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玲
摘要:当下关于研究生个性化科研引导的研究很多,但是提出的理论大都是关于研究生教育体制与管理方面,较少提到导师在研究生个性化科研引导与培养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为了解决导师与研究生在个性化科研引导与培养过程中的实际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个性化 科研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B)-0000-00
1、引言
从人类社会的进步角度看,本科生的作用主要是在知识的传承和使用,而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它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而现今随着社会时代的改变,传统的精英培养模式也需要在研究生扩招、社会需求多样化的形势下作出改变。所以很多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也进行了相关修订,各高校本着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特色、提高办学效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原则,遵循研究生教育的自身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培养条件,促进学科交叉,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为研究生创新研究提供更优良的环境条件,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打破以往单一化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 尝试对研究生进行因材施教,注重发挥研究生个人才能和特长,开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对于那些个性突出、有专长或特殊才能的研究生加以个性化、多样化培养,以适应人才市场的不同需求。
2、个性化科研引导的目的及意义
对于研究生教育,导师的管理是一方面,还要有学生积极性的激发和调动,要求研究生树立明确的目标和长远的职业规划,所以个性化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实施效果取决于教育主体的双方——导师与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要有各自的角色定位。导师的性格、品行、学时视野、学术思维方式、学术分析能力、为人处世等等各个方面是会对研究生留下印象或烙印的,甚至有些影响对于研究生后来的发展和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研究生的导师制培养方式,本质上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影响研究生的。
对研究生的个性化科研引导就是导师根据研究生的学术兴趣、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在科研过程中对研究生进行个性化的引导,最大化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在研究生的科研培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利于其学术个性形成的科研环境,而且需要多样化、个性化的培养途径。个性化科研引导与培养必须是导师和研究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既要有导师的正确的、合理的、人性化的引导,又要有学生的主观的、内动的、自觉的实践。因此,导师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科研和学习上的教导,还要对学生就情感、思想、生活等方面进行交流,这些引导和交流往往是自发的,也是必要的。
3、导师和研究生在个性化科研引导上的角色定位
导师和研究生是个性化科研引导与培养过程中的主要角色,通过本文笔者管理研究生教育发现,其实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讲,选好一名合适的导师是非常重要的。每位导师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方向,研究生在选导师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实力选择导师,要了解导师的具体研究方向和脾气秉性。因为研究生的导师和本科的老师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导师可能是你一生追随的榜样,是亦师亦友的典范,是你事业上的再造父母,所以我们要投入一定的精力来找对人。
有很多研究生在选完导师后,可能也有满腔热情投入到研究生学习中去,但是由于很多原因造成导师安排的工作完成不了。比如说不会熟练使用科研工具,科研方法不恰当,学习效率低,缺乏自我约束力和科研敏感度。引起这些情况的原因有很多种,有一些是由于导师引起的还有一些是研究生自身的情况引起的。比如说导师对研究生的引导限于单一的教学科研型,没有针对某个具体的课题,阻碍了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形成,这样就会导致研究生没有明确的科研目的,没有合理的科研具体规划,参与学习的兴趣不高。而由于现在导师们通常很忙,研究生们与导师当面讨论的机会通常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多,特别是当前每位导师带那么多的研究生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所以这样就会导致导师与研究生沟通不及时,对研究生科研现状不了解,对研究生的引导不全面,很难发现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但是,即使研究生有机会可以与导师面对面讨论,但是由于导师对研究生的一些研究内容生疏或者研究生自己没有很好的吃透研究内容,描述不清楚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的话很多时候倒是也很难给出恰如其分的帮助。
因此,基于各种原因,在科研工作上学生和导师的定位一定要准确,它们不再是简单的教和学的载体,而是要求学生有足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研究效率,仔细阅读并理解国内外的文献著作,具有明确的研究思路。对于导师来讲,要利用过往研究的丰富经历指导学生,并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
4、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应采取措施
一个具备良好素质的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体现是他在明确个人的科研需求的前提下,根据导师给定的研究方向及关键词,获得所需要的知识或科研信息的过程。
科研过程中,研究生在导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下,对个人的知识进行管理,促使个人所具备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形成螺旋向上的相互转化关系,不仅能提高个人科研知识的数量,而且可改善个人的科研知识质量,从而帮助研究生逐渐形成个人的科研知识体系。那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些呢?必须需要研究生和导师的共同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在研究生科研活动中,导师应转变观念,强化个性化培养意识,打破以往单一化培养模式,不能仅停留在发表过几篇文章,而应该培养学生为本专业领域做贡献的能力。并且导师应注重与研究生的交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这些交流和引导既包括课程与科研的引导,也包括思维方式与学术交流技巧上的引导。同样导师积极资助研究生外出开会、讲座、提供培训课程等工作,对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意义。
(2)充分考虑研究生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智商情商等特征,充分利用不同个体的特长,优化组合,强调专业能力基础上的能力多样化、个性化,培育团结协作的学术创新团队。研究生的进步很多都是从彼此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既然如此,研究生们之间的团结显得很重要。并且在科研过程中,研究生依靠搜索工具自主搜索所需资料,获取、整理科研资料的效率低,且收集到的科研资料不一定能完全满足其科研的需求。而导师及师兄师姐所提供的科研资料更具针对性与实用性,对研究生科研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定期召开组会,强化研究组教育和管理理念,强化研究组文化,是一个重要内容。
(3)研究生在导师的个性化引导下,努力学好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基础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以自学为主,注重梳理个人知识,加强个人知识的积累,勤于思考,参与学术讨论。只有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在课题研究的思路方面与导师交流时才能互相商量,探讨学习。
(4)研究生要合理规划时间,注重实践操作,培养个人动手及动脑能力,着重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创新性,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将个人的个性发展与学术创新紧密结合。任何研究生都应该尽力超越他/她的导师,在基础知识的积累上,也许暂时无法超越导师,但是,在创新能力上应该力求超越导师。
(5)研究生若对导师有怨言,导师必须承担主要责任。导师理该检讨自己、尽力改正之,从而为相关研究生创造一个和谐的研究氛围,否则,这些研究生满腹牢骚、什么研究也做不好的,这样对研究生本人无益,对导师亦无益。
5、结束语
导师如何培养研究生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质量,研究生教育属于个性化教育,每个单位、甚至每个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都多少带点自己的个性特征。导师对于不同的研究生,在学术规范、实验技能、阅读与写作能力、发言能力、科研思维能力上的培养都要做到因人而异。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个性的研究生。
参考文献
[1]赵姝明,李正熙.个性化研究生培养计划的指定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0:25-27.
[2]李艳芳,靳亚平,王志东.加强研究生科研管理 提高科研效益[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6):18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