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朗读为抓手,优化高中语文课堂

2015-05-30 10:48赵成名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27期
关键词:范读教师应文本

赵成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部分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以此审视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就会让我们多少有些汗颜。面对“情境教学”“情感教学”“语感教学”等教学理念铺天盖地的推动感召,语文教师有些茫然。究竟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我认为,语文姓“语”,就得充分利用朗读这个语言的重要表现形式,来营造一个书声朗朗的语文学习氛围。这里,作两个方面的探讨:

一、课文范读要标准

尽管我们有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但课堂上教师鲜活、温馨、直观、可亲的范读,依然是不能被多媒体所取代的。

1.明确范读的目标

在教学中,通过恰当的有声语言,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正确掌握常用字的读音和意义,准确地理解不同词语的正确读音、意义和用途,弄清和记住各种句式,了解各种体裁文章的层次结构,懂得常见的修辞知识等;另一方面,教师应根据学情,也可以侧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应从课文的内容、主旨、结构等方面理解课文,确定范读的目标,找出课文本身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通常情况下,教学诗歌类作品,范读时应侧重体现文本的韵味和意蕴,教学说明性较强的作品,应侧重其内在逻辑呈现,教学论说性较强的作品,应侧重表现作者鲜明的立场和态度。例如,我在教学《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时,首先就进行了范读,只要是文本中描写中国人扬眉吐气的语句,像“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等句子,我都徐徐道出,以抒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情。

2.掌握范读的要求

高中阶段的范读,要较少夸张成分,更多地注重真实、准确,努力让每一个真实的音符引导学生叩开知识的大门,从而踏进知识的殿堂。教师应把自己对作品的朗读设计与学生分享,尤其是教师独到的认识与发现。在教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箜篌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文以及《桃花扇》节选,并进行配乐示范朗读,结合课文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对课文内容有了很全面的了解,对梁启超先生的“热心肠”也就体会得更深了。

3.注重范读的策略

高中教材的篇幅较初中更长,为收高效,教师可在朗读指导时坚持“以点带面”的方法,甚至用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为例,“以一当十”,来具体诠释在朗读中是如何品味语言的。实际操作时尽量用“素读”的方式,在最传统的对话问答中,对文本中的关键的字、词、句作最朴素的解读,让朗读渐行渐深。譬如《包身工》的教学,我以课文开头写包身工“四点一刻”的起床情景为范读材料,仅仅抓住文本中的“生物”一词,与学生进行深度对话,学生不但顺势找到了“懒虫”“猪猡”等可以印证的词语,对剖析包身工的悲惨命运也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科学指导要到位

朗读教学本身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如果有了教师的适当适时的引导,学生便会心领神会,收事半功倍之效。

(一)认真推敲字句的意蕴

俗话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敏锐的眼光,紧扣文本的关键之处、细微之处进行解析,品味文本中那些或新颖别致、或韵味悠长、或含蓄蕴藉的词句。

例如,《鸿门宴》中范增有这样两句话,一句是他出去招项庄进帐舞剑,说“因击沛公于座,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另一句是在刘邦逃脱后,他说“吾属今为之虏矣!”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一读而过,教师则可以提醒学生,这两句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才能体现范增的内心活动。通过比较,学生就能发现,后一句用了一个虚词“矣”。然后再组织讨论,学生就能明白:前一句表现的是范增对项庄的谆谆告诫,他老谋深算,知道刘邦是最大敌人,而现在是最佳时机,成败在此一举,所以他不惜以威吓的语气警告项庄,因此语气短促有力,体现了范增内心高度的紧张和极大的期望。可最后,敌人还是成功逃脱,而项羽却执迷不悟,范增只好长叹一声,“矣”字正好将他的失望、愤懑、遗憾等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然后再组织学生朗读,学生就能更深刻地体悟到作者“一字千钧”的分量。

(二)充分引导学生的感受

古人云,“感受”就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教师要坚持感受性原则,在朗读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启发引导学生以他们自己的感觉、知觉、认识、情感等等去触摸作者的心灵,又用自己的感受去充实和丰富文字语言。

1.帮助学生充分地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首先,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体验,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内心视像,使朗读的过程像放映电影似的随着作品描绘的情景,一幕幕地展现在眼前;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学作品中不同景别的丰富内涵以及运动变化,把握住作者情感转换的脉络,从而对作品的主旨自然就会有形象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第三,仍然要注意品味细节,最大限度地引发情感的共鸣,让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翅膀翱翔起来,并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用个性化的感受,去丰富作者笔下的形象。

2.指导学生细致地梳理文学作品中的逻辑

作品的逻辑关系,主要是指全篇各层次、各段落、各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就是文章呈现的逻辑之美,主要体现在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内容的说明性、论说性文章之中,常常体现为主从、对比、递进三种形式。在主从关系中,朗读时要把主要的观点读出气势和力量,在对比关系中,朗读时要注意体现轻重之间的反差,在递进关系中,朗读时要尽量体现步步逼近的发展态势。简言之,要使作品的思想感情化为自己内心的语流,变“死气沉沉”为“生机勃勃”。

猜你喜欢
范读教师应文本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范读策略探究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