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学中的建构主义与文化情景

2015-05-30 10:48石萍萍
大学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

石萍萍

[摘 要]文化对塑造人的行为、意识、交流与生活的模式和推动人类行为发展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二语教学的过程本质上是跨文化教学。语言作为一种地域和民族专属性极强的符号是不同文化发展的产物。语言的传授应始终不脱离它的核心价值,最终为社会交际服务。通过文化这种教学手段,将文化情景元素引入二语教学中,有助于更快速、更准确地教授、习得第二语言。正确理解“文化”价值是科学指导双语教学的关键。尊重语言习得的规律,挖掘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价值,思考建构主义、文化情境对于语言习得的功能将激发学习者的内在认知机制,提升双语习得的效果。

[关键词]建构主义 文化情景 社会认知语言观

[中图分类号] G642;H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017-02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双语教学正经历着时代变迁的洗礼。伯恩斯坦、索绪尔、怀特等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对习得过程中文化与语言间的权力关系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本文将通过梳理和比较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语言观、文化决定论以及心理认知等理论,讨论建构文化因素在双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和适用度,明确建构主义和文化情景之间的关系,提出更加符合心理认知规律的双语习得策略。

一、从文化决定论、社会认知语言观等透视文化与语言间的权利关系

长期以来,哲学家、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等就人、语言与文化之间谁更占据优先地位的争论一直存在。主张人创造了文化并支配控制一切活动的人类学家和哲学家坚信,人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欲望改变世界。乔姆斯基主张语言习得者的交流沟通过程仅仅是对语言能力的外在表现,并没有任何意识形态或社会文化的参与。索绪尔主张语言本身是语言学研究的唯一对象,而个人意识、民族文化等因素则不应成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一种独立于文化等因素之外的语言学观点。这种“去文化”的语言观受到了来自哲学家和教育学者的批判和纠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莱利斯.A.怀特在其文化决定论中肯定了人与文化的密切联系。怀特提出文化本身决定了人以何种方式进行思考并参与活动,主张各种文化要交互作用,这点趋同于伯恩斯坦的社会文化语言学。

伯恩斯坦的社会文化语言学、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乔姆斯基对于语言学的认识形成了两种鲜明的研究观点。以伯恩斯坦的社会文化语言观为代表的针对语言、社会及文化的讨论是对语言本质与社会文化关系的深层次挖掘,反对凌驾于语言本身专属的文化背景而孤立存在的语言观,强调社会文化背景下语言、语言的使用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同时,伯恩斯坦通过非语言情景中研究认知和社会文化因素,强调语言习得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文化的制约。对于韩礼德和卫国斯基主张语言运用能力以及提倡关注语言专属文化背景,伯恩斯坦表现出了支持和理解。他们的研究不但挖掘习得者的心理认知过程,而且肯定了民族和社会文化情景因素对于折射语言习得本质、过程、规律的价值。

反思我国当前的外语教学以及以外语为授课手段的双语教学,都存在强调语言能力本身,而忽略其背后存在的与生俱来无法孤立的文化因素。这是对语言本身属于文化载体特征的忽略,同时也违背了语言习得的心理认知规律。

二、双语教学中的文化建构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了建构主义,其强调学习的建构性、积累性、目标指引性、情境性等内在驱动力,揭示学习的内在机理。建构主义思想提出人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这种认知也被称为“图式”。人们理解现实世界不是通过传授的行为,而是通过自身经验来建构,即为认知。每种行为背后都透露其专属的文化背景。建构主义主张教学过程可以通过建立熟悉的、鲜活生动的情景模式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学习机制。19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受文化语言学家的影响率先使用了用于课堂的“文化教学法”(culture approach)。在二语习得中,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内容建构的重要部分。到了20世纪,随着对于语言和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第二语言的教学也转向更为广阔的领域,强调语言的教学更应该关注社会文化、民族思维、价值观念等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

三、双语课堂的文化情景输入

美国文化学家拉尔夫.林顿(Ralph Linton)在其《个性的文化背景》中提出,文化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马林诺夫斯基在《意义的意义》一书中首先提出 “文化语境”描述语言活动的整个文化背景。在马林诺夫斯基看来,理解话语意义不但要考虑话语所在语境,还要考虑社会习俗、传统、历史等社会文化语境。韩礼德和哈桑(Hasan)提出了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的概念,旨在强调准确把握语言的文化背景能够避免产生语言运用和交际障碍,避免一种脱离了真实环境的空中楼阁似的语言学习。相比较单纯的语音、词汇、语法教学,通过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心理状态等层面增强语言的交际能力同样是语言学习的重点,是习得者获得知识的内在驱动力。

在我国,双语教学模式还存在脱离感性“参与”与“体验”而进行的机械性的浸泡与灌输行为。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为中心的教学,建构起恰当的体验参与环境。同时,学生的任务也不再是输入、接受、输出的简单符号转换器行为,而是感受、参与与实践着所吸收的知识。文化是一种极具感召力的驱动因素,能够充分开启学习者自身的内在驱动力,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通过建立适宜的文化情景可以帮助习得者理解、吸收以及准确构建知识体系,并进行实际知识检验。

四、在双语教学中建构文化语境的建议

(一)警惕文化休克现象

习得者在初级阶段时,自身的语言能力、文化知识等都处在不稳定的时期,受异域文化冲击大,更容易进入文化休克状态。在这个阶段,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文化现象本身。通过自身熟悉的母语结构和遣词造句的规律认识并熟悉第二语言的新知识的输入,可以避免由于硬性接受目的语而产生的消极心态。

(二)借助母语提升文化语境感染力

以母语作为媒介,用本身比较熟悉的文化和知识结构来培养对目的语文化的兴趣,获得对于目的语文化的感性认识,可以降低文化休克的可能性或者危害性,保护学习的积极性。在既定的主题下,应多以民俗、风情等角度为切入点,在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的同时提升语言学习的主动性。除此之外,从多层次的角度挖掘目的语文化的魅力,以帮助学生提升整体的社交能力。在知识内容的设计上,既要关注社会文化差异带来的词义上的差异,例如成语典故、特殊文化信息等,还要关注由于场合不同而产生的词语的特异性、结构差异,以及由于价值观念、社会习俗而造成的文化差异的讲授。

(三)发展建构主义思想下的文化语境教学

双语教学更重要的是在真实的文化语境下说出恰当的、符合交际原则的话语,所以双语教育就应该秉着交际的原则在文化语境下进行二语教学。《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原则”中指出,“必须丰富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打好文化基础”。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既要考虑教学主题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同时也要兼顾主题是否具有深刻反映和挖掘文化背景的特性。教育心理学家托尼.斯托克威尔主张,只有通过观察、倾听和感觉等方式才能迅速且深入地感受新的知识内容。在学生构建自身的语言图式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音频、视频等刺激物不断输入。同时,可以创造鲜活、生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近乎于真实的环境中把输入的信息通过模拟培养学生辨析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差异。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巩固输入的信息,另外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检验知识的运用效果,通过社交能力练习完成对于知识的反复论证和检验。

文化在对塑造人的行为、意识、交流与生活的模式和推动人类行为发展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二语教学的过程本质上是跨文化教学。语言作为一种地域和民族专属性极强的符号是不同文化发展的产物。语言的传授应始终不脱离它的核心价值,即最终为社会交际服务。将文化情景元素引入二语教学中,通过文化这种教学手段,有助于更快速、更准确地教授、习得第二语言。

[ 参 考 文 献 ]

[1] Alcon,Soler,Eva.Interac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Institutional Context of the Classroom.Estudios de Linguistica,200:271-287.

[2] Hall,E.T.&Hall,M.R.,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 Germans, French and Americans. Yarmouth, ME:InterculturalPress,1990.

[3] Sapir,E.The status of linguistics as a science[A].刘润清,等.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C].武汉:测绘出版社,1998.

[4] Victori M. An Analysis of Writing Knowledge in EFL Composing A Case stuay of Two Effective and Two Less Effective Writers[J].System,1999(27):12-14.

[5] Williams J&Secerino C. The Writing Center and Second Language Writer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4(3):165-167.

[6] 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4(8).

[7] 孙艺风.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J].中国翻译,2003(3).

[8] 袁笃平,俞理明.高校双语教学的理念和策略研究[J].中国外语,2005(1).

[9] 赵杰,刘永兵.语言·话语·社会[J].东北师大学报,2011(4).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著作权法的作品观:从本质主义到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语境词汇策略的思考与实践
从建构主义下分析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必要性
英语语法教学的建构主义策略浅谈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