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中
【摘要】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以灌输为主,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导致学生兴趣缺失. 本文针对数学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通过精选话题、精心准备、有效管理等策略提高课堂讨论的成效.
【关键词】 初中数学;学生;课堂讨论;策略
《学记》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当前数学教学存在着“满堂灌”、“满堂问”的问题,致使学生被动接受所学知识,没有思考、没有对话、没有讨论,课堂气氛如一潭死水,毫无活力可言,学生也沦为“应声虫”,鲜见创新的观点. 课堂讨论是师生、生生之间针对某一问题交换意见、展开辩论,进行开放式的对话探讨,他们共同思考、共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从而能分享知识、彼此进步,共同获取成功.
一、当前数学课堂讨论存在的突出问题
1. 师生失衡——教师参与度过高,而学生参与度不足.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讨论是否能顺利实施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而部分教师对学生不够放心,对讨论过程横加干涉,致使学生不能充分地展示自我,其参与积极性大打折扣.
2. 缺乏价值——讨论的话题没有实际意义. 部分教师囿于书本,或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讨论的问题缺乏实际意义,学生对此也不感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要从生活中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流于形式——讨论分组不合理. 由于学生的基础水平、接受能力、学习背景、兴趣爱好各异,教师既可以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组,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 但部分教师采取“就近”原则,而不会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组合,这样易出现个别优秀生的“单打独斗”.
4. 疏于管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失控.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若不注重巡视指导,就会出现大部分学生在讨论、交流、争辩,而个别学生对此漠不关心,流离于课堂之外.
5. 评价低效——评价方式多以终结性为主. 受以考代评的影响,部分教师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讨论过程、情感体验、合作意识、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评价,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讨论有效性的策略
1. 精选话题,培养兴趣
(1)精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问题. 生活中很多的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我们数学教师要从生活现象中捕捉数学问题,如最大利润、阶梯电价、手机套餐、商品打折、存款利息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有话想说. 如在“二元一次方程”教学中,教者创设情境如下:“在县中学生篮球联赛中,我校骑士队赛了若干场后积8分(规则:赢一场得2分,输一场得1分),请问该队赢了多少场?输了多少场?请你列出方程解出问题. ”
生:设该队赢了x场,输了y场,可列出方程2x + y = 8.
师:你能列出所有输赢的可能性吗?
生:赢4场;赢3场,输2场;赢2场,输4场……
师:如果我校队的一名球员在一场比赛中共得了25分(其中罚球得4分),问他分别投中多少个两分球?多少个三分球?生:设投中两分球x个,三分球y个,则有2x + 3y = 21.
师:观察方程2x + y = 8、2x + 3y = 21有何共同特点?我们能据此给他们起一个名称吗?
生1:有两个未知数.
生2: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
生3:那就叫二元一次方程.
(2)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题. 教师要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中,让学生“跳一跳”就能解决问题. 若选取难度大、有深度的问题,学生往往经过苦思冥想而无法解决,势必会让他们无话可说,以至于丧失探究的热情. 若问题简单会让学生失去兴趣,问题的讨论难以深入.
2. 提前了解,精心准备. 如果学生对讨论的主题一无所知,讨论势必会失败. 教师在课前就要将所讨论的问题告诉学生,让他们在课前作充分的准备,去收集和筛选资料、甄别信息,才能组织立论、发表观点. 如在学习“平行”内容前一周,教者让学生用直尺、三角板尝试绘制平行线.
生1:我找到6种,直接利用直尺的两边就可以画出平行线. 生2:我可以用两个三角板画出平行线,固定一个三角板,另一个沿前一个三角板的斜板平移,就可以画出两条平行线了.
生3:也可以用圆规、直尺画,先用直尺画一直线,用圆规在直线上端画两圆弧,用直尺连线,就可以与第一条直线平行.
生4:这不可取,如果画歪的话,这两条直线就不平行了.
生5:不应该画弧,应该画点. 用三角板一条直角边与原直线重合,在另一条直角边上画点,这样就不会歪了.
学生在讨论和质疑中各抒己见,能表达不同的观点,使问题越说越清、越辩越明.
3. 有效管理,养成习惯. (1)讨论前要留有让学生思考的时间. 部分教师在呈现问题后,急于让学生讨论,学生往往抓不住精髓,或人云亦云,或答非所问,难以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教师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搜集资料、思考问题,才会在讨论中不至于感到茫然,才会彼此分享、敢于质疑. (2)学会记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可以记忆重难点、易错点、困惑点,也可以记忆迸发的智慧的火花和思维过程,还可以记其他同学独到的见解,为日后复习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 总之,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观念已逐渐革除,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递变为注重思想方法的探究,引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勇于讨论交流,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曹一鸣. 数学课堂教学实证系列研究[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
[2]任长松. 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构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黄荣金,李业平. 数学课堂教学研究[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4]施良方等. 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原理、策略与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