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2015-05-30 10:48:04郎茜玥禤诗韵
求知导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教养方式家庭教育心理健康

郎茜玥 禤诗韵

摘 要:本研究采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简称MHT)并结合改编后的《父亲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简称EMBU-f),对广东省珠海市某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明晰父亲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利用相关文献对研究结果进行透彻的分析,探讨父亲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一些科学的建议,推动珠海市广大小学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父亲教养方式的改善。

关键词:父亲;教养方式;小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

一、问题提出

家庭教育作为学生身心发展当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在我国的重视度日益提高,人们普遍认同了家庭教育在对儿童心理构建上有着特别的意义和作用。据以往研究表明,在我国大多数的家庭中父亲往往扮演着家庭经济支柱的角色而时常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已经渐渐成为我国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然而事实上,父亲的教育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且亟需重视的一环,父亲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了子女性格的培养及其未来的人生发展。

因此,本研究通过探讨父亲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明晰父亲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利用相关文献对研究结果进行透彻的分析,并提出一些科学的建议,推动珠海市广大小学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父亲教养方式的改善。

二、研究方法

1.被试的选取

广东省珠海市某小学四到六年级的小学生共720人,经过对无效问卷的剔除,剩余被试共590人,其中男生有302人,女生288人。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本研究调查采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以下简称MHT)及改编后的《父亲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简称EMBU-f)。

(2)施测过程。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回收后由调研小组成员妥善保管。发放720份,回收701份,回收率97.4%,其中有效问卷590份。

(3)数据统计与分析。本研究调查运用计算机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检验分析。EMBU-f和MHT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是0.85和0.895,都呈现出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三、结果与分析

1.被试心理健康状况

从被试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的整体得分情况看来,呈现消极、焦虑状况总得分在65分及以上的被试占总体的1%;56~64分之间的被试占总体的4%,人数为25人;1~55分之间的被试占总体的95%,这部分的被试心理健康状况属于正常范围,说明绝大部分的被试心理健康状况处于比较健康的状态。

但从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来看,高年级的小学生们心理状态不容乐观。学习焦虑的检出率最高,达到了28.80%。其次,检出率较高的是冲动倾向,对应的百分率是16.40%。再次,自责倾向、身体状况、过敏倾向、恐怖倾向的检出率并不高,分别是6.27%、4.24%、3.05%、2.71%。最后,对人焦虑和孤独倾向的百分率低于1%,相对比较低。

2. EMBU-f与MHT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显示:情感温暖和理解与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和孤独倾向在0.01(双侧)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与自责倾向在0.01(双侧)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与过敏倾向在0.05(双侧)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与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呈负相关。惩罚严厉与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和身体症状在0.01(双侧)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与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在0.05(双侧)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与自责倾向呈负相关。过分干涉与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和恐怖倾向在0.01(双侧)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与对人焦虑和冲动倾向在0.05(双侧)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与孤独倾向呈负相关。拒绝否认与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和恐怖倾向在0.01(双侧)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与冲动倾向在0.05(双侧)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与自责倾向呈正相关。

3. EMBU-f与MHT的线性回归分析

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拒绝、否认与过分干涉对MHT总分均有显著预测作用,其中拒绝、否认的预测力最大,达到9.7%;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上,只有拒绝、否认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达到9.3%、4.2%、1.7%。情感温暖、理解对对人焦虑与孤独倾向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达到1.3%、14.3%。在对人焦虑上,拒绝、否认的预测力最大,达到7.8%;拒绝、否认与情感温暖、理解对孤独倾向与自责倾向均有显著预测作用,其中,情感温暖、理解的预测力最大,达到14.3%、2.4%。

四、讨论与建议

统计结果表明,父亲给予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关心越多,小学生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和过敏倾向就越弱。值得一提的是,父亲给予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关心越多,儿童的自责倾向就越强。这可能是由于父亲某些过度的关心或理解宽容而引起的,当子女做错事时,若父亲仅仅给予过多的安慰话语,且对子女的错误表现出过分宽容的态度,而忽略了对子女提出合理的期望,那么,每当子女犯错后,其内疚感可能就会越深,并且有可能会害怕父亲因此而对自己失望而更加自责。理解、关心本来是好事,但是若不能把握好其程度的话就有可能会成为负担,因此父亲对孩子的理解、关心应该要适度,并且要学会适当地提出子女努力所能及的要求。

统计结果表明,若父亲采取越严厉的惩罚,则儿童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就越强。值得一提的是,若父亲的惩罚越严厉,儿童的自责倾向就越弱。自责倾向的本质是对失去他人的爱的不安,过分的惩罚极有可能给儿童传递一种不被爱的错觉。长此以往会导致亲子关系的疏离,子女也会慢慢地不在乎父母的惩罚,自责感也会相应降低。所以,父亲要奖惩分明,惩罚原因清晰、方法恰当,对子女的看管不应太过严厉,也不应该有过于激烈的责骂,而应该比较温和地向孩子说明道理。当子女真的犯了严重的错误时,可以根据情况进行严厉的说教,但这种严厉的说教不宜频繁使用,否则子女不会用心接受劝说。

从统计结果表明,经常受到父亲过分干涉学习和生活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更强的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和恐怖倾向。父亲对子女的日常生活和交友玩耍等方面较关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受到娇养和过分照料的孩子容易形成依赖心强、缺乏独立性的性格,而且,若父亲无意中定下过高的不符合孩子自身能力水平的要求,或过多地斥责和限制,则会使儿童更加焦虑。父亲应该在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基础上,提出符合孩子自身能力水平的目标和要求;也应该适度“放权”,让孩子能够充分地学会自己解决一些问题,而不应该给孩子过多的管束和限制;父亲更应该尊重孩子的愿望,不应该把自己的所想所望加诸孩子身上。

统计结果表明,若父亲拒绝否认的程度越强烈,则儿童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和自责倾向就越强。拒绝否认是一种消极的父亲教养方式,若儿童经常遭到父亲的否定、拒绝,则极有可能会在学习、人际交往和自我认知方面体现出更多的不自信与退缩。“冷漠”的家庭就有可能养成较为“冷漠”的孩子,因此父亲应该带给孩子更多的爱和温暖,而不应该一味地、片面地拒绝和否定孩子。若孩子经常受到拒绝和否定,则极有可能会对社会交往产生一定的抵触,因此父亲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积极的、正面的交往言辞。

统计结果进一步表明,拒绝否认的父亲教养方式与小学生的MHT总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和恐怖倾向存在显著的正向线性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拒绝否认的程度能够预测这几种心理健康状态的得分。因此,父亲要懂得肯定孩子的个人价值,能够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而不是拿子女的缺点与其他孩子的优点比较。这不仅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而且容易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并且,父亲若常常拒绝子女的一些正当诉求和愿望,会导致儿童不愿向家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造成亲子间的关系生疏,也不利于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统计结果进一步表明,情感温暖、理解的父亲教养方式与小学生的对人焦虑和孤独倾向存在显著的负向线性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的程度可以预测这两种心理健康状态的得分。父亲在日常与子女的接触中,无论是言语上还是行动上,都不应羞于对子女表达自己的爱意。如,父亲可以偶尔给予子女爱的拥抱,也可以经常在言语上表达出对子女的欣赏。这样可以让孩子学会大胆地、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除此之外,父亲也应尽可能给予孩子信任和尊重,引导他们积极接受挑战,锻炼他们独自处理事情的能力。另外,父亲也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为孩子树立一个积极正面的榜样。

统计结果进一步表明,过分干涉的父亲教养方式,与小学生的MHT总分和身体症状存在显著的正向线性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过分干涉的程度可以预测MHT的总分和身体症状的得分。父亲如果不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和选择,对子女的日常活动、交友情况进行过多的限制和干涉,就会容易导致儿童做事过分小心翼翼,害怕自己的行为不符合父亲的要求而过分紧张,这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也有可能会引发儿童某些身体症状,例如容易疲劳、难以入睡、紧张时啃咬手指等。

参考文献:

[1]岳冬梅.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 1993:122—129.

[2]David R.Shaffer,Katherine Kipp.Developmental Psychology:Chilhood and Adolescense[M].Belmont, CA:Wadsworth Publishing,2009.

[3]郑福明.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张 涛,陈 平.4—6年代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03).

[5]赵 岩.父亲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内隐问题行为相关的元分析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6.

[6]殷绪群.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心理健康及自我概念发展的相关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猜你喜欢
教养方式家庭教育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青年时代(2016年30期)2017-01-20 01:48:22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41:12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29:50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14:38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家庭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运动行为习惯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