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金勇
摘要:音乐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是人的精神生活中一种高层次的心灵体验。小学音乐教学也必须在学生精神生活心灵体验上去进行思考,做好这方面的文章作为音乐教师就不能简单地去教学生唱几首歌,要思考音乐对学生心灵体验的影响。
关键词:放飞希望 音乐课堂 策略思考
一、以自然美育放飞学生希望形成理想的心灵体验
新教育积极倡导者朱永新教授对理想的智育有其全面而又深刻的解读。譬如对理想的美育,朱永新教授就这样阐释道:“应该是一种‘自然美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让学生亲和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先生的话语对我们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极具启迪意义,音乐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能够比较理想地在教学活动中放飞自己的梦想,我们教师也必须努力地让学生能够去放飞自己的梦想。放飞学生梦想,首先应该让学生有个和谐的氛围。虽然小学生对音乐是比较感兴趣的,虽然小学生在音乐课堂看似比较活跃,但那不是学生放飞梦想的真性课堂,因为那样也就根本不可能去放飞小学生的梦想。笔者在平时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注意思考以具体的教学氛围营造学生心理体验的场景,尤其注意思考音乐课堂教学和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和经验相结合。应当说小学生的校园或家庭以及社会生活总给人以多彩多姿的感觉,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则在新课程标准理念发框架下,将单元题材与学生的表现形成一个比较理想的交织点,将快乐的节奏感、律动率、综合性变成学生活动体验的主要载体,这样的载体内容比较自然或者就是说十分地亲近自然,利于学生通过这样内容的学习去放飞自己心灵。譬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快乐嚓嚓嚓》,笔者把整个教学的流程设计得十分的亲近学生,让学生把音乐课堂变成一种十分自然的生活,比较好地放飞学生的希望。整个单元的课堂教学中,听、唱、动、评,都让学生去结合已有的音乐生活积累和经验,真正感受到体验校园生活的春天般的快乐和希望,当学生在歌曲每句结尾二分音符的地方具有合适的节奏进行拍一拍和奏一奏时,学生接受音乐的快乐情绪油然而生,对生活、学习和前途则可产生一定意义上的希望,甚至可以毫不夸張地说,就是无限的希望被点燃。
二、以理想的教学情绪放飞学生希望形成理想的心灵体验
学生学习的一切活动,都需要学生具有情绪的良好。所谓的乐学,也就从根本意义上建立在学生良好的情绪上。那么从本质意义上讲,放飞学生希望的心灵体验就必须充分而有可能地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这就需求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让学生进行广泛意义上的音乐实践,形成一定艺术性的音乐“才艺”。对于音乐“才艺”,我们不可能实现学生的全面掌握,因为也必须看到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天赋,但只有让学生进行广泛而又真实意义上的实践,才可以使得学生或教师真正去发现学生的天赋,从中激发学生通过实践去掌握某些“才艺”的兴趣。虽然优质均衡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音乐教学设施在不断增加,但从一定的层面去看,我们是否还是在比较简单地推进教学的流程,是否还是让那些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音乐器材就在那里睡大觉,学生见不得,摸不到。学生在课堂仅是在重复听、唱着那课堂教学中的一首曲子,稍不负责任的老师,把好端端的一个单元优化整合的多方面内容,则大加砍伐,使得一个单元就变成一支歌。这样似乎缺失过多生气而又“光秃秃”的歌唱,小学生也是毫无其学习情绪的。哪怕再冠之以极为好听的“音乐”名称,以“音”形成学生的“乐”,那学生肯定也是不可能乐起来的。所以,在平时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坚持奉行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育人理念,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需求,让学生自身的学习需求或欲望的满足变成学生形成良好学习情绪的促发点。
三、以充分的学生创造放飞学生希望形成理想的心灵体验
朱永新教授曾经这样说过:“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创造美育,应该注重在美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创造的冲动与欲望,享受创造的快乐。”先生的话语所给我们带来的启迪意义是:严格意义上的音乐课堂,必须让学生有创造的时空。小学生在课堂上应当创造些什么?笔者以为创造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可以让学生围绕曲调去自由自在地舞起来。那一举手,一投足的人且有异,最起码就是小学生音乐学习个性创造的体现。再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学会想象和创造,应当说现行使用的音乐教材,其结构融合人文性与音乐性,其内容既有经典性,又有时代性,更有开放性。这样的教材内容是再适合学生去创新欣赏不过的了,也亟需要学生欣赏的创新或者就是欣赏过程中的创新。譬如在平时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从美学家那寻求到比较具有指导意义的途径,让学生去多听听脚下土地的意愿,学生就会去多理解自然、生活与音乐是何等的自然性的浑然一体。教学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蓝天白云》,学生欣赏《空山鸟语》的二胡独奏时,就让学生去跟随音乐首先展开对引子部分的想象,学生则从节奏比较自由、宁静、深邃、肃穆、神秘的气氛中产生诸多的遐想,学生的创新创造也就在这不知不觉的欣赏中产生。从教学的实践看,学生的创新创造是教不出来的,只能来源于音乐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具体的实践丰富起来,那学生的创新欲望就强,创新的活力就强,创新的成果就显得逐渐丰硕起来。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长沙:岳麓书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