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炎培
摘 要:小学是义务教育中的初始阶段,新课标改革以后,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教师们一直以来都在关注的话题。有效的教学方式不仅对小学生日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也考验了数学教师的职业素质。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将理论融入到实际教学中,从而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特点;教学影响
小学数学教师作为学生的数学启蒙者,对于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结合当前小学生学习的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本文针对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对教学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
一、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特点概述
1.数学学习内容上的特点
数学是充满着逻辑性与抽象性的学科,其中包含着多种数量关系以及各种空间形态,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对其有基本的认识并且能够简单地运用。由于小学生刚刚接触到数学,还不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考虑到小学生的这一特征,小学数学教材将抽象的内容尽最大可能地生动化和形象化,以便让小学生更加容易掌握课本里的知识。
2.数学学习方法上的特点
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主要是通过自主探索和教师引导来实现。自主探索即小学生将课本上的知识通过再次发现和创造转变为自己的数学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习方法上具有探索性的特点;另外教师引导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方式,小学生主要是依靠课堂上教师以及教材的引导来获取知识,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接受教材以及教师传授的知识,因此接受性也是小学数学学习方法的特点之一。
3.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特点
因为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递进性,只有在教学中构建一个系统性的教学知识体系,并且加以完善,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然而数学学科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一个大的知识点里就包含着很多小知识点,要学完整个知识体系,可能会花上几个课时的时间。因此,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系统性和渐进性是相互结合的。
二、学习特点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的影响
1.数学学习内容对教学的影响
由于小学数学学习内容上是抽象性、形象性的统一,小学数学教师在安排教学任务上难免会受到限制,教师应该对数学知识本质上的抽象性有充分的理解,同时应该考虑到小学生缺乏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想象力,要想尽一切办法将书本上抽象化的概念以形象具体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比如,通过载体或者情景设置等促进学生的理解;还应该向学生强调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本质特征,及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抽象概括,让学生掌握科学性、抽象性的数学知识,而不是停留在关于数学的生活经验中。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书本上抽象规范的数学知识,而不是处处都遵循模式化。
2.数学学习方法对教学的影响
鉴于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方法上的探索性和接受性相辅相成,教师要对所教授的知识进行合理分类,只有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正确地把握两者,对教学方式进行准确的判断,才能更有效地组织教学过程。比如,教师在讲解“比例性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掌握“在同一时刻下,竹竿的长度和影子比例相等”这一规律,而对于抽象的定义则可在教师引导下学习,从而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还可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3.数学学习过程对教学的影响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系统性和渐进性既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性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构建良好的数学知识体系,又要兼顾课时的合理安排。因为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应该考虑到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保证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是递进且充满逻辑顺序的,而不是杂乱无章。比如,教师在讲述“多边形面积计算”这一课时,教师首先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开始,然后通过梯形和三角形组成长方形的方式展开下一知识点的教学,最后让学生从中学习到其他两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以此系统性地进行学习。
小学数学的学习特点对数学教学有著重要的影响,教师应该针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过程中的特点来对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改进,选择最符合当前小学生特征的教学手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结构进行全面性的优化,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之下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西省寻乌县城北新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