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大云
[摘要]读了钱穆的《中国史学名著》后,深深体会他的治学思想。这些治学思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尚古斥洋的治史思想;具有辩证思想的治史方法;以人为中心的治史思想。
[关键词]钱穆治学方法治史精神
[中图分类号]I21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90089
《中国史学名著》实为钱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讲堂实录。因为是讲堂实录,因而文章中所讲的前后有重复,“并有一意反复申明,词繁不杀”的原样。然而由于此讲稿是给博士班学生开设的,钱穆大都从大处讲,而且跨度大,所涉及知识面广,因而读起来并非易事,还得慢慢去体会。如果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必定能从中受益。从整体上来看,钱穆的治学方法贯穿整本书,与其说他在《中国史学名著》中讲古人的治史方法,还不如说是他治中国史学名著的方法。下面就谈谈钱穆的治学方法。
一、尚古斥洋的治史精神
在《中国史学名著》中,钱穆是一位非常崇尚古人的学者,特别是古人的思想。他认为古人的思想经历的时间长,而且后人又不断去更新它,因此中国古人的观念是很伟大的。在讲到中国古人思想的源头时,他不主张只从老子、孔子讲起,他认为至少要追溯到西周,从周公、召公讲起,其实也就是把中国古人思想的源头又追溯到了更古的时候,大概要早几百年,这样中国古人思想的历史就更源远流长了,我们后人更有必要去向古人学习。所以在看待古人方面,钱穆认为后一代的年轻人要懂得向前人学习,不要以为自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就可以把自己看得比前人要高,看得比前人重要。为此,钱穆提出“前人所创造的,后人应奉为常识”。此外,他还要求后人不要随便去批评古人。
钱穆在崇尚古人的同时,也在排斥西洋的史学。在中国史学与西洋史学之间,钱穆认为中国的学问有中国的一套,西洋也有西洋的来历,而且中国的要比西洋的先进,所以他以为在治史时不能只想一意地去学西洋,假如“都尽想望西洋的新史学,而忽视了中国的旧历史,那么中国的历史亡了,中国的史学又在何处栽根!”从这里看出钱穆是站在中国历史长远发展的高度,担忧中国史学的根基和发展。他痛心的是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丢掉自己的历史根基。为此他提出:“我们将来所需要的新史学,应该在这些地方,对国家,对民族,对整个文化传统,要有一个宽大的胸襟,要有一番恳挚的感情。”钱穆崇尚古人不单单是中国古人思想之伟大在深深影响着他,更为甚是他对古人传统思想传承的担忧和那一份责任;他排斥西洋史学也不是盲目的,而是要扭转年青一代对中国古人传统思想的看法,重新确立中国历史原有的地位。这些无不体现了钱穆的良苦用心,也表现出他尚古斥洋治史精神的思想。
二、体现辩证思想的治史精神
在钱穆的治史方法中,不少都体现了辩证思想。在辨析史料时,他认为史料中有许多真伪是要辨的,但辨伪不能过分。因为辨伪工夫中寓有甚深义理,不能轻易妄肆疑辨。其实也就是要在治史辨伪时把握一个“度”,如果“度”不注意,就会从一个死角走到另外一个死角,许多原本说不通的就更加说不通了。把握住“度”这一点,钱穆在谈到论史的时候,也提出了应需要注意的地方。他说在批评古人的时候,要有新的意见,但不能一味抹杀古人的历史,比如五四运动以来的信口批评,“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等,就是一棒子打死人或是一味的崇尚西方国家。此外,钱穆还提出做学问要上升到整个的大的文化传统和国家社会,不能太单调,把自己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和领域。这从中体现了钱穆是从一个大整体和大范围的角度来看待学问的,也体现了他治学的严谨和科学的态度,充分说明了他那体现辩证思维的治学思想。
三、以“人”为中心的治史精神
钱穆在文中所惯用的治史方法中,不少地方都提到了要注重强调“人”。“人”一指的是书中的人,也就是史书中之人;二指的是书后的人,也就是书的作者。在谈到史书的体裁时,钱老说,中国历史有三种体裁,一是记事的,二是记年代的,三是记人的,而历史应该以人物为中心,他认为历史上一切动力发生在人,人是历史的中心、历史的主流,没有人怎么会有历史?历史记载的是人事,人的事应以人为主,事为副,事情只是由人所表演出来的。而且他认为以人为中心是东西方学术上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为什么钱老如此注重人物,特别是注重书背后的人?在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的序中有这么一句话:文,典籍也;献,贤者也。钱老认为“文”,指的是书本,“献”指的是人物,也就是识大者的贤人。对于书本和贤人,钱老认为如果只看重书本,不能看重贤人,那就是读死书,死读书,但如果你得到贤人的指点,就会明白这书本中精深的含义。所以钱老得出:做学问,书本固然重要,人物也不例外,而且人物或许比书本更重要的治学方法。
钱穆的治史思想虽然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形成的,但从今天看来,还是有值得学习的一面。现今我们要发扬自己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还需不断向古人学习,前人有许多优秀的方法还须我们进一步学习继承。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