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亮
[摘 要]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了影响。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提高和保障本科生培养质量成为高等教育的头等大事。教育的时间不局限于学校,其跨度应该是贯穿一生的;教育的范围不局限于课本,内容应该是涉及方方面面的;教育的方式不局限于授课,其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导师制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体现了个体教育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实用化。
[关键词]非硕士点高校 高等教育质量 本科生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019-02
一、引言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究竟如何,与人们所具有的质量观有关,不同的质量观在相同的质量问题上看法是不同的。[1]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客观的发展事实促使人们不得不重视和重新思考教育质量问题。国外高等教育实践说明,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提高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我国也经过探索并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虽然学校不同、具体的实施模式和过程不尽相同,取得的实际效果也不尽相同,但这一制度确实是发挥教书育人作用、提高学生素质的有力手段之一。[2]
目前我国现存本科生导师制主要针对“精英群体”实行精英教育。但是在当前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各种层次的高校都成长起来了,比如民办高校和一些地方专科高校,它们在“扩招”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升级成为了本科院校,而本科生是这类非硕士点高校的主要群体,他们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主力军。因此,这类高校“非精英群体”的教育质量问题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起源和背景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它是随着学院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英国高等教育制度的特色之一。1869年,美国哈佛大学推行了本科生选课制,1872年又开始实施学分制,并很快带动美国其他高校实行选课制和学分制。英国牛津、剑桥等高校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转而开始仿效美国高校实施学分制,并将原用于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制推广到本科生的培养,从而形成了本科生导师制。[3]
英国牛津、剑桥大学倡导的导师制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教学制度创新,其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地被不同国家的大学效仿和改进。在我国,北京大学在1910年后最早试行美国模式的学分制。1937年,英国学者林迈可为燕京大学创办了牛津大学式的导师制,同期,竺可桢在浙江大学首开大学生导师制之先河。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院校也施行过专业班导师制,这种模式在当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4] [5]后来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迈进,我国的本科生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本科生人数的增加及大学教师编制数的限制,使得这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逐渐在本科生培养中消失,而重点应用于研究生教育。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教育质量问题尤其本科教育质量问题日益成为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关注的焦点,为此我国再次掀起了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热潮。尽管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外已经是很成熟的一种教育制度,但是在我国只能借鉴其适合我国国情的方式和方法。如何构建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和发展需要的本科生导师制是诸多教育者们一直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三、非硕士点高校本科教育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分析
非硕士点高校包括的大多是地方高校、多所专科合并升格为本科的地方院校以及升格为本科的民办院校。这类高校本科生招生的门槛比较低,也就是说学生传统意义上的素质下降,这让这些高校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为此,这些学校采取了各种制度、措施来提高教育质量,但是在此过程中有几个问题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没有找到好的解决方法,而这些问题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1.部分有潜力的学生由于难以适应单一的高考制度进入了普通本科或民办三本等这样的非硕士点高校。这类学生急需在大学里重新构建自己的人生起点,但是学校的实际情况并不能使得这些学生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因此而错过了再次受教育的最佳时机。
2.进入非硕士点高校的学生入学的起点相对较低,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们容易因为学习困难很快丧失对学习的兴趣,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产生自卑等不健康心理。如果不及时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学业上的帮助,他们大学四年的教育就很难称为高等教育。虽然部分这类高校也认识到这个问题,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设置专职思政人员等,但是根据现实情况来看,这些措施并未有效的解决此问题。
3.现阶段大多数非硕士点高校是以班主任制和辅导员制作为最主要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这种教育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高校存在教学与学生教育管理相脱节的现象:辅导员、班主任负责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与管理,其多在思想、行为等方面给学生以教育和引导,但是往往由于找不到恰当的切入点,教育显得空洞乏味,缺乏说服力;教师只负责在课堂教学,课后学生很难和教师见面。这种缺陷使得教育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质无法有效实现。
四、非硕士点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价值
重点高校关注高等教育的输入质量,通过此模式来保障其高等教育质量。但是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传统的英才教育体制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法已不能有效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非硕士点高校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师资、生源、体制等因素都无法与重点高校相比,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这类高校本科人才的培养,任其发展。现实中有很多例子都能够说明,在枯燥的高考体制中失败的社会个体,未必在将来的社会群体生活中失败,我们不能因为学习成绩不高而否定他们人生其他的可能性。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去思考如何降低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对学生的不良影响,而不是无视、默认或夸大这种影响。作为这类高校,我们更应该注重教育的过程、教育的输出质量,而不是让高等教育只是一种形式。高等教育是在学生内心进行一种谆谆教诲的过程,使之形成那种能够让他们终身受益的、至关重要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的思想[6],非硕士点这类高校的学生更需要这样的高等教育。要解决非硕士点高校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笔者认为导师制仍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育的时间不局限于学校,其跨度应该是贯穿一生的;教育的范围不局限于课本,内容应该是涉及方方面面的;教育的方式不局限于授课,其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导师制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体现了个体教育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实用化。非硕士点高校缺少了硕士、博士生的传帮带,更需要导师制的影响。当然,这类高校不能照搬国外或者国内重点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要构建符合非硕士点高校校情的本科生导师制。它不仅要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职业指导等,而且还要有利于教师根据这类高校学生的特点开展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的发展目标,真正做到传道、授业和解惑的有机统一。它不再是培养精英人才的教学制度或教学配套制度,而是适应这类高校学生的特点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制度。同时,它也不是降低了教学要求和专业学术要求的一种人才培养制度,而是要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个人素养的一种教育制度。这一制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学习,还要将其与专业学习之外的学生思想、生活和心理等领域的指导结合起来,将教育影响的触角延伸到教室和课堂之外,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鼓励、帮助学生在这个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中建立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能力,让那些在迷茫困惑、失望以及自卑中走进校园的学生带着希望、自信迈出校园,走向社会。
五、结束语
本文立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紧扣我国非硕士点高校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提出了在非硕士点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这一更为有效培养学生的方式。它是新领域本科生导师制的进一步探索,是新领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研究。
作者和另外一名教师在工作的三本院校内,小范围的试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尽管试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经过几年的努力,效果非常显著。
[ 参 考 文 献 ]
[1] 史朝著.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质量保证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2] 蒋喜锋.矛盾与出路:地方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黑龙江高等教育,2011(5).
[3] 柳一鸣.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探索[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
[4] 王建武.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5] 齐敏菊.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不足及其改进措施[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2).
[6] [英]David Palfreyman著.高等教育何以为“高”——牛津导师制教学反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