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推动毕业生就业创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创业促进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阐述了作为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中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并试图提出高校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云南;边疆少数民族;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临沧市,临沧民族众多,有佤、傣、拉祜、布朗、德昂、彝、景颇等23个少数民族,其中佤族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二。笔者所在的高校——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是临沧市唯一的本科院校,也是典型的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该校以搭建“创业人才培养平台、创新思想传播与实践平台、高质量就业平台”为目标,以“创新、学习、开放”为核心价值观,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等方面致力于培养具有创业创新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前荣获“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省级青年示范园”、“滇西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实践基地”。
一、多措并举狠抓创业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为全面贯彻落实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校级领导高度重视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始终认为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就业难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学校在组织领导、机构设置、制度建设方面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如在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基础上设立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职部门全面统筹协调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对校内各二级学院增加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量化考核,使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形成专人专管、层层抓落实、级级抓督促的良好工作机制。
(二)多渠道大力宣传和落实“贷免扶补”政策。所谓的“贷免扶补”政策是云南省自2009年起,省内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为首次创业人员在云南省自主创业提供贷款支持、税费减免、创业服务、资金补助等方面的扶持措施。云南省“贷免扶补”政策首先在就业经办机构、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和个私协会六部门运行,2010年云南省教育系统也加入了这一行列,自2011年至今均对“贷免扶补”政策工作有序而稳步地开展。学校积极加强与当地农信社、就业经办机构、财政局、教育局、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个私协会等多个部门的沟通协调,为大学生申请“贷免扶补”小额贷款资金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对具有创业意愿大学生提交的创业计划书,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教师认真对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初步审核、对创业计划书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以达到符合申请“贷免扶补”的基本条件与要求,并安排具体经办人员前往相关部门为创业的大学生申请贷款。在整个“贷免扶补”小额贷款工作中形成了多部门联动、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良好贷款环境,使“贷免扶补”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截止2016年8月,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共有14名毕业生获得每人5万元的小额免息贷款。
(三)开展创业培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为了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创业指导能力,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开展了教师创业培训和学生创业培训。自2013年起,每年都选派教师参加《高校创业指导师》课程培训,截止2016年10月,学校共有9名教师获得高校创业指导师合格证书。在学生创业培训方面。自2014年起,学校与临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大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技能。2015年,学校共有468名学生获得《云南省SIYB创业培训合格证书》,2016年有368名学生获得《云南省SIYB创业培训合格证书》。
(四)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面对目前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其深层次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精神、创新意识淡薄、创业能力不强,从而导致大学生创业率低。为引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性人才,学校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购买了北京超星尔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网络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校级公共必修课的形式选修《创新创业教育》,开课36个学时,2个学分。大一新生必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开课18个学时,1个学分。
(五)打造大学生创业园。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创业园至今已运行六年,主要是为在校生创业提供免费孵化场地和服务,吸纳和培育一批具有创业意识和可操作性创业项目的在校大学生入驻创业街进行创业实践,树立大学生青年创业典型,建设新型创业学习实践基地,以创业带动就业。该校的“一园、四区、一基地”(即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公共服务区、培训区、研发区和生产实践区,科技创业项目孵化基地),总面积达8541.03平方米,通过“创业孵化+创业服务”模式,鼓励科研人员、大学生创新创业,构建了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学校免费向大学生、教师创业者开放创新创业资源,与政府、企业、学校进行深度合作,构建各类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目前通过校企合作,构建技术合作研发、知识产权服务等平台9个,为各类创业者提供科研实践及成果转化服务。自2010年至今,为在校生免费提供创业实践项目50个。
(六)举办创业计划大赛,推送和孵化优秀创业项目。为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学校每年都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鼓励学生们将创业激情转化为创业方案和创业项目展示,发掘扶持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并将其推送参加省级大学生创业大赛。如信息工程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陈某、杨某的参赛作品《互联网+智慧农业》和尹某的参赛作品《中国淘》荣获由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云南省学生联合会、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云南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2016年“移动4G+”—“创青春”云南省大学生创业竞赛优秀奖。目前,获奖学生的创业项目《互联网+智慧农业》已免费入驻学校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孵化,由校内创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创业实践。
二、做好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建议
一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作为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要在意识培养、能力提升、环境认知、实践模拟等方面做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二是着力打造具有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大学生创业园。因地理区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文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学校需结合当前临沧市的民族特色、本校的专业设置、学生的创业和就业情况等,合理配置、有效整合创业园的现有资源,使创业园能更好地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孵化产地,在管理制度、创业项目入驻和运行方式等基础上实现典型特色的大学生创业园与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双丰收。
三是开放创新创业资源,鼓励大学生、大学教师科技成果转化。高校在配置大学生创业资源方面,可以通过科研仪器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配置,免费为各类创新创业者提供工业设计、检验检测、模型加工、初试、产品推广等研发、制造、销售相关服务。增加“双创”空间资源,完善实训实验设备和技术,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娴熟的技术。
四是加强高校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和创业导师团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的基础环节,是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高校需适时选派校内就业和创业指导教师到校外各有关单位、全国就业50强的高校和企业参加培训、交流和学习,以增强校内就业创业指导的师资力量。
五是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交流平台。建立“一月一讲座,一周一论坛,一季一辅导,一年一大赛”创新创业活动交流平台,邀请专业创业导师开展省内创业政策措施、创业经验、项目路演、创业演讲等形式多样的论坛、讲座、辅导。邀请本地知名的优秀创业企业家、大学生创业成功者讲述其个人的创业实践经历等,为具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方面的指导,构建大学生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敢闯敢拼、不言失败的创业文化氛围。
六是积极争取自主创业名额和扶持资金,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市场前景好的项目搭建良好的创业合作平台。做好大学生项目对接,充分利用民间资金为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寻找合作伙伴,多措并举加大社会投资资金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张立俊,林良盛.就业竞争力视阈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7).
[2]高伟.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反思与对策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5(08).
[3]周嫣嫣.“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和就业博弈分析以及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J].科技视界,2016(24).
[4]邵焕举.“互联网+”嵌入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27).
(作者单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