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强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如何做到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初中生的生物成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摆在每一位初中生物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结合日常的教学实际,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为突破口,以问题引领,总结出了“问题—探究”式生物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问题 探究 教学模式 合作 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80108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为突破口,追求生物学能力培养与人文教育的协同互补。基于此,根据生物学科是一门探索性实验科学的特点,笔者展开了对“问题—探究”式生物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问题—探究”式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程序
“问题—探究”式生物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学习,在活动中获取知识,认同科学的探究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模式。实施“问题—探究”式生物课堂教学模式
的具体程序为:创设问题情境、激趣导入——自主学习、发现问题——问题引导、合作探究——引导交流、自主构建——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二、“问题—探究”式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趣导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至关重要。创设问题情境,激趣导入,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使学生学完新课后,能自然而然地回顾这个问题,使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例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视频展示生活小故事:小女儿在细嚼慢咽地吃馒头,突然问:“妈妈,馒头为什么嚼一嚼会有甜味呢?”教师这样激趣导入后,可提出相应的问题: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人会感觉到甜味?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富有情景性、生活性和探索性,会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学习。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学生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2.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应根据教师展现的学习任务自主学习教材,或开展自主探究活动。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发现已会的问题和不会的问题,并思考如何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人的生殖”时,教师用视频展示“新生命的诞生过程”,学生看后,思维非常活跃,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是在哪里进行的?新生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胎儿呼吸吗?教师可以再追问一些启发性问题:胚胎发育一直在子宫里进行吗?你对怀孕母亲的辛苦有何感想?你如何看待新生命的可贵?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鼓励学生分析讨论,寻求正解的问题答案,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3.问题引导,合作探究
经验告诉我们,“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不是“教”而是“做”。生物教学是以问题活动为载体的活动,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问题—探究”式生物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用问题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体验中快乐学习。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观察、猜测、讨论、实验、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尝试成功或失败中获取新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如在“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分组设计探究方案,教师巡视并适时启发: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吗?如何设计对照实验?有几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什么?怎样保证变量唯一?学生互相探讨、交流,认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展示和表达。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案,教师给予点评、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做到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实践能力提高的有机统一。
4.引导交流,自主构建
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让学生以小组内的交流为主,小组间或师生间的交流为辅,这样既促进学生之间相互矫正,又能达成共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交流研究方法,回顾学习历程;交流知识结论,全面表述研究结果;交流研究中的困惑,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引发反思,拓展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的能力。
5.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经过学生交流互动、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后,学生已获得了比较系统的知识,但尚未形成技能。此时,教师可运用设计好的练习题,从知识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进行练习,同时针对检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采取补救措施,以求全面达标。设计练习题要做到题型灵活多样,要具有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对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突破难点,加深理解。教师在进行练习设计时既要依纲扣本,对知识点进行全面检查,又要注重知识点的迁移运用,让学生通过练习真正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6.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后,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对整个学习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总结自我的表现,归纳整理思绪,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促进科学实验技能的提高。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对探究活动的完善,大胆创新,继续开展一些值得学生探究、适于学生探究的后续活动,实现探究的不断延伸,充分体现学生获取知识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活动中,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结论:酸雨危害植物,可以使幼苗死亡。这时笔者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生物圈还有哪些影响呢?学生可以回家与家长一起探讨,如“家乡小河为什么没有鱼了”“蓝天去哪儿了”等,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继续一探究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快乐,掌握科学的方法。
总之,“问题—探究”式生物教学模式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自觉主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开展“问题—探究”式生物教学,顺应了新课改的发展潮流,促进了学习方式多样化和教学模式规范化的发展。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