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浅谈

2015-05-30 15:37卢红霞
南北桥 2015年3期
关键词:突破困境高中语文

卢红霞

【摘    要】高中语文是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肩负多种使命。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种种困境,如何寻求语文教学的突破,本文试从引导发挥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的角度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  困境  突破  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3.050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高中语文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继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后的语文的延续、深化和升华。语文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体现在应考中,更重要的是语文是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对学生的成长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塑造作用。坚持不懈的学习语文,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日常交流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的必然要求,也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更好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语文学科设立的本意是综合而深远的,但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所取得的成效却与目标有太大的差距,如今的高中语文,更是面临重重困境。一方面是新课标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投入和产出都远远不够。从学生方面来讲,问题主要是学生兴趣不浓厚、认识不到位、投入较少,这与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分不开。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短期意识、功利意识较强,更愿意追求所谓“短、平、快”的效益,而不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在基础性比较强的语文学科上。但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没有积累,就不会有提高,正如陶渊明所言:“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从教师方面来讲,问题主要是缺乏对新课程要求和学生需求、学情的深层了解,教学方法不得当,导致投入和产出不能成正比,收效甚微。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改善这样的情况,如何在日益复杂的教学情况下,突破语文教学的困境,寻求新的发展呢?我认为,必须突破以本为本的传统思维,转向以人为本的科学思维,重视学生的需求、学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一下个人的见解。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以往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大纲、课本而忽视了学生。然而,事实证明,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就没有好的教育效果。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呢?我认为,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要激发兴趣与信心,就要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有,即:“有趣”和“有用”。但教师需要注意引导方法,教育不是说教,生硬的说教往往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例子来介绍语文学习的意义,如,可以介绍伟人周恩来在外交过程中的小故事,也可以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引导学生提问题,让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真理愈辨愈明”让学生明白语文不是可有可无、索然无味的“鸡肋”,而是趣味盎然、营养丰富的课程。同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們也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比如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自学,教师再加以检验,再比如,在设立测验的过程中,多设置一些主观性的题目,改变以往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教学方法,只要学生提出的见解符合社会认知,没有逻辑错误,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张扬个性,改变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沉闷课堂氛围,让课堂成为一个思想激荡的地方。

其次,教师要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需求和学情,将目标和教学实际结合起来。素质教育时代,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基础教育,还要让学生在综合能力上有所提高,一定要正确认识,不能顾此失彼,有所偏颇。以往我们的教学过程往往过于强调基础而忽视了拓展,但在素质教育观念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抛开基础谈能力的现象。所以,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联系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难度的要求设立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目标要长远,要立足实际,层层递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教师要充分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兴趣、基础,教会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比如说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字词句,特别是对于古文学习,一些基本的结构、用法,都要让学生掌握。在任何的教育阶段,基础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古语有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夯实基础的过程也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没有基础,能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的前提上,更进一步的提高目标,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的基本技巧,掌握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这是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对于实现正常的社会交流能力是必需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同身受的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能够对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学习和联系社会实际,有所借鉴,有所摒弃,有所升华,提高理解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再次,关于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过程和方法,但过程和方法要服务于教学中心,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形式为目标服务,不可过分追求形式新颖而舍本逐末。就教学方法本身来言,教师不能武断的评论好坏,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拿分组教学讨论法来说,这一方法近来被广泛应用,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能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互动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但也不是说任何的情景和课程都适合此法。特别是如果没有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实施过程中又不能有效的控制课堂节奏的话,就会使学生偏离讨论主题,往往会浪费课堂时间资源,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可以在实施的过程中,将方法加以改进,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加上配套的解决方案。如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教师加以适当引导,设定具体明确的讨论主题,小组之间轮流的展示成果,教师不时的提问。

最后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加强与学生的联系,经常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中,寻求动态的解决方案,不可以逸待劳,墨守成规。

猜你喜欢
突破困境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