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冰
在两年的节假日时间里,郑晶心用了完整的31天时间,带着儿子一步一步丈量了南京这个六朝古都,她用属于她的独特方式去认识这个世界。
在行走的过程中,儿子吴大奇问的问题千奇百怪,郑晶心有时只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回答,有时她会告诉儿子,什么也不要问,用心去听。郑晶心一直认为科学需要准确,而文学和行走需要想象和感受。在游玩朝天宫时,她告诉吴大奇,不要太多地了解它的历史,你听听,看看就好。宫内寂静清幽,历史沧桑,宫外喧嚷热闹,寻常百姓在这里安居乐业,休闲娱乐。有时候,单单体验一下这种对比,也会比枯读历史书受益更多。
在汤山颐尚泡温泉时,吴大奇告诉妈妈,要每15分钟换一个池子,不然对身体不好。郑晶心也不问他这个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只是一个池子一个池子泡下去。让郑晶心忍俊不禁的是,吴大奇除了闻一闻泉水气味,还要用嘴巴尝一尝温泉水的味道。吴大奇说,他在科学杂志上看到一个故事,说科学家就是通过品尝发现了糖,他就想通过品尝,看看可不可以从温泉中找到糖之类的物质。吴大奇最后总结说,温泉水有的比大蒜还难闻,有的比白开水还淡,有的很酸,有的很苦,总之,一句话,就是不好喝。
郑晶心没有劝阻儿子,更没有呵斥儿子。有些东西要让他自己去感知,哪怕是犯错。
有时候,犯错,可能就是一片土壤,里面就生存着一种新生事物。它会让一个人在犯错纠错中,不断地成长起来。
多次行走过的珍珠泉,并没有给郑晶心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这次,刚走到泉边,发现整个湖面热气腾腾。郑晶心还没有想这是什么,就听到吴大奇说:“烟波!”郑晶心突然一惊:“啊?这就是烟波?”人们常常用到“烟波浩渺”这个词,却很少有人认真地去想过“烟波”是什么样子。郑晶心正思考儿子的这个发现,就听见吴大奇喊:“老妈,快来捞珍珠。”郑晶心认真地看向水里,一串串白白的、浑圆的水珠咕噜咕噜地向上冒着,到湖面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但下面的又接着冒上来。原来这就是珍珠泉的珍珠,郑晶心以前来看时,一直把它们当作普通的水泡。
水可能从万千条路流到大海,关键在于,这滴水一开始就要被确认,自己要具备海的所有品质与属性。郑晶心很庆幸自己没有给儿子介绍这个泉的来历,现在事实证明,儿子的眼睛一点也不缺少对美的发现。
新金陵48景走完了,在行走过程中,郑晶心带着孩子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装置”,把故乡南京当作异乡去走、去看、去体会,在进或出之间,在拿起和放下之间,在喜欢和探奇之间,发现了不一样的南京,发现了不一样的自己。
儿子吴大奇也在两年的行走中,增强了体魄,养成了不怕困难、勤学好问、乐于助人等诸多优良的品质。记录行走的文字,非常生活化,没有这个年龄段孩子常见的作文味。特别是内向的性格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在迷路时能主动向别人求助,和人沟通,回到学校还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条理清晰地讲给同学们听。
2014年7月,记录母子俩行走点点滴滴的《慢慢慢慢慢慢走》一书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一时间,好评如潮,许多读者给郑晶心写来了感谢信,感谢她和儿子给读者呈现了这么多美好的感受。
一位读者说,看完这本书,她对如何教育孩子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她也希望以后能陪着孩子,用脚去丈量城市,用美滋养心灵。
另一位读者说,现在的孩子都在家长、老师的鞭策下成长,哪里能随意洒脱?哪里还有自己内在的那份自在和纯净?郑晶心无疑是给中国的亲子教育上了一堂生动的示范课,在这里,没有父母老师的催促,没有学习竞争的残酷,只有无比惬意、天真烂漫的童年世界。生命和自然自觉地融合了,孩子生命中内在的品质真正被激发被唤醒了。
面对众多好评,郑晶心说,做父母的,并不能许以孩子未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今天陪他读几本书,走几段路,看几处风景,带给他一种视野。未来,他的人生可能平凡,生活可能平淡,但能够拥有一种探索感知的视野,我觉得也很好了。
慢慢走,用自然的节奏去行走。郑晶心这个普通但又不寻常的母亲,希望每个孩子都可以先成为一个真实而丰富的家乡人,而后再成为一个遥远而辽阔的世界人。
花开有花开的速度,为速度疲于奔命,生命不可能有好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