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曾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是啊,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一个教师如果能真正尊重、赏识自己的学生,便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那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赏识教育呢?我想,赏识,绝不是空洞的欣赏和泛滥的表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量体裁衣,才能凸显因材施教的魅力,也才会使所有孩子人格更完善,个性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发展。
多年来,我发现由于学生个人素质参差不齐,知识领悟能力差别很大,如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考虑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一味沿用过去的“一刀切”的做法,同一教材下统一要求,用同一方法来授课,很容易造成“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饱”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也不符合现在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对严峻的现实情况,我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尝试引入“分层递进教学法”刻不容缓。
分层递进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是重视学生差异、强调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并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 因而“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学困生不掉队,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成了我教学的终极目标。
首先,我先将学生进行分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将学生按照2:5:3分为A、B、C三个层次组。 A组叫基础组,是数学基础较差,学习有困难的组;B组叫提高组,是数学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的组;C组叫竞赛组,是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的组。为保护学生自尊心,在分组中不使用“差生”等字眼,并且采用动态机制,每两次测验就会进行层组调整,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我进行分层授课。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授课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知活动。我考虑数学教学中不同学生间认识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将教学过程进行了分层设计。
新课开始时,先简介教学内容,指出A、B、C三组学生各应掌握的知识要点,使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目标。授课过程中,将预习内容的难点留给B、C组学生来回答,以考察他们课前自主学习的效果,而课堂复习的重点内容则留给A组同学来回答,既督促他们及时复习,又及时表扬,可以调动他们投入新知识的探索热情。采取“大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导”的方针,对A层学生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查漏补缺,要求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B层学生,着重在提高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C层学生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丰富解题的技能技巧。课堂提问的难度区间起点安排要针对学困生的起步而定,峰点则是冒尖生可望达到的知识高度,抓好“两头”,带动“中间”。要把功夫做细,立足教有所别,学有所得,充分优化教学程序,使得A、B层的学生逐渐向高一层次转化。
再次,我进行练习和作业分层。通过练习和课后作业,使差、中、优生都“跳一跳”够得着,各尽所能,各有所获。作业和练习安排以基础训练题占60%,使A组的学困生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以提高题占20%,令B组学生感受“跳一跳摘桃子”的体验;以综合拓展题占20%,给C组学生“吃自助餐”的权利,让他们有用武之地,能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过程,充分激发学优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热情。
最后,我注重评价分层,构建和打造多元的评价体系。俗语说得好“好言一句三冬暖”,我们作为成人尚且因为得到别人的肯定和欣赏而欢欣鼓舞,何况孩子呢。我在作业以及测验试卷上经常会写“你真棒!”、“爱拼才会赢!”、“你的每一点进步都令老师欣喜!”等称赞和鼓励的词句,从不使用讽刺或挖苦的字眼。在每次测验后,我都会表扬部分同学,并设立了优秀奖、腾飞奖、态度认真奖、勤学好问奖等奖项,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赏识氛围,使班级成为充满正能量的团结温暖的集体。此外,我还在每两次测验后,将进步明显而稳定的同学调整到目前合适的层组,使他们“成功晋级”,激发他们奋力向前的斗志。
经过充分实践,我深深感到,分层递进教学法的的确确在充分发挥全员力量,努力形成全体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方面功不可没。
“罗森塔尔效应”曾告诉我们,真挚的爱与热情的期望,可以使一个人获得新的生命和动力。老师对学生的赏识里不就是包含了满满的爱与期望吗?通过赏识,我们就能开启孩子的心扉,走进他们的心田,唤醒他们的梦想;也唯有因材施教的理念,才能让我们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闪光,令他们各尽其才,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