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士课程“通信对抗与抗干扰”教学改革探索

2015-05-30 12:17高凯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教学改革创新

高凯

【摘要】介绍了通信对抗与抗干扰课程教学改革中进行的一些探索与实践,首先分析了现状,介绍了教学理念的更新,然后总结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最后针对教学团队建设进行了总结与探讨。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 教学改革 创新 通信对抗与抗干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216-02

一、引言

我校根据总部军队研究生教育“三个转变”的总体部署,大力开展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为部队在职干部提供了一条提高学历层次的渠道,有效缓解了部队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紧缺的形势,适应了军队对高层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升的现状[1-3]。在军队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加速发展的同时,课程教学环节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日益凸现出较多问题与矛盾[4]。

我校2000开始,面向“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研究生以及“军队指挥学”学科研究生开设通信对抗对抗干扰相关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涉及现代高技术环境下军事无线通信面临的侦察和干扰威胁、反侦察和抗干扰能力等。

通信对抗与抗干扰课程作为军队指挥学科中的学科前沿课程,使学员系统地掌握通信电子战及无线通信抗干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工程应用。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为部队培养高层次军事通信工程技术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军队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加速发展的同时,课程教学环节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存在一些问题,造成工程硕士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理解与掌握不够、实践运用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够等。本文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介绍我们在通信对抗与抗干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些探索和实践。最后,就新形势下教学团队如何在通信对抗与抗干扰课程教学改革中更好地履行使命进行了探讨。

二、课程教学现状与教学理念的更新

(一)课程教学现状

通过通信对抗与抗干扰课程教学的教育实践活动,发现军队的工程硕士研究生自身具有鲜明的特点,且早期的课程教育环节存在一些问题。

1.學员来源广泛,知识储备相对薄弱

军队工程硕士研究生来自于全军各大单位,分布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只有部分人员具有军事通信相关的教育经历。以近两年的来自武警的工程硕士为例,有通信、电子相关基础的只占到30-40%。其知识构成与工作背景具有多样性,同时由于工作时间较长,其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大部分已生疏或遗忘,专业基础总体欠佳,知识储备相对薄弱。给课程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也给教学效果带来一定的影响[3]。

2.学员工作经验丰富,参与意识强,思维活跃

来学校读研之前,学员一般已经工作几年,同时很大一部分学员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其工作经验很丰富,视野也比较开阔,对部队装备的现状的认识深刻,求知欲强烈。对授课效果有较高的期望,希望能够在课程学习中具有收获,在课堂中能积极的参与讨论,并结合单位的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

3.课程大纲设置不够科学,课程内容未能结合学员自身的特点

早期课程结构受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影响较大,课程教学偏基础、偏理论,与军队所面临的重大难点热点问题结合不够。早期教学中甚至采用与学术型研究生相同的课程大纲合班授课,课程教学中没有考虑到工程硕士学员的知识储备薄弱的特点,使课程教学内容过于深奥复杂,超出学员的能力。

(二)更新教学理念,突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要解决通信对抗与抗干扰课程存在的问题,必须更新观念,改变以往的基于传统的“凯洛夫”式教育理念开展的学术型教学。以往的通信对抗教学活动主要针对学术型的研究生,目的是使学生利用最少的时间掌握通信对抗的理论知识,以传授知识为主,忽略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且与部队的实践结合不紧密。随着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这种教学理念难以适应一流课程建设和军队高素质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通信对抗与抗干扰的教学改革完成了从传统教学到研究型教学的转型,体现出以军事通信对抗知识的传授为基础,面向通信对抗科学发展前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建设思想。将教学理念更新放在首要位置,在近两年的课程教学中,从传统的“教书人”转变“引导者”、“服务者”,引导并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兴趣,同时为学生探寻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提供答疑解惑的服务。改变以往教学中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理念,使教师不再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课程中教师将通信对抗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际的应用相结合,了解部队实际面临的问题,并结合科研的研究动态与学科的发展,引导工程硕士学员进行探索,让他们利用基本的对抗知识去发现并解决实际中问题,提高其创新能力。从而使学员从被动的接收知识变成主动的思考并探寻知识。在课堂中教师由高高在上的老师变为学生平等、值得信赖的朋友,以了解不同层次的学员对知识的真实的掌握情况。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

通过“十二五”一流研究生课程建设,我们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科学的分析通信对抗与抗干扰课程教学的现状,并结合科研实践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内容的学术水平,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以进一步提升学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高技术战争对学员通信对抗和抗干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

(一)优化教学大纲、改革教学内容

依据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实践中开展以“通信对抗应用为根本,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结合军事通信实际,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原则的教学内容改革。对通信对抗与抗干扰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压缩与凝练,拓展典型军事通信系统对抗的相关内容。结合军事人才培养目标和学员未来任职需要选定教学内容,课程教学紧紧围绕国防与军队建设的主题,将科研项目的最新进展、部队实际存在的问题与课程知识点的介绍相结合。

同时教学中进一步加强专题式教学,将整个课程教学分为:通信对抗与抗干扰基础理论、典型通信对抗系统,以及通信对抗作战运用三个专题。通过将我军与外军的典型通信对抗装备做专题介绍,并引导学生做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不断提高课程专业水平。同时通过案例式教学,加强通信对抗作战应用研究,不断提高对工程硕士学员的理论指导和作战应用指导;在深入研究国内外通信对抗装备的作战应用情况的前提下,持续完善、更新案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将军事通信对抗领域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改革,适当结合典型通信系统的案例,进行研讨型教学。

此外,在“十二五”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建设的支持下,正在编著出版具有专业特色的优势教材以填补国内此项空白。除了目前的教材和课件外,课程还引进了多种介绍我军、外军通信对抗实践的最新专著,作为辅助教材与现有教材并行使用,根据不同学生所选择的研讨内容推荐阅读,在此基础上构造通信对抗基础理论与发展前沿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并形成全新的教案、教学素材库,以及全新的教学大纲,体现结合我军实际的先进的教学理念。

(二)运用实践性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式与手段

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课程教学由传统的“注入式”、“连续式”被动教学方式,转变为“专题+讨论+启发+研究”式的主动教学方式,重点瞄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课程教学重视通过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以丰富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创新性思维,不断提高课程的创新能力。同时配合新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1)发挥信息化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课件中插入大量的动画,将复杂深奥的理论通过动画以生动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员易于理解。譬如课程中讲授自适应天线的原理的时候,我们采用动画描述天线方向图的变化,演示天线的零点是如何对准干扰方向实现干扰的抑制;介绍跳频通信抗跟踪干扰能力时,理论分析晦涩、难懂,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动画直观的描述了通信信号、干扰信号、侦察信号之间的时间关系,使学生对跳频通信抗跟踪干扰的基本原理一目了然。通过这些手段加强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同时课堂上也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思考,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学中还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促进教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员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员开展课程相关内容的讨论,以及下载电子课件、教辅资料等,教员也可在课外及时的了解学员对课程相关的思考。

(2)广泛采用具有通信工程特色的案例教学模式。教学中将通信对抗知识点的讲授与典型案例中的问题有机结合,使学生能直观的理解课程内容。譬如课程中我们在介绍通信对抗主要内容时,分析本世纪的几场现代化战争中通信电子战涉及的几个主要方面;在讨论跳频通信抗干扰能力时,我们会介绍我军演习中跳频装备的使用情况。教学中采用典型的通信對抗系统与典型的应用作为案例,同时辅助Matlab的仿真验证,引导学生深入的讨论相应的问题。譬如自适应天线抗干扰原理与能力的讲授时,我们除了介绍国内外的典型装备,还通过Matlab仿真了不同干扰个数、干扰强度、干扰方向时,是否采用抗干扰机制时,通信设备的性能,并将这些特性通过语音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直观、深刻的理解相关的知识点,引起学生的强烈的共鸣。

(3)课程教学中加强研讨型教学。课程教学中结合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分析主要国家的通信对抗能力,引导学员就实际的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利用授课教员丰富的实践知识,结合课程教学的知识点解答学员提出的与实际相关的问题,进行研讨式教学。譬如结合东海的形势,研讨主要敌对势力的通信对抗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汇报,并与教员以及其他同学一起分析可采用的通信对抗技术与战术手段。

(三)以提升学员能力为目的,丰富考核方式

受学术型研究生考核的影响,以往通信对抗与抗干扰工程硕士课程我们采用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使学员形成了应试的心理,学员往往采用考前报佛、死记硬背知识点的方法,使得课程教学达不到实际的应用效果,实践中不能达到提高工程硕士学员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并且这种考核方式缺乏对学员运用课程知识解决通信对抗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我们完善了笔试+研讨+论文+课堂的多环节考核方式。将团队式的工程案例研讨引入了考核环节,并将这部分的成绩的比重提高到45%。课程研讨安排学员组成若干个小组,结合课程教学的内容分别对通信干扰、抗干扰、通信侦察、典型军兵种的通信对抗应用等专题展开研讨,重点检查学员对通信对抗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情况、解决部队实际面临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表明,采用这种考核方式极大的促进了学员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吸收与接纳水平,提高了其通信对抗的实践能力。

此外,正确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极其重要。随着研讨比重的加大,学员对课程相关知识点教学的关注度显著提高,同时学员根据自己的思考课堂上还会提出许多实践中遇到的通信对抗问题,极大了促进了课程教学的活跃度,促进了对具体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增强了教员对学员实际能力的掌握,进一步促进了通信对抗与抗干扰课程教学质量的改革。

四、教学团队建设与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学改革的设计与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员队伍,教学团队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改革的成效。我们针对通信对抗和抗干扰通信领域中的研究现状,积极介绍和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和名师做客座讲学和专题讲座,积极培养课程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通过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并结合通信对抗与抗干扰课程的教学实践,形成具有军队工程硕士教学特色的教学方案,不断提高课程教学的深度与水平。

同时,通信对抗与抗干扰课程既要与部队的实际相结合,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与前沿性。我们以现有讲义为基础,总结近几年国内外在通信对抗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本教研室在通信抗干扰、通信侦察方面的最新的科研成果,编写以及正在编写《军事通信对抗与抗干扰技术》、《军事通信》与《无线通信基础》几部教材,不断的将教员丰富的科研实践转化为教学资源。促使教学团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将教师自身在前沿攻关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训练学院的创新思维中发挥重要的榜样与引导作用。

结束语

通信对抗与抗干扰作为我校工程硕士研究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鲜明的特点,本文总结了教学团队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思考与实践,分析了课程教学的现状,阐述了教学理念的更新,总结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并列出了教学团队建设与教师素质提高方面的相关措施。

虽然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有效的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离军队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尚有一段距离。我们将不断的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为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军队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问题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37(2).

[2]黄敏超.军队工程硕士培养浅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1).

[3]李彦鹏.军队院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及其培养措施浅谈[J],科教文汇,2008(2).

[4]姚丹霖,黄楠,赵文涛.面向军事需求的工程硕士培养体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1).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学教学改革创新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关于研究生教学的思考
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直觉模糊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