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姗莎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明确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为鼓励全民创业指引了方向,各级党政部门对创业高度重视,出台了为创业提供包括融资、税收、行政服务等各项扶持政策与措施鼓励大学生积极进行创业。然而,浙中地区高校优质资源相对欠缺,地方经济与全省相比相对较为落后,在政策优势和浙中高校自身与地域、产业优势的大背景下,浙中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成为了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自主创业 研究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供给量不断加大, 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毕业生的人数达212万,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 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翻了一番,达到600万,2010年毕业生近631万人,而到了2014年,已经突破700万。
面对日益增长的毕业生就业人数,大学生就业问题愈发凸显。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将达到史无前例的749万左右,毕业人数再创新高,无疑又会迎来一个新的“史上最难就业季,但与此同时,根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大致比例仅占1%,这两个数据,足以反映出大学生创业难、创业配套政策跟不上的尴尬。2014年12月10日,教育部发布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这又是一个新的发展体制,大学生的加入将为创业大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同时,在校大学生创业也闯入了人们的视眼。
二、国内外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
1、国外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
在美国,创业大赛成形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之后,创业大赛陆续展开在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高校。而近两年来,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已经超过1/4,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就业形势严峻,失业率一直徘徊在两位数左右,十年前,能获得大公司的一份就业合同是许多韩国大学生梦寐以求的。而现在,解决就业问题成为韩国政府的头等大事,那么创业成了现在高校毕业生的另一个出路。
同时,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就选择创业,甚至放弃学业,从事创业,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就是大学没念完就展开了自己的生意,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大学生变成一个神话,他说“就算是把我放到沙哈拉沙漠中,只要能碰到一支驼队,我就能成为亿万富翁”。
韦伯在对西方的资本主义发展进行研究后指出,西方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正是因为新教伦理中内含的追求财富的企业家精神。这种精神一旦在整个社会中发挥其作用,不仅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更将为整个社会带来活力。Yahoo、Excite、Netscape等公司就是在这种创业氛围中诞生的。麻省理工学院的“五万美金商业计划竞赛”已有10余年的历史,影响非常之大。从1990年到现在每年都有五六家新的企业诞生,并且有相当数量的“计划”被附近的高新技术企业以上百万美元的价格买走。风险投资家们蜂拥而入大学校园,寻找未来的技术领袖[1]。
2、国内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8年,中国创业研究中心成立于清华大学,这标志着我国的创业教研及推广工作的开始,同期,清华大学还举办了第一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有力的推动力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2002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经济学院、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九所大学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这意味着我国的创业教育开始了新的篇章。
今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谈科技创新,李克强总理又强调“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动起来”。大众“创业潮”契合政府经济转型的“创新潮”,共同汇聚成一股充满活力的时代洪流。新华网网民“乐天派”表示,“创业带动创新,编织‘小我梦想的同时,也在实现大时代的希望。”如何营造更好的“草根”创业环境,推动科技创新,将备受关注。
“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教育部发布的公告《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2]中,这一条内容被“置顶”为最重要的部分。创业课程算学分、允许休学创业、落实创业优惠政策等这份通知传递了国家对扶持创业愈发重视的信号。
可问题是,创业不是玩大富翁,真正的创业是一次精神的洗礼、物资才智的比拼。对那些习惯于象牙塔、社会经验几乎为零的大学生而言,失败的几率远大于成功。
三、浙中地区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难问题分析
1、大学生自身问题
在创业中,要积极发扬创业精神,江泽民1993年3月31日在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的闭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出了64字创业精神。在调查过程中,对于创业精神,大学生们普遍认可,何为创业精神,直面问题并勇于接受看似不可超越的挑战,是成功创业的关键因素。像田径比赛运动员一样预想好将要面临的问题,会使你在超越障碍的比赛中占得先机。赢得比赛的关键不在于所面临的问题是多少,而在于解决问题的速度和面对障碍的自我调整期[3]。这就是创业精神。
首先,一个好的企业想法是成功创办企业的基础和首要条件,但很多大学生都有自主创业的想法,却找不到合适的项目,不知如何将自己的所学和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如何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一块新的“自留地”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并创造出经济价值,找到一个好的创业想法成了他们前进的障碍
其次,我国实行的是理论式教育,学生离开学校踏入社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我们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中,也无法直接用于市场实践,靠自己本身通过独自考察来选择一个有投资创业前途的项目,实在很难。社会经验贫乏已经成了大学生的通病,而经验不足将会带来投资高风险,也使他们自主创业的意愿冷却,最终选择放弃。
最后,管理能力弱和缺乏人脉的因素,在高校学习期间,参加团学组织的同学比例成分并不高,所以许多大学生缺乏组织管理能力,而且,一般初期创业选择的合作对象都是家人、朋友、同学,虽然这样的组合模式有助于团结,但是却增加了管理难度,与此同时,对于一个刚成立的公司而言,“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学生创业者,欠缺社会资源和社会关系,就在创业竞争中处于了劣势。
2、社会外部环境问题
第一、作为大学生,本身并没有经济能力,所以大多数都是依靠父母的经济来源,但是,大多数工薪阶级家庭能够提供给自己孩子创业的资源却是少之又少。通过调查显示,56%的学生认为,难以获得资金是大学生创业道路上始终存在的最大难题,金融信用体系在我国尚未完善,作为大学生,很难以自身的信用获得资金,虽然政府也提出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并以优惠给予贷款,但据有关媒体调查显示,大学生创办的企业中超过九成是民间借贷起家的,有些机构专门为下岗失业人员创业设立了小额创业贷款,手续简便,门槛低,但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小额贷款的机构基本没有,以上方面无疑增加了大学生创业的投资风险系数。
第二、高校现有的创业教育并未完善,只限于创业大赛或专题讲座等形式,基本没有开设创业的专门课程。这使得创业教育的普及面不足,学生创业意识单薄,对于创业的概念把握不明确。同时,在各高校之间,对于大学生创业方面缺乏主动的联系与交流,没有做到资源共享,经验互通,这样既不利于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也不利于大学生创业者的交流。社会组织联系不足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学校应作为社会与大学生创业者的桥梁,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也帮助社会组织了解学生的创业需求,
四、研究对策和建议
1、树立全新的人才观,重视自我培养
中国有句俗话:“一年学成个庄稼汉,三年学成个生意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要树立自信、自强、自主、自立意识。注意在思想上和精神上锤练自己,凭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建立起自己生活和事业的基础。
创业者品质决定着企业的市场声誉和发展空间。不守“诚信”,或可“赢一时之利”,但必然“失长久之利”。反之,则能以良好口碑带来滚滚财源,使创业渐入佳境[4]。。
2、政府和学校的支持,提供优惠政策
政府可以提供资金和资源帮助,原政策中提到大学生在毕业后两年内自主创业,到创业实体所在地的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注册资金(本)在50万元以下的,允许分期到位,首期到位资金不低于注册资本的10%(出资额不低于3万元),1年内实缴注册资本追加到50%以上,余款可在3年内分期到位[5]。那么建议政府适当降低大学生创业者注册企业的门槛,同时鼓励银行仿照美国的模式,为大学生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并将这一档案作为发放小额贷款的重要考察指标。这即帮助了大学生获取小额度资金,同时也有助于银行与创业者的良性互动,使贷款系统进入良性循环。更重要的是,它将在学生创业者心中建立起良好的信用意识,形成良好的商业信用体系。在资源上,政府可以就地取材,鼓励企业投资和运动到大学生创业中去,以阿里巴巴为例,提供资源,指导大学生进行创业,给大学生创业一个有利的环境和合适的平台,做到互利互补。
学校可以提供创业环境和创业教育的支持,增设创业课程,其中包括SYB创业培训、大学生KAB创业基础,以及开展创业创新讲座,邀请优秀毕业生创业成功人士回校讲授自己的创业成功经历,建立高校创业基地,实行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积累创业经验,注意引导学生把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生的一年实习期,让大学生们与各企业进行多层双向交流,充分运用所学知识。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创业计划竞赛是大学生创业模拟练习的一项有效方式,可以涵盖理论知识和实践两部分内容,也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该项活动伸手大学生的喜爱,对于大学生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素质,积累创业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1998年5月,清华大学学生科技创业者协会率先举办了我国首届创业竞赛活动。1999年,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共同将竞赛推向全国,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至今已经办了十四届,成为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一大盛事。
与此同时,学校可以实施一些优惠政策,如特殊情况的学生考试缓考或者成绩加分,为学生创业者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
总的来说,稳定的资金获取渠道、较低的进入门坎和政府支持下的创业服务,将极大地吸引潜在创业者,留住现有的创业者。
五、结束语
浙中地区是一块创业的热土,有全球排名第一的电子商务-阿里巴巴,有世界小商品市场之称的义乌,充分利用市场资源,为毕业生提供了很好的创业条件。浙江高等教育也是走在中国教育行业的前列,高校众多,但由于岗位差异,每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也是异常激烈,创业也逐渐成为众多大学生的第一选择。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我们就大学生创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我们希望通过研究报告,能够引起各高校与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与教育的重视和关注,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个研究给创业前的大学生、政府、高校、社会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上海外国语大学团委,中外大学生创业现状比较调研报告.2001.(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edu.cn/
[3]冯建民译《创业学(第2版)》.2009.(01).
[4]元木华,自信、诚信、创业者不可少的2大心理素质.20011.(16).
[5]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http://baike.sogou.com/v15293274.htm
[6]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06.(11).
【项目基金】2015年金华市社科联课题(项目编号:Y212)
【项目基金】2015年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