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单簧管演奏中的歌唱性

2015-05-30 10:48郑弘
艺术评鉴 2015年23期
关键词:歌唱性音乐表现力乐感

摘要:单簧管,本为西方舶来的木管气鸣乐器。在百年的发展历史中,不仅在中国的土地上深扎其根基,还逐步迈上了单簧管艺术“中国化”的历程。无论是演奏者还是研究者,对于单簧管的认识都在不断的更新,且对于单簧管研究的势头也越来越热,专业演出和高水准的学术研究层出不穷。这都说明了我们对单簧管研究的重视。然而,笔者以为目前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例如本文所论述的重点——单簧管演奏的歌唱性问题,目前在国内的文献上就极少看到,这正说明了单簧管的研究还需要加大力度,从多面和深化两个角度入手,从而建立更为全面的中国单簧管艺术的理论体系。本文的研究旨在引发更多研究者和专业从业者的重视,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单簧管 歌唱性 器乐艺术 乐感 音乐表现力

单簧管因其独特优美的音色及丰富的音乐表现力,而受到中国听众的喜爱。因而,在我国的音乐学术体系中关于单簧管的研究还是相当丰富的。但是,当笔者酝酿着“单簧管演奏歌唱性”的主题研究时,却发现国内文献少有提及。而作为一名教师,笔者却深知学习、理解和掌握单簧管演奏的歌唱性,是推动学生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下文中,笔者将就自己对单簧管演奏歌唱性的认识和具体培养策略作简单陈述,仅供大家参考。

一、对单簧管演奏歌唱性的认识

关于“歌唱性”一词的含义,笔者在秦川的文章《在钢琴的颗粒性和歌唱性表达方式中探讨音乐艺术的感性逻辑——兼论黄金分割在音乐艺术中的“美的意味”》①中深受启发,文章指出“器乐的歌唱性表达可以看作是拟人化的一个倾向”,作者虽然是从钢琴演奏的立场出发,但是这一句话仍然道出了单簧管演奏歌唱性的根本所在,即歌唱性是单簧管演奏艺术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器乐艺术对声乐艺术的一种继续和延展,是器乐音乐符合人类审美需求的核心要素。

而且笔者认为,在单簧管的演奏中,我们对于歌唱性的理解应该从感性和技巧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演奏者应该将演奏的过程视作歌唱的过程,在吹奏的过程中,同步体验到歌唱的美感、情感、情调和心态,同时通过演奏的音响将这些感性的体验传递给观众。另一方面从具体的演奏活动来说,演奏者令每一个圆润连贯的音符彼此连接并展现出明显的音乐的倾向性,并借助呼吸停顿、乐句划分等技巧将这些倾向性的乐句加以组织,形成最终具有歌唱性的整体的演奏。

换言之,歌唱性也可以从另外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是演奏中情感的连贯,其二是音乐情感的完整表述。这样的理解层面是对演奏连贯性(基础技术层面)的一种升华和摆脱,即在演奏过程中,吹奏时音符的连贯只是达成歌唱性要求的最底层要求,而演奏者关注的不是客观音响的连贯性,而是包含在乐句中的情感的统一性、贯通性和完整性,即跨越客观音响的桎梏,跨越乐谱中音符的简单框架,更直接地实现对作曲家创作时情感面貌的再现,促使演奏出的音响转化为演奏者自我的“心声”,从而真正沟通欣赏者、演奏者和创作者的内心感受,从而实现三者体验上的共鸣,从而形成我们对单簧管演奏歌唱性的全面的欣赏标准,因为这是不同于我们对技法的评判标准的。

二、单簧管演奏中歌唱性的重要性

歌唱性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多数情况下,演奏者“歌唱性”的程度与其音乐表现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谱例1所示的乐句,前四小节的钢琴八度演奏,旋律清丽、节奏简明,紧接着出现的单簧管在音色、旋律走向和情緒特点上与钢琴形成鲜明的对比,仿佛钢琴只说出了一句话,就引发了单簧管绵延不绝的思索。而谱面上给出的“poco f”的提示让演奏者明确了起音的气量和力度,而构成这个乐句的其余7小节的力度、速度、情绪我们将以什么为依据来表现呢?毫无疑问,是演奏的歌唱性。即在钢琴与单簧管的对话中,钢琴是引出话题的角色,并在单簧管的演奏过程中一直以简明但有力的方式与之博弈。笔者对比了安东尼·迈克尔森(Antony Michaelson)和热尔韦斯·德·派尔(Gervase de Peyer)的演奏,两位演奏家向我们展现了不完全相同的歌唱性演奏。前者选择了更为铿锵、简明的“歌唱性语言”,与钢琴的力度相得益彰;而后者则如同弦乐器一般柔和的“歌唱着”,与钢琴的演奏是刚柔相济。因此,同样的乐曲,由于两位演奏家对“歌唱性”表现得不同,而给听众带来了不同的听觉感受。相反,当演奏者完全不顾及歌唱性的表达,而只是连贯的演奏出音符时,听众则很难体会到钢琴与单簧管的这种对话关系,而这正是许多未掌握歌唱性演奏的人的弊病。

谱例1:截选自勃拉姆斯《f小调第一号单簧管奏鸣曲》(Op.120 NO.1)

总之,单簧管演奏的歌唱性常常需要演奏者学会用单簧管自然的、符合规律和审美的歌唱,且个人在歌唱性的具体表现上往往有所差异。

三、单簧管演奏歌唱性的培养

影响单簧管演奏者的演奏歌唱性的因素有很多,有的是处于技术初级阶段,对于实现歌唱性的技术没有打好基础。例如呼吸方法掌握得不够扎实,当乐句的歌唱性体现在较长乐句的连贯上时无法实现。有的是听觉上的不敏感,没有形成歌唱性的审美习惯,这是许多学生学习停留在一定层次上难以进步的原因。再有的是审美经验不足,自身的艺术修为不够,表现歌唱性的手法过于单一和乏味。针对这些因素,笔者以为要培养单簧管演奏者的歌唱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聆听与哼唱。要训练学生演奏时的歌唱性,首先要训练的是他们的耳朵,即要能够对吹奏出来的音乐是否具有歌唱性进行敏锐的判断。因而,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对比式的方法,向学生们展示同一乐句有歌唱性和无歌唱性的区别,让学生加以分辨。同时,还要培养他们聆听大师演奏的习惯,要在不同大师的演奏中了解同一首乐句在歌唱性表达上的多种可能。而哼唱是贯穿在前期练习中的,即学生演奏一个句子时,可以试着先把乐句哼一遍,看哼的时候力度、速度、情感等都是怎么表达和变化的,然后再用单簧管“哼唱一遍”,看彼此之间是否相符。随着这种哼唱练习的深入,歌唱性的思维也会逐步渗入到作品的演奏中。

第二,技巧的细腻把握。在对比不同大师的演奏版本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歌唱性的差异性往往表现在具体音符的细腻技巧上。正如谱例1中第8小节高音e的演奏,热尔韦斯·德·派尔和东尼·迈克尔森(Antony Michaelson)的气量、嘴唇的紧张度、气息的延续控制都有差别。因此在学生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通过系统的实践活动,让他们理解和掌握每一种细腻的技巧所带来的不同音效,从而提升他们对歌唱性表达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三,艺术修养的全面提升。歌唱性是从宏观的音乐艺术的美感出发而提出的要求,它在多种器乐艺术中广泛的运用,即使在具体乐器的表现手法、音色特点、作品题材上各有差异,但是其核心的对于音乐表现力的要求是一致的,对于情感表达的要求是一致的,对于演奏者自身艺术修养的要求也是一致的。因此,除了在日常精心聆听、细心揣摩、大胆实践之外,学生还应该广泛涉猎各类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尤其应该加深对歌唱艺术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站在歌唱的角度来理解单簧管演奏歌唱性的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单簧管演奏的歌唱性是在音乐进行中,通过良好的技术基础,实现情感的连接与贯通,并准确的将这种情感的内容传递到观众的心中,从而达到聆听歌唱一般的感受,达成真正的情感上的共鸣。正是在这样的理解中,我们才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单簧管演奏的歌唱性的含义,而教學者和学习者也应该对这一问题保持高度的重视,并在演奏时加以实践和体验。

注释:

①秦川:《在钢琴的颗粒性和歌唱性表达方式中探讨音乐艺术的感性逻辑——兼论黄金分割在音乐艺术中的“美的意味”》,《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108-118页。

参考文献:

[1]贾音.如何在单簧管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J].黄河之声,2011,(04).

[2]郭玉.单簧管演奏中的二度创作[J].音乐天地,2005,(07).

[3]吕伊洁.论单簧管演奏的艺术情感与表达[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S2).

[4]王端玮.历史经验对单簧管教学的启示[J].音乐艺术,1982,(04).

[5]张庭愷.论单簧管的四大基本演奏技术[J].四川戏剧,2013,(08).

作者简介:

[1]郑弘: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单簧管副教授。

猜你喜欢
歌唱性音乐表现力乐感
湖北小曲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歌唱性是个好东西,但它到底是什么
歌唱性旋律的钢琴演奏技术探索
浅析歌唱性在音乐表演中的技巧与表现
如何提高高师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论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乐感
跳跃的黑白键
浅谈声乐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乐感
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和训练研究
浅谈钢琴演奏技巧和音乐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