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晓奇 高梁
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科技园的发展经验梳理,并结合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求,提出了新型科技园的创新发展模式。首先通过对当前科技园的情况、问题描述来提出科技园发展模式升级的需求。之后以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为导向对新型科技园的定义、内涵、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最后根据新型科技园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新型科技园;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平台
一、 引言
2012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我国正式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2013年9月30日中央政治局以创新发展战略为题的第九次集体学习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举行。我国的创新发展战略从宏观理念上成为了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期间的重要指导方针之一。政府、学术、企业等社会各界开始形成了全面、系统、深入地创新发展实践。而作为培养科技创新的沃土,我国的科技园建设也展开了创新发展的新实践。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科技园也面临转型、创新与发展的迫切需求,因此在新的形势下需要对科技园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对科技园的创新与升级进行研究和探索。
二、 我国科技园的发展特点
1. 我国科技园当前的总体发展情况。我国的科技园也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截至2014年8月,国家级高新区总数为114家。2013年的营业总收入达20.3万亿。聚集了全国50%以上的高新企业,单位GDP能耗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发明专利107件,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上交税额1.1万亿,实现增加值5.8万亿,占全国GDP的10%。
目前在全国形成了以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西安高新区、武汉东湖、深圳高新区为代表的区域科技创新辐射集群,全面带动上百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创新发展,进而驱动各省、市高新区的转型升级。其中北京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收入超过排名第2至第5位的高新区总合,技术输出成交额占全国18%,人均税收为全国高新区的1.2倍,万元增加值能耗仅为0.08,成为引领京津冀、辐射全国的创新局面。在产业发展方面,我国的科技园主要聚焦在电子信息(包括移动及下一代互联网、卫星应用等)、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包括高端装备、通用航空等)、新能源与节能、环境保护、文化创意这七大领域。其中环境保护、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的利润率最高,分别为12.2%、11.3%和9.4%。全国各地的科技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创新模式和机制日趋成熟,对所处的区域形成巨大的科技、经济驱动发展效应。各园区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发展、人才、资本、项目跨区域流动,已经初步形成了全国科技园一盘棋的整体良好态势。
2. 我国科技园发展的主要问题。我国科技园从整体上看全国各地的科技园大都起步较晚,到现在刚刚开始步入正轨。有着许多的经验和教训,从整体上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定位偏离、战略意义不突出。科技园的定位是发展、培育具有高附加值和重大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型产业。通过设立开发区,使得科技人才、资本、项目等要素聚集,形成区域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的“创新极”。因此科技园不同于普通的经济开发区,它更多的是承担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战略产业发展等使命,是创新型人才和高新技术的策源地。我国的许多科技园由于各方面因素,实际上都只实现了经济职能,而忽略了其技术创新职能、人才培养职能和培育战略产业职能。最终这些科技园的发展只是新一轮的“跑马圈地”而没能实现创新驱动型的科技新区。
(2)人力资源优势难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是科技创新活动中最为关键的要素。所有的科学技术都是以人为载体进行传播和转移的。技术本身并不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而是依托人实现继承和发展。在科技产业化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进行生产,包括技术员、企业家、工人等等。人力资源的水平直接影响技术转移和高新产品商业化的效果。目前我国许多科技园区面临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在技术转移领域缺乏领军人才、在市场开拓方面缺乏资源整合型人才。因此我国人力资源的潜力还未能充分发挥,形成对科技创新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
(3)市场开拓难度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才能形成产业竞争力和持续的增长动力。市场开拓的方向性选择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主要是内需市场和外需市场。目前我国科技产品的市场开拓方式还较为传统,许多都是依靠个人关系进行拓展,地方政府也会出面组织,对产品进行推广。综合型的市场开拓机制还有待完善,高新技术产品的特点就是小规模、前沿、知名度低,面对大市场难以打开局面。同时由于技术含量高,前期投入大,开发产品的风险非常大,成本控制难度高,往往缺乏后继的影响力。
(4)科技金融发展落后。科技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科技园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推动资本和技术的对接。科技金融近年来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形成了快速发展的趋势,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创业投资额度规模有限、科技担保融资缺乏、传统银行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支持较小、科技信贷的总体创新能力不足。科技金融的发展目的是打通资本和科技型企业对接的通道。目前主要的融资方式还是传统银行的贷款,对于风险较高、规模小的科技型企业,金融资源投放的瞄准度极为有限。许多中小型创新企业的实际融资渠道只能依靠“3F”(Family、Friend、Foolish man)即家人、朋友和“愚蠢的人”。因此科技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全面、科学、精确的科技金融平台及融资创新机制。
(5)科技政策适用性不强。科技园作为特区经济的一种,很大部分要依靠政策来发展。传统的政策主要体现在政府采用减税、补贴等手段进行扶持。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土地资源较为宽松,政府以廉价的土地来招商引资,争取项目落地,这是最为基础的扶持政策,依然是基于土地财政模式下的科技政策。这种方式在科技园初创阶段是必要的,但是随着科技园的不断成熟,这种政策的效益开始下降,反映出难以持续的特点。这种压力下科技政策涌现出多个方面的创新,如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激励机制、子女教育保障、税收返还、构建优质的科技服务聚集区等等。然而这些政策在具体执行的时候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出现政策“不接地气”的现象。
三、 新型科技园的内涵及创新发展方向
1. 新型科技园的定义和内涵。新型科技园是相对于传统的科技园而言的,是建立在我国科技园实践基础之上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它是对科技园成功的经验进行梳理,不适用的地方进行修正,并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而形成的科技创新战略功能区。
新型科技园的本质是以科技人才为核心、以激发创新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配合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落脚点,统筹人才、资本、技术、信息、文化等创新要素,形成有特色、有竞争力、有持续性、有广泛带动效应的创新驱动型经济引擎。
传统的科技园主要实现的是经济发展职能,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前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阶段,需要有新的科技园模式来进行配套支撑。因此新型科技园的首要任务则是增加国家创新能力、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即释放创新活力,并营造能孕育创新的综合环境。主要职能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输送全国、发展高端产业带动区域、构建创新文化环境推动社会进步,而非简单的创造GDP。
2. 新型科技园发展的创新发展方向。新型科技园的定位及发展方向需要符合经济转型升级时期的战略规划。通过对传统科技园的特点进行梳理,并广泛借鉴国内外科技园的发展经验,可以总结提炼出我国新型科技园创新发展的五个方向性思路。
(1)以新型城镇化战略为引导。我国的科技园建设和国外是不同的,国外的科技园是在成熟的城市化基础上进行的建设,而我国是科技园和城镇化并进。因此我国的新型科技园是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到两者的相互影响。一是要以新型城镇化来引导科技园建设。科技园不仅仅是要建社中国的硅谷,更是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职能。二是要以新型科技园优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科技园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要充分发挥科技园在产业优化升级、人才聚集、资本聚集、带动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优化传统发展模式,形成新型城镇化与新型科技园的协同发展。
(2)搭建跨区域的科技人才特区。科技人才是新兴科技园发展的核心,人才聚集是实现创新要素聚合的前提。我国目前许多科技园都形成了自己的人才特区模式,如中关村科技园、南京高新区、深圳高新区、滨海新区、东湖高新区等等。但是跨区域的科技人才挖掘和流动机制依然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一是要搭建省际、市际之间的科技人才交流平台。打破传统户籍政策对科技人才的限制,实现人力资源的均衡配置。二是要发挥地方特色和优势,以多种形式引进、聚集人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如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引进企业所需人才,并形成校地人才共享机制,破除科研机构的体制机制束缚,实现科技人才的"旋转门"机制,可以在企业、高校间自由流动。三是要创新对科技人才的评价机制。建立更完善综合的人才评价标准,实现学校、企业、社会的职称评价一体化模式,例如科技园的社会化职称评审机制。
(3)构建国内各园区的资源交流平台。目前国内的科技园互动模式日趋成熟,但是尚未形成制度性的园区资源交流机制。目前只有几个大的科技园在这方面有一定探索,如中关村科技园在贵州、河北、山东、内蒙等地开设了分园,全国资源配置一体化格局有待完善。一是要进一步发挥国家级科技园的带动效应,以中关村、张江、东湖、滨海、深圳、西安等高新区为主力形成“科技园中国”的一体化版图。二是要探索区域间科技成果分享机制,合理分配利益,充分将技术、项目外溢效应转化为区域间互利的规模效应。三是要实现资源平台的信息化建设,将各地的需求和资源信息共享。
(4)科技园建设及管理模式创新。目前我国科技园建设大都采用管委会模式,主要分为“自下而上”模式和“自上而下”模式两种。对于经济发达,高校院所众多的地区,科技园的建立往往有着自发性动力。对于科教资源有限的地区,只能是政府直接推动形成高新区,往往和工业开发区混为一谈。在未来我国的科技园建设中,需要在大方向上进行模式和标准的统一。一是要清晰科技园的战略使命,以创新驱动为导向进行园区建设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二是要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实现“一区多园”模式,如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充分激发“自下而上”的科技创新活力。三是要弱化行政干预,管委会从日常性管理逐渐脱离,转而成为大后勤服务者、战略规划者和交流平台搭建者。例如美国硅谷基本是靠自发的力量形成的,政府并不进行干预。英国剑桥科技园是由基金公司负责运转,以市场需求为动力。
(5)科技融资服务创新。破解“融资难”问题是我国科技园的重要课题。我国科技园的发展,必须在科技金融领域下功夫。科技金融的发展需要多方的配合和支持,要根据不同规模、特点的企业形成差异化的服务模式,使资本和技术可以高效对接。一是要发展针对于科技企业的场外交易市场,激发金融市场活力。二是要搭建中小微企业融资平台,发挥社会资本的力量来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三是要探索知识产权抵押、融资模式,实现科技资产的流通。四是要发现科技融资的信用保险业务,减少融资的风险成本。
四、 新型科技园创新发展的建议
根据我国科技园近年来发展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需要,新型科技园的创新发展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释放科技红利。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长期受体制机制束缚,需要进行科技创新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一是破除科技体制机制束缚,打通人才、技术、资本的流动通道。探索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有关政策在更多地区试点,以政策创新调整科技要素配置模式,如高校科研成果的收益权和处置权改革、股权激励政策、科研经费管理试点政策等等。二是建立统分结合的科技园管理模式,将小型科技园的具体运转下放到当地政府、专业公司来负责。同时也要有统筹的机制,建立大管委会来实现各分园的统筹协调,建立对应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科技园协调小组,形成社会多方共建的现代化科技园治理模式。三是建立区域间的科技资源池。在各省市、地方建立统一标准的科技园,作为承接先进科技园的技术成果的组织载体,分享科技成果收益。从而减少重复建设和探索的成本、降低区域间项目转移的交易成本。四是探索建立国家科技园委员会,统筹全国科技园建设和发展。搭建全国科技园的正式交流平台和机制,在产业规划、区域协调、信息共享、政策创新等方面进行全局性指导。
2. 创新科技人才的引进和使用方式。科技人才能否引进来,留得住是科技园发展要面临的问题。传统的解决户口、子女上学福利等方式可以发挥基础性作用,但对更高段的人才而言还远远不够。需要创新科技人才的引进和使用方式来释放人力资源红利。一是建立更加综合、全面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持续、动态的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二是拓展对引进的高端人才使用方式,让优秀人才广泛参与到政府决策中。例如在政协、人大委员和政府顾问的名额中,拿出一定比重让引进人才参与进来,充分发挥起建言献策的作用。同时建立海外人才挂职机制,以便其更精确的了解地方需求。三是在省级人才管理部门建立正式、系统的科技园引进人才管理机制,特别是领军型人才,实现省管科技人才的机制,从而加强对引进人才的保障。四是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优势,形成科技人才和高效的互动机制。高端人才可以挂靠在科研院校,促进当地科教资源的发展,同时作为校地合作的桥梁。建立一体化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使科技人才可以自由的在企业、高校间流动。
3. 探索新型城镇化与科技园的协同发展机制。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科技园的发展与建设也处于这个背景下,因此探索新型城镇化和科技园的协同发展机制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是要在地方政府建立统筹城镇化和科技园建设的协调机制。以新型城镇化的需求和目标引导科技园建设,同时以科技园的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带动就业、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实现城镇化的生升级。二是要以科技园的发展为手段,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人才需求。因此要充分发挥其聚集人才、培育人才、输送人才作用,满足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需求。三是以文化为纽带,形成有特色、有竞争力的科技园和新型城镇。紧密围绕当地的文化特色,带动文化创意园的发展,发展“人文城镇”。四是在产业规划、土地开发等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与新型科技园的协同机制机制,集约利用资源,科学规划,持续发展。
4. 以信息化带动科技金融发展。科技金融对科技园的作用毋庸置疑,新型科技园需要以信息化为载体带动科技金融发展。这即是新型工业规划道路的发展要求,也是科技园自身建设的需要。一是要系统地推动信息化建设,为科技金融发展提供信息基础设施,为金融机构向基层延伸提供硬件基础;二是完善金融信用评价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及监管机制,作为信用评级、奖惩的基础;三是搭建公共融资服务平台,创新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如众筹基金、互联网金融等。四是培育优质的科技金融领域咨询公司,以提供科技信息服务、战略咨询为基础,逐渐形成具有区域、国际影响力的战略咨询公司,提升在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从而统筹、助力新型科技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2013中国火炬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 高国力.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战略性重大问题研究.中国物价,2014,(7):22-27.
3. 仇保兴.如何转型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时代建筑,2013,(6):10-17.
4. 牛冲槐,江海洋.硅谷与中关村人才聚集效应及环境比较研究.管理学报,2008,(5):396-400.
5. 张新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要素分析及上海张江高新区实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号:13BJY060)。
作者简介:高梁(1948-),男,汉族,山东省滨州市人,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战略产业、科技创新、国企改革;黎晓奇(1986-),男,汉族,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新型城镇化。
收稿日期:201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