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文彬 林明方
摘 要:针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区域条件和教学资源配置,探索协同育人、专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结合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金融学院实际,探索创新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高素质”的“知识+技能”的高级金融信息技术人才的专本协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关键词:协同育人 专本衔接 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b)-0000-00
为适应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现代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本文结合相关学校办学实际,探索创新协同育人、专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具有金融行业特色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
1 研究背景及人才培养目标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广东建设金融强省、金融信息化建设等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等相关产业迅速发展,对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激增。广州国际金融城的规划建设加剧了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依托的产业、行业、企业的需求旺盛,拥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广东地区欠缺较好适应金融行业所需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因此,广东金融学院和广东工程职院协同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构建本科、高职与行业企业“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质量共监、成果共享”的运行机制,形成专兼结合、智能互补、教育协同的高水平、高质量教学团队,加强学科、专业、人才、设备等各种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进行专业改革,课程体系重构。本科、高职、企业协同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具有金融行业特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促进“教育、科技、产业、金融”的四融合,提高办学绩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本衔接、协同育人的目标是根据珠三角区域金融信息化产业的发展需求,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方法及实践技能,突出金融行业应用特色,能在各类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各级政府部门、学校及相关研究机构从事应用开发、系统维护、网络管理及计算机教学等工作的“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高素质”的“知识+技能”的双证型(本科+技师)高级金融信息技术人才。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1 专本协同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信息化产业、金融行业对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岗位需求,依据行业企业的职业标准,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广东省教育厅、省人社厅、本科、高职与企业五方联动,制定和落实本科毕业证+学位证+准工程师的毕业标准,凸显协同育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两校利用双方优势,优化资源配置,重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综合素质、专业技术、职业实践课程模块,配置高职、本科、企业工作站教学实施模块,与企业人员共同构建以工作岗位为目标、以工作专业技能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图 1基于专、本、企协同育人创新模式的人才培养合作框架
(1)基于专本对接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重构
课程模块重构的思路是协同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大体分为三大模块:
一是高职课程体系模块,该模块的课程主要设置在高职院校内,主要是设置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强、面向企业实践岗位技能的课程体系。其中,还包括通识课程的开设等;二是本科课程体系模块,该模块的课程主要设置在本科院校内,以设置理论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能力强的课程体系为主;三是企业课程体系模块,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设立东软件睿道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蓝盾信息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计算中心等企业工作站,将部分考证与实践课程设置到企业工作站里,从而充分的利用企业的师资资源与岗位实践资源等。
表1 CPE三段式分阶段递进式课程学时和学分分配表
课程模块
课程类别
课程数
总学时
学分
学分比
备注
C模块:
通识教育模块
公共必修课
18
714
38
22%
公共选修课
6
176
10
6%
修足10学分
P模块:
专业技术模块
学科基础必修课
11
730
41
23%
专业必修课
13
702
39
22%
专业选修课
10
306
22
7%
需修满12学分
E模块:
职业实践
校企合作课程(必修)
6
270
15
9%
综合实践课程(必修)
7
850
20
11%
总计
71
3748
175
100%
(2)基于行业企业职业标准和岗位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合作企业对于人才需求层次、能力和规格标准,按照用人单位岗位职业要求,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及技术骨干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探讨、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室(车间),共同商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顶岗实习方案。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按照“调研行业需求→确定岗位群→分析知识、素质与能力→凝练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学习领域→形成课程体系”程序原则,切实做好校企合作,使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市场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相吻合,依靠市场和企业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贴近企业需求、以职业活动为主线”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大力开展职业认证培训工作,将职业资格认证纳入教学计划中,将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实训计划中,将专业技能考核纳入学生技能考核中,实现了学生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双证书”制度。
图 2 基于行业企业职业标准和岗位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2+2”分段式专本衔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专本均以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为培养目标,以突出职业性和应用型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更加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中岗位适应能力、技能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由专业知识体系和技能应用实践两个并列并逐步融合的课程体系,实现高职、本科的有效衔接。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面向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注重理论基础“足够、扎实”和实践技能“相对完整”的有机结合,把理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限制在技术开发、运用与创新所必要的范围内。主要实践课程设置见表2。
表2 主要实践课程实施计划
学期
主要课程及实践环节
实践学时
师资要求
教学场所
1
程序设计基础
42
专业教师
软件设计实训室
2
Java程序设计
36
专业教师
软件设计实训室
3
Java高级程序设计
36
企业高级工程师
软件开发类工作站
社会调查与数据分析
2周
企业教师
行业企业
4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36
专业教师
计算机应用实训室
Java项目实践
36
专业教师
软件设计实训室
C#程序设计
36
专业教师
软件设计实训室
计算机网络
18
专业教师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基地
5
网络综合布线
36
双师型教师
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
金融网络工程
18
专业教师
网络实训室
金融信息安全
36
企业高级工程师
网络安全类工作站
专业见习
2周
企业教师
行业企业
软件项目管理
18
企业高级工程师
软件开发类工作站
6
软件测试
18
企业高级工程师
软件测试类工作站
软件工程项目实践
36
双师型教师
软件基地
Oracle数据库
36
双师型教师
软件技术实训基地
Android应用开发
36
双师型教师
物联网技术基地
Android项目实践
36
企业高级工程师
软件开发类工作站
网络金融
18
专业教师
网络实训室
7
数据挖掘
36
企业高级工程师
软件开发类工作站
毕业设计
12周
专业教师
行业企业
IT项目创新实践
1-7学期
专业教师
行业企业
8
顶岗实习
8周
企业教师
行业企业
实践学时总计
1464
2.2 以国际行业标准为引领,促进专业标准化建设
(1)引进行业企业国际化职业标准,以现代信息技术与金融学科交叉的复合型职业岗位要求,重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使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计由学科教学型转向应用型,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2)以国际化视野培养应用型人才,利用我省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和毗邻港澳台的区位优势,创造有利于汇聚国际资源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环境,随着广州国际金融城的建立,将引进国际性金融企业总部和双百金融企业进驻,需要着力打造一大批通晓国际规则、能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竞争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通过设置金融英语、网络金融、金融信息安全等与国际金融行业相适应的课程,以适应金融信息技术人才的国际化就业的新趋势。
2.3 专、本、企协同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根据既定的专业与课程标准,构建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专本企协同的“督教、督学、督管”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与评价、反馈与督促。引进第三方评价,实现“管办评”分离,形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质量报告。
3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1.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构成人才培养质量的输入条件、过程实施、输出结果三方面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监控与评价,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加强与学校教学督导的联系,及时发现教学的相关问题,组织团队成员研讨解决方案及改进措施,不断提高团队的整体业务能力。
2.引入行业企业评测体系:借鉴职业资格认证机构的测评体系指标来改进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探索建立在实践课程中引入企业的评测体系,让企业参与到学生校内实践课程的考核,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实操能力、职业素养进行考评,同时相关教师也可以了解当前学生的实际能力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
3.引入第三方独立调查机构测评:通过第三方独立调查机构对学生的就业状态、就业质量进行测评,利用跟本校已经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的麦可思研究院对本校学生的就业状态、就业质量等方面的调查数据及分析结果科学合理地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测,对人才培养提供反馈建议。
4 专、本、企协同培养的成果及效益
4.1 协同创新、资源整合、提升办学绩效。
协同创新建立本专协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加强学科、专业、人才、设备等各种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优化整合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专业标准化建设,确保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产生一批背靠行业企业的纵向、横向项目,通过与企业合作有效提升产业-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使企业生产技术有明显提高,从而提升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奠定基础。
4.2 提高学生就业满意度,实现高质量就业。
依托产业需求,专业与行业企业对接,提高毕业生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学生就业对口率和满意度,实现高薪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 杜永红.高职高专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的可行性研究 [J].青年与社会.2013(12):141-142.
[2] 苏宝莉,孙华林. “专本衔接、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J].教育与职业.2013(29):125-125。
[3] 张泉. 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改革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2(32):248-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