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庆旺
一、读
就是通读全文,借助文中关键词语、句子,快速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为做题做准备。审读,是解答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选择类题目的第一步,第一遍阅读要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阅读时要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句,并给每一段标上标号。
二、找
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找准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确定下一步比对的内容。对材料有了总体印象后,应根据试题仔细审准题意,弄清题目要求,即从内容上弄清是有关什么的选择,从选择标准上看清是选说法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要善于从题干中搜寻隐含的信息,寻找阅读区间。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间的“彼信息”。
三、比
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出二者有差异的表述,根据题干要求,进行筛选。
(1)比对词语。
①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看看是否偷换概念。
如,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第1题C项,选项说“《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原文则说“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与原文不符,选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②比对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是否任意扩大或缩小范围。
如,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第3题B项,选项说“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原文则是“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而非所有从业者,范围扩大。
③比对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已经”“将来”等。看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和未然,说法不对等。
如,2014·辽宁卷第3题B项,原文是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而选项是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程度显然不同。
④动词。将动词改变后,表述的意思会与原文的意思大相径庭。
如,2014·新课标全国卷I第2题C项,原文是“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选项中表述“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意思完全改变。
(2)比对关系。
主要分析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或原文顺序,是否合理。句间关系可重点通过关联词来分析,一般有并列、承接、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需要比对分句与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与原文表述一致。
如,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第2题B项,“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而原文意思是“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目的和原文不符。
(3)比对依据和结论。
①比对所述原因、条件、结果(结论),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②比对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③对于原文中没有给出的但题干要求做出判断的结论,要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如,2014·天津卷第2题C项,原文说“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可知,选项“隐性知识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因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属于不相关联的内容。
(4)比对题干。
如,2014·山东卷第1题B、C、D三项,都不符合题干的要求。A项与原文的比较,对应原文第一段,为“引论”部分,提出全文的中心观点,是从全文的角度来谈的,所以A项正确。B项与原文的比较,只是概括了第二段的内容,是“分论”,不是站在全文的角度,犯了曲解文意的毛病,因而B项错误。C项与原文的比较,只是概括了第三段的内容,是说“心思”,不是站在全文的角度,犯了曲解文意的毛病,因而C项错误。D项与原文的比较,只是概括了第四段的内容,是说“心情”,不是站在全文的角度,犯了曲解文意的毛病,因而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