音乐活动中真正参与其中,为孩子提供表现、创造的机会。

结语

游戏化教学使孩子可以在唱唱跳跳、敲敲打打的游戏过程中去感受、理解、表现、创造音乐,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运用歌唱、舞蹈、律动、听赏、打击乐伴奏等多种游戏形式,使教学内容更趣味化,教学形式容更多样性,教学方法更游戏性,教学过程更生动性。可以说,音乐游戏教学,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促进孩子音乐能力的提高,对音乐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游戏教学中还应遵循“以音乐为基础的原则”,避免出现“为游戏去教”的现象出现。

参考文献

[1]加拿大,洛伊斯.乔克西著.赵亮,刘沛译.《柯达伊教学法一》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10月.

[2]区海婴《在游戏中学习音乐——奥尔夫教学实践课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3]《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

[4]陈淑琴《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上海科学会出版社,2012年11月.

[5]李妲娜,修海林,伊爱青.《奥尔夫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年3月.

猜你喜欢
音乐游戏注意事项运用
夏季使用农药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请四大名著的作者吃饭,有哪些注意事项
幼儿音乐游戏教学研究
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游戏作用与应用
谈小学音乐课堂游戏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