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杨宏
[摘 要]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着力点。航海类专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具有特殊性,必须在提高理论水平、丰富实践教育环节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教育。
[关键词]航海类专业 核心价值观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080-02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对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具有重大意义。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是指高等学校在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过程中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要求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思想实际和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实际出发,遵循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规律,将高度抽象且系统化、规范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为大学生所能自觉接受、理解和认同的具体规范、要求、准则。
航海类专业是普通高等院校中的特殊专业,主要培养海洋运输船舶的高级管理人才。航海类专业教育可以归入工程科技人才大类,但是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工程师。高级船员的工作不是研究开发,不是设计制造,也不是工程施工,而是工程技术、业务操作、船舶运行和安全管理。因此,航海类专业教育具有职业岗位针对性,具有工程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性。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以及世界航运市场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培养高素质的航海类人才成为实现航海强国梦的重要环节。当前在强调航海技能的培养的同时,更加应该注重航海类专业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提高航海类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提高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的认识水平
当前,高等学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理论内涵。首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重点进行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法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更加深入大学生头脑,帮助大学生成为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模范;其次,“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中重点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以自由、平等、公正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教育,使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处理、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认识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再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重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最后,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重点进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教育,凝聚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国的国情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坚定大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学校在原有的理论宣讲的同时,要采取专题讨论、案例引用、学生演讲、多媒体影视教学等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
二、丰富实践教学提升航海类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人们现实行为的观念形态,是在人们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基础上积累而形成的。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实践,通过实践的体验,通过活动来获得。如果只重视“知”的因素,而忽视“行”的因素,则有可能使价值观教育成为一种知识的教育过程,而不是一个理想人格的塑造过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过程中,知与行的矛盾常常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内容与学生个体道德实践行为的错位。由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理解,加之青春期发育中的叛逆心理,导致其故意做出与核心价值观背离的异常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理论的教育,更是一种实践的教育、养成的教育。我们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学生必须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机制,逐步形成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志愿服务、深入城乡基层、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和体会我国的国情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航海类专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性
(一)航海类高校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在世界航运市场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培养高素质的航运人才成为实现航海强国梦的重要环节。航海类高校是普通高等院校中的特殊学校。航海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除了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更多的是为国家航运事业提供人才。当前我国正在进行航运强国战略,航运事业要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高素质的航海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保证。航运业是一个风险极高的行业,这对船员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身心素质等的要求都非常高。因此我国航海高校在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的同时,还必须高度关注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航海类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利于航海类高校实现培养符合国内国际相关法规要求的高素质航运人才的目标,有利于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思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有利于推动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航海类专业教育的特点
首先,航海类专业教育必须要符合STCW78 / 95公约(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的国际公约)的要求。中国作为该国际公约的正式签约国家,未来航海教育必须符合STCW公约的相关规定,只有这样航海类专业毕业生才能为国际航运企业所接受。近几年通过《STCW公约》修正案明显提高了航海人才专业知识综合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的要求,提出毕业生必须持有模拟器训练证书上船的新要求。其次,航海类专业教育与管理的军事性。海上运输船舶是战时海军重要的预备力量。船舶作为高度集成和现代化的综合系统,需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约束。我国航海类专业学生的管理基本上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要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就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学校的特色进行培育,有的放矢,这样才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作为高级航运人才的摇篮和海军队伍主要输出地,航海类高校都是按照公约的准则来培育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因此航海类高校与普通类高校的区别在于航海类高校对学生的培育包含了学历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航海高校主要培养的是具有现代化航海技术知识和满足岗位要求的高素质综合性航运专门人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受到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无论是社会经济制度、经济生活条件、社会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这种宏观环境,还是学校、学生群体和家庭环境这种微观环境,都和航海类高校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这里主要阐述一下微观环境方面的影响:航海类高校素有“航海家的摇篮”之称,漫步在校园内,随处可见各类航海设施、航海文化元素,军事化管理下的航海学生每天列队上下课,统一着装,在这种氛围中航海类高校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荣誉感和爱国牺牲精神等较之于其他普通高校的学生更强烈。此外,航海群体的影响。群体是指“在组织结构中,由若干个人组成的为实现组织目标利益而相互信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规定其成员行为规范所构成的人群集合体”。航海学生群体的生源地特点包括:沿海地区生源数量有所下降,内地生源数量有所上升,城镇生源数量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农村生源数量比例有所上升。由此可知航海类高校学生群体中贫困学生占据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普遍具有坚韧、成熟的优点,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但同时也缺乏一定的冒险精神。在航海类高校群体中有部分学生热爱航海专业,拥有较好的心理准备,他们选择航海专业源于对海洋的热爱,这部分学生成为集体中的积极影响者,拥有良好的价值观。
(三)航海类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有效性
航海类高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应充分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首先,海上专业的学生肩负着我国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海上运输任务,应着重培养他们热爱海洋、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同舟共济、学汇四海的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充分体现出航海类专业所具有的岗位适任性、国际通用性、法律规定性及国防军事性等特点。其次,港行企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注重服务于我国的对外贸易、交通运输、航运管理的目标,培养广大学生爱岗敬业、诚信友善、遵纪守法、努力奉献的品格。再次,航海类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应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视野中。航海类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及人生观、价值观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展现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中国航海人才的实力和风采,因此航海类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覃侣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