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探“串联式”语文教学

2015-05-30 14:48鲁智娟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5年3期
关键词:望湖串联式串联

鲁智娟

“串联”是物理电学方面的一个名词,是指一种连接电路元件的基本方式,将电路元件逐个顺次首尾相连接,组成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串联电路元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牵制、相互影响。苏教版语文教材,在编排方法上,每册教材的字、词、句、段、篇的编排都是循序渐进,内容上是息息相关的。而每册教材的每个单元也是各成一个主题,每个单元的每篇课文也互相关联,这就像顺次连接的串联电路一样,一个个电路元件逐个顺次相连接,语文知识的难度和深度螺旋上升,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册与册、单元与单元、课与课之间的联系,阅读和写作的联系,甚至课内、课外的联系,以求在教学中互相促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这就是“串联式”语文教学。

一、教材内容的串联

1.相近串联

“相近串联”是指找准教材内容的契合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对比,发现教材内容之间的共同点,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理解教材,从而事半功倍地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第十一册23课《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而这一单元的主题为“读书有方”,另外两篇课文是《古诗两首》和《大自然的文字》,还有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这几篇课文以及单元练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读书的方法,所以在学完23课以后,有必要把这单元的课文串联起来,进行梳理和总结。因此,学完《学与问》以后,我让学生联系这一单元的课文谈谈自己学习《学与问》的感受和收获:

生:《古诗两首》告诉我们读书要结合实践,陆游告诉我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生:朱熹的《观书有感》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告诉我们读书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使头脑开阔。

生:要经常到大自然中走走,学习课文中学不到的知识,这是学习《大自然的文字》的收获。

生:《养成读报的好习惯》告诉我们要勤读报,会读报,就会和大千世界息息相通,找到无穷的乐趣,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生:练习7的“语文与生活”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煮书”和“煮书”有什么好处。

生:练习7的《古今贤文》也告诉我们要勤学好问、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看来学生已经把一单元的知识都串联起来了,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形成了“读书有方”的系列知识。

2.对比串联

教材之间的串联不只是相近串联,有时候还可以进行对比串联。如第十册23课《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有很多共同点,都是写西湖景色的,那么两首古诗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动态的景物,黑云、白雨、卷地风来、水如天,景物变化非常快,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主要描写的是静态的景物。

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有很多种:云、雨、风、水、山、船、楼;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所描写的景物只有两种:西湖和荷花。

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苏轼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方法,如把“黑云”比作“翻墨”,把“白雨”比作“跳珠”,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作者杨万里采用直接白描的方法,方法不同,但是都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先议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景不与四时同”,然后写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从第一句就开始写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写作这首诗还有一个独特的背景,当时王安石和苏轼在政治上是敌人,王安石推行新政,苏轼认为王安石的新政不会成功,以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来讽刺王安石的改革就像这望湖楼的风雨一样来得快也去得快 。

通过对比串联,学生的学习不只停留在理解和背诵的浅层次上了,他们不仅知道古诗写了什么内容,还知道是怎么写的,以及为什么这么写。

二、阅读和写作的串联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阅读为写作服务的同时,写作也可以促进阅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阅读和写作有机“串联”起来。而串联的具体形式就是“练笔”,包括“课前练笔”“课堂练笔”和“课后练笔”等。

1.课前练笔

《番茄太阳》一文选取日常生活中的感人细节,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一个盲童明明感人的故事,整篇文章没有完整、清晰的故事情节,没有所谓重点段落。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捕捉到作者敏感丰富的心情变化,成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作为正常的儿童,是无法体验到一个盲童的困难的,为更好地把握人物的特点,在课前安排学生体验盲童做一件事,并写一篇日记,写下自己的感受。

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语言渲染和音乐衬托,使学生进入情境,在感动中再读明明的笑,感悟明明乐观、坚强的特点:

师:明明那天使般的笑脸,银铃样的笑声,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感觉,如果是你们发出这么动人的笑,一点也不奇怪,可是明明和我们一样吗?

生:不一样,她是盲童。

师:昨天,老师布置你们体验盲童做一件事,你们有什么感受?谁来说一说?

生:昨天妈妈带我上街,我学着盲人过马路,耳边听到汽车的声音,心里紧张死了,差一点被汽车撞到。我想明明的生活多么艰难啊!

生:昨天写作业时,我把眼睛蒙上,模仿盲人写字,写完一看,根本不像字,我感受到明明的难处,心里很难过。

生:我蒙上眼睛坐在椅子上,坚持了半小时,觉得周围黑漆漆的,心里非常恐惧。站起来想倒茶喝,又碰倒了椅子,作为盲人真不容易啊!

2.课堂练笔

《理想的风筝》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是根据著名作家苏叔阳的《我爱老师》改编的。课文以细腻的笔触叙述了腿有残疾的刘老师笑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几件事,表现了刘老师的乐观坚强、热爱生活、自信开朗,抒发了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这篇课文在写法上又有很多独特的写作方法,如开头的以景衬托,选取典型事例写人,夹叙夹议,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的写法,非常值得六年级孩子学习和借鉴。

师:这三件事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生:先写刘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后写同学们是怎么想的。

师:这种边叙事边议论的写法叫“夹叙夹议” (板书)。

师:六年来,也许他曾经弯下腰来,帮你系上鞋带,在你跌倒的时候,轻轻把你扶起,在你犯错误的时候,耐心教育你……请你拿起笔来,写一写这位老师。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只写一个片段。

这节课老师可以说是“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她在指导学生品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提炼出写作方法:一是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写人,一是夹叙夹议的写法,并运用这种写法进行写片段的迁移训练。

3.课后练笔

在学习第十册第七课《金蝉脱壳》时,我发现课文中描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很是奇特动人,其过程写得非常细致、生动。我设置了课后写话作业:学习 “金蝉脱壳” 的写法,请你认真观察一种小动物,抓住它的特点,把它写下来。通过学生的仿写学习,明白观察对写好一种动物的重要作用。

阅读和写作的串联应该顺其自然,写作方法的点拨和指导当然重要,但是一定不要急功近利,有时候不一定当堂就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也许学生会在不经意间就学会了运用,这时候,阅读和写作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和串联。

三、课内、课外的串联

语文教学还要具有大语文意识,注意课内与课外的串联,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

如第十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八一壮歌” ,有几篇课文都是关于长征的:《七律 长征》《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练习六的《四渡赤水出奇兵》《清平乐·六盘山》等,从不同角度歌颂了人民子弟兵的光辉形象。学生对于红军长征这段历史知之甚少,为了让学生学好这几篇课文,我让学生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首先让学生搜集长征的资料,比如长征的背景、路线、地图等,另外让学生搜集一些感人的长征故事,为学习课文做了充分准备。

再如,《七律长征》课文:“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话中“暖”和“寒”是理解的难点 。如果学生课前不了解《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故事的来龙去脉,那就肯定不能理解“暖”和“寒”的真正含义。

学完《七律长征》《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等课文以后,请学生课后观看电影《长征》、电视剧《长征》;继续搜集长征故事,在班里开一个长征故事会;办一份主题为“长征”的手抄报。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把课内课外“串联”起来的最常见的方式还有课外阅读,阅读与课文同类的文章,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整本书,而串联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教材直接推荐的,如五年级推荐阅读的《鲁滨逊漂流记》《伊索寓言》等;有教师关联推荐的,如学完《海伦·凯勒》,推荐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完《诺贝尔》,推荐学生阅读《诺贝尔传》等。

语文是有灵性的,语文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只有灵活地运用教材,串联教材,并从教材中拓展开去,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趣味,使语文教材发挥最大的功效,才会真正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才是“串联式”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望湖串联式串联
用提问来串联吧
用提问来串联吧
望湖楼下水如天
久别情
雷雨
微写作和阅读课堂有机契合的五种形式
小学数学“串联式”复习题组设计例谈
军用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技术特点分析
WP4混合动力国Ⅳ柴油机开发
审批由“串联”改“并联”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