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明 杨广明 李丹程 谭振华
编者按:《计算机教育》杂志于2015年第1期推出专题《探索软件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介绍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云南大学、扬州大学6所院校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的成功经验。本期为《探索软件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续),重点展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在软件工程培养方案、教学模式、论文质量保障、职业资格认证及核心课程双语教学方面的经验,反映了一线教师对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的积极探索。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03-0001-06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为满足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需要,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的学术和研发产出,必须改革现有研究生培养方案。文章针对软件工程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培养方案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软件工程;培养方案;专业学位;教学改革
1 培养方案改革的基本原则
东北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以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有关文件为基础,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先进经验,参照全国软件工程教育指导委员会相关要求,吸取行(企)业或相关部门的建议,体现东北大学软件工程学科优势和研究生培养特色。
(2)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体现学科、专业类别(领域)的最新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
(3)充分认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区别和联系,两类培养方案应具有明确的区分度。
(4)专业类课程设置兼顾本科生、博士生课程,避免硕士生与本科生课程在内容上重复和层次上模糊,鼓励开设双语、全英文专业课程。
(5)符合《东北大学关于修(制)订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东北大学关于修(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乍生培养方案的要求》以及国家有关政策规定
2 学术型硕十研究生培养方案
2.1 确立培养目标
软件工程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具有软件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特定领域的前沿动态和主要进展;具备对所获得的文献进行科学总结,从中提取正确信息并能够利用获取的知识解决软件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及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具备参与科学问题讨论的能力;能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陈述和答辩,能较为熟练地利用母语及英语等至少一门外国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
2.2 明确研究方向
根据目前东北大学软件工程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兼顾IT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同时考虑国家对相关新兴学科的扶持政策,设立以下6个立足基础、兼顾发展的研究方向:①复杂系统理论与应用技术;②多媒体应用技术;③大数据计算与应用技术;④网络与信息安全;⑤可信软件技术;⑥虚拟实现与仿真技术。学术型研究生通过从事上述方向的研究培养创新能力。
2.3 规划学制年限
针对2年研究生学制存在的弊端,我们将硕士研究生学制调整到2.5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4年。一般在第一学年内完成全部理论课程学习,学位论文答辩时间距提交开题报告时间不低于1年。在满足培养方案要求的基础上,允许硕士生申请提前毕业。提前毕业的具体条件如下:
(1)提前毕业的最长提前时间不超过半年。
(2)修课学分不低于30学分。
(3)在《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中所列的A类、B类学术会议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及以上(要求研究生为第一作者)。《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以中国计算机学会于硕士生入学或申请提前毕业的年度公布的目录为准。
(4)导师同意并推荐,经由学院学术委员会批准。
2.4 设置课程学分
确立学分要求及计算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允许以不同的学时标准计算学分。
(1)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包含“学术报告与讲座”)、专业基础课(至少修2门数学类课程)。增加了“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课程,并要求国内教师和国外教师各承担一半的课程,从不同角度使研究生加强学术修养,更好地掌握论文写作技巧和方法。数学类课程由原来的两门必选改为3门选2门,以更好地适应不同方向的研究生对数学的要求。“文献综述与学术活动”改为“学术报告与讲座”。课程体系将文献综述作为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必要环节,明确研究生需要听取学术报告、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及其考核方式。考虑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已学习过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等相关课程,学院删除原培养方案中的“网络互连及Internet技术”课程。
(2)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跨学科选修课。增加“二外英语”课程;“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将“软件过程改进与管理”和“软件项目管理”进行整合,形成“软件过程改进与项目管理”;将“SOA与服务计算”“IT服务管理”两门课程整合为“服务计算”一门课程;将“信息检索”改为“信息检索理论与方法”,从原来的16学时加大到32学时,删除原方案传统的“多媒体技术”课程。根据目前研究热点,增加“移动云计算技术”“软件重构技术”选修课;根据我院专业设置及研究方向特色,增加“数字媒体理论和技术”“虚拟现实与人工交互技术”“可信软件开发技术”等选修课。
(3)补修课跨学科和以同等学力身份录取的硕士生的必修课程,课程安排按本科教学计划执行。补修课是教学改革的全新设计,原培养方案没有。
2.5 重视学位论文
1)文献综述报告。
硕士生在第一学期由导师确定研究方向。围绕研究方向,硕士生须查阅不少于15篇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10篇,必须撰写一份不少于2 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文献综述报告应在第三学期的9月底(提前毕业的硕士生为第二学期的5月底)前完成,并由导师组织考核。
2)开题报告。
论文的选题应有一定的理论或技术难度,具有先进性和实际意义,能体现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科学、工程问题的能力。开题报告以文献综述报告为基础,内容包括课题来源、主要参考文献、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论文工作计划安排、预期效果等。开题报告应在第三学期的9月底(提前毕业硕士生为第二学期的5月底)前完成。开题报告应公开进行,由导师组织专家组进行考核。
3)中期检查。
中期检查内容包括课程学习、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的完成情况及阶段性学术研究成果、学位论文研究进展等情况,应在第四学期的4月底(提前毕业的硕士生为第三学期的11月底)前完成,并由基层学术组组织专家进行考核。
4)学术研究成果。
科研训练是硕士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硕士生在毕业前须至少完成以下4种学术研究成果中的一项:
(1)通过学术会议或期刊发表(或录用)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学术论文至少1篇,论文须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或EI、SCI、SSCI源刊,或ISTP检索的会议论文集,要求学生排名前二;
(2)申请专利1项(学生须排名前二),要求公示或授权;
(3)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学生须排名前二):
(4)经学院认可的其他学术成果1项。
以上学术研究成果必须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并符合选题方向。硕士生满足提前毕业条件的成果,与满足学术研究要求的成果不能重复使用。
5)学位论文撰写、评阅与答辩。
硕士生完成并通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学术研究成果要求等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环节,课程成绩合格,达到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要求,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撰写、评阅与答辩要求按照《东北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书写格式与提交归档论文的基本要求》《东北大学授予研究生学位的工作细则》的规定执行。
3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虽然我国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呈现多元化,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应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区分。
3.1 培养方式
全日制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行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模式。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在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硕士生的方案制订和培养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3.2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按教育部和学位办相关要求,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课程要有区分度和各自特色。我们参考“一级学科水平评估”和“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满足企业(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将行业组织、培养单位和个人职业发展要求有机结合。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协作、案例分析、现场实践、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研究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硕士生一般应在第一学年内完成全部课程学习,修课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必修学分不低于24学分(含专业实践6学分,专业实践要求在企业开展)。学校在企业建立硕士生专业实践基地,企业制定专业实践课程方案,方案由学院组织专家审核通过后方可执行。
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原有的培养方案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为基础,充分考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对课程做如下调整:将数学类课程由原来培养体系的两门必修,改为3门选1门;删除原方案的“SOA与服务计算”和“IT服务管理”两门课程;增加“软件工程案例分析”必修课程,并要求企业教师承担该课程,学术型研究生不开设该课程;将原方案中的“实践环节”课程(4学分)改为增加“专业实践”课程(6学分),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的比重,该课程要求学生到企业从事实践活动不少于半年,企业提供该课程的培养方案,由学校审核通过后方可执行,企业安排专门人员承担该课程,课程结束时企业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全面评价。“专业实践”课程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不要求“学术报告与讲座”。选修课程和补修课程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基本相同。
3.3 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学院引入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等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对硕士生专业实践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以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1)专业实践的持续时间与形式。
研究生应在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后,在导师的安排下开始专业实践训练。专业实践的持续时间J保证不少于半年,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专业实践场所。
研究生可在导师的安排下进入校内导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或校外导师及其所在单位的科研平台进行实践训练,也可进入学院建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进行现场实践训练。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深入地应用理论、方法和新技术解决软件工程领域的实际工程问题,同时融入企业,体验企业的文化和运作方式。
3)专业实践基本要求。
硕士生于第三学期10月底前(提前毕业硕士生为第二学期6月底前),结合学位论文工作需要,在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下,制订专业实践计划,并向学院提交《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经学院审核通过后开始实施。
硕士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解决有研究意义、有一定难度且主题明确的实际问题,填写专业实践活动工作日记。专业实践中期检查由学院统一组织,校内外导师共同负责。专业实践结束后硕士生进行专业实践总结,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填写并提交《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考核表》。
专业实践考核由学院组织,最迟于第五学期9月底前(提前毕业硕士生为第四学期3月底前)完成。专业实践考核分为过程表现和实践成果两个部分,成绩比例各占50%,。其中过程表现根据硕士生的现场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现场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进行考核,实践成果采用答辩形式进行。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不合格的硕士生不能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和申请毕业。
专业实践过程中,学院在安全教育、安全保障、知识产权等方面提出具体规定和措施,要求离开学校从事专业实践的同学签订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协议,并要求为研究生购买保险。硕士生提交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考核表》等材料由学院存档,一般保存期为3年学院从专业实践申请、监督、成果验收和评估等方面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以保证专业实践的有效实施。
3.4 学位论文
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研究成果的要求有别于学术型,研发成果作为研究生的重要考核指标,硕士生在毕业前至少要完成以下6种学术研究成果的任意一项:
(1)独立开展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实际应用课题研发,取得学院认定或已被应用的研发成果(需提供研发成果验收单或应用证明):
(2)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通过学术会议或期刊至少发表(或录用)l篇学术论文;
(3)申请专利1项(学生须排名前二),要求公示或授权:
(4)获得软件著作权l项(学生须排名前二);
(5)在企业实习期间为所在企业撰写相关建议书1份并被企业采纳;
(6)经学院认可的其他学术或研发成果1项。
以上学术研究成果须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并符合选题方向。研究生满足提前毕业条件的成果,与满足本学术研究成果要求的成果不能重复使用。
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评阅与答辩要求进一步明确如下:
(1)学位论文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
(2)学位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并具有先进性、实用性;不少于3万字;学位论文答辩时间距提交开题报告时间不少于1年。
(3)硕士生完成并通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等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环节,课程(含专业实践)成绩合格,达到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要求,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4)学位论文由两名与本专业类别(领域)相关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评阅,其中校内1人,校外行(企)业或实际部门1人,指导教师不能作为评阅人。答辩委员会应由5位与本专业类别(领域)相关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其中应有l~2名来自行(企)业或实际部门的同行专家,指导教师不能作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
4 结语
科学的培养方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依据。东北大学软件工程学科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改革,体现了全日制软件工程专业学术型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区分度和特色,符合国家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要求,为高层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