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计划下教学组织及管理的思考与对策

2015-05-30 01:46彭富昌王军邹建新赖奇
大学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卓越计划教学管理问题

彭富昌 王军 邹建新 赖奇

[摘 要]教学组织及教学管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其在卓越工程师计划背景下对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需要高校和工业界密切合作,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良好互动。高校的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应顺从时代发展要求。高校应充分认识实施卓越计划的重要意义,正视现实问题和不足,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和模式,优化教学组织和安排,完善教学规章制度,推进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为实现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作好组织和管理保障。

[关键词]卓越计划 教学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034-03

作为世界上高等工程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却不容乐观,不能很好地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所培养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也不能完全符合国家技术发展需求。为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重大教改项目,这对于促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迈向工程教育强国、实现以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教育部先后分两批共批准了194所高校为国家级卓越计划实施高校,大多数省(区、市)也启动了以本科生为主的省级卓越计划。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卓越计划突破了传统模式,以行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强调高校和行业企业密切合作,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应用为主线,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建设工程教育高水平师资队伍。改革的目的是着力提升学生的在工程技术方面的素养、实践、设计和创新能力。卓越计划的实施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还取决于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的有效组织、管理和运行。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解决卓越计划下教学组织及教学管理问题的对策及建议措施。

一、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现行教学组织与管理模式

高校的教学组织与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校、院、系教学管理部门为主体进行的有关教学的行政管理;二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相互配合的教学过程的业务管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行政管理仍然是按照等级制进行决策,管理形式一般是由上而下的集权式的管理。同时,大学教育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的影响较大,仍未摆脱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的中心还是知识的传授。[1]在教学的安排和组织上,使用相同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材和考核方式的统一标准来培养学生。在教的方面,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统一,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个性差异;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考试评价功能,忽视对学生的全面综合评价。在学的方面,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还是上课听课、记笔记,考试复习背笔记,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这阻碍了学生自身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当前的教学组织与管理模式,我们发现其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安排、教学评价、师资队伍素养等方面不能很好地满足卓越计划实施的要求。

1.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和结构不完善

国内高校基本是按学科来划分专业的,然后按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对于一个专业甚至一个学院来说,课程设置都是确定的,这就造成了“千人一面”的现象。因此,学生选课受到约束,学生选择教师和选择课程的条件十分有限,甚至没有自主设计选课的空间。另外,培养计划的结构模块和各门课程的知识体系不尽合理。[2]例如,基础课时间跨度长,而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基本安排在后两年,学生不能很好地用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分析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或独立开展专业实验。学生在进入大三时,基本上还不太了解所学专业,有相当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仍不明确,专业学习上存在盲目、随意和被动的现象,缺乏专业兴趣和热情。

2.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不能适应卓越计划要求

学分制是以指导性培养计划代替学年制的教学指令性计划,实行弹性学制,实施学生选择课程和教师,这更适合学生依据个人实际情况来安排自身的学习计划,合理选课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然而,目前国内高校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大多仍保留了学年制的影子,特别是在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校在教学资源上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需求,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机制都没有作根本上的改变。卓越计划强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展空间,这就要求教学管理制度更具有弹性和灵活性,能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保障。由此来看,当前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显然不能适应卓越计划的要求。

3.教学评价不尽合理

对学生学习的合理评价既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考虑课程本身特点和属性。[3]从学生来看,它既包含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还应该包括对学生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综合评价。从课程本身来看,教学评价要考虑课程的类别和性质,不同课程采用与课程性质相适应的评价方式。现行教学评价体系中重量化测评、忽略质的分析和唯分数论是普遍现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指标不全面,评价主体和评价形式过于单一,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拓展。

4.师资队伍的时代素养不够高

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涵盖了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态度、团队协作、沟通与交流能力、职业道德和诚信等。这对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理论知识、前沿技术和现代管理水平等具有更高要求。教师要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要以良好的团队协作、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执着的科学精神引领学生,努力营造创新氛围。教学管理人员应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掌握现代管理技术和工具,让教学管理工作更具创新性和效率。对比当前现状,不少教师还缺乏工程背景、行业技能和创新意识。教学管理人员管理理念落后,缺乏先进的管理思想、服务意识和管理技能,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效能性差。教师和管理人员没能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逐步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素养,这对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实现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二、对策及建议措施

(一)转变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和模式

在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下,国内高等教育是将知识的传授置于教学的中心位置,以传授知识为主,坚持教师、教材和课堂三个中心。与国际比较,国内工程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理论和实践脱节、教育与产业脱节。[3]实施卓越计划就是要衔接这两个“脱节”,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学校理论教学与行业实践的有机统一。[4]应改变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传统教育模式,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观念。应改变毕业设计综合训练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的现象,树立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面向工程实际、面向企业实践的教育新观念,促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二)改革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上,卓越计划既要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文理交叉的宽口径培养,又要构建项目式教学、研究型实验、科技竞赛、创新训练、项目实践及创业孵化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原来固有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相辅的模式,增加工程实践环节和时间,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适应卓越计划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优化教学组织与安排

在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除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外,还需要对教学的组织实施和课程的安排进行优化。目前,国内很多学校提出“3+1模式”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的教学组织模式,增加了工程实践环节和实践,对于整体实施、全盘推进、统筹安排具有可操作性。但工程能力的培养不是单纯的一年企业实践教学就可以实现的,应该考虑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相得益彰。[5]因此,在教学组织与安排上应予以优化,执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穿插进行,实践环节教学时间不低于理论教学时间,充分利用寒暑假开展企业工程实践,必要时可以考虑执行短学期制度,这样有利于学生到企业开展工程实践教学的组织和时间安排。例如,在校内按计划完成基础理论和课内实验教学,其余校内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在企业分步组织专业实验、认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工程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交叉进行。

(四)构建校企共同负责的教学管理机制

要实现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还需要教学管理部门的有效组织、协调和实施。卓越计划的核心是行业企业作为实施的主体之一,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担负着至少一年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任务。企业主要负责企业阶段培养方案的制定、管理和实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需要高校和企业双方共同组成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专家委员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机构,构建高校与企业共同负责与管理的教学管理组织机制,保障卓越计划企业实践阶段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推进学校和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

(五)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遵循以动手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卓越计划理念和“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工程教育理念,通过改革和完善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实施更具有弹性和灵活性的教学管理体制。通过实施综合培养,使学生实现在工程基础、专业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例如需要完善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计划组织与实施学籍管理、毕业与学位授予等相关管理制度。

(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卓越计划培养目标涵盖了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全部能力,要求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素养、跟踪理论前沿,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对于教学管理人员,应提高学历层次,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对教师来说,强调“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引导教学型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活动或开展科研活动,增加行业背景培训,以提高教学型教师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6]德国被视为当今世界工程师培养的成功典范,原因在于其工程技术大学的教师在上岗前必须有5年左右的企业工作经历,这与我国大部分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高校工作的履历完全不同。应该倡导教师“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项目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以此推进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三、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需要高校和工业界密切合作,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良好互动。高校的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应顺从时代发展要求,高校应充分认识实施卓越计划的重要意义,正视现实问题和不足,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和模式,优化教学组织和安排,完善教学规章制度,推进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为实现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作好组织和管理保障。

[ 注 释 ]

[1] 朱亚林,高飞,卞步喜.“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体制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1):291.

[2] 辛钧.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对策[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3):111-115.

[3] 郑志红.浅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新模式下的教学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2):235-236.

[4] 程文婷.“卓越计划”背景下教学管理体制优化研究——基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版),2012(2):13-15.

[5] 尹立孟.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师资问题与课程体系设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19):163-164.

[6] 刘长平.地方工科类院校卓越计划实施存在问题与对策[J].河南科技,2013(5):46-47.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卓越计划教学管理问题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关于卓越计划的《交通运输商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依托“卓越计划”构建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基于“卓越计划”的制冷压缩机教学改革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