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顺
数学证明中常常采用直接证法,由已知到结论,顺理成章。然而对于间接证法的反证法,大多数同学不能深刻理解,难以走出直接证法的局限。其实,反证法可以解决直接证法难以解决的问题。正面强攻不成,迂回包抄获胜。
反证法的基本思想是:对于相互矛盾的两个判断,如果其中一个错了,那么另一个一定是对的,这是逻辑学上的排中律,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据此,要证明一个数学命题的成立,只要证明其反面是错误的即可。
在教学中,为方便学生理解反证法,我用几何命题的形式改编了几则故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激发兴趣。
故事一:道旁苦李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满了熟透的李子,枝条都快被压断了。那些小朋友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故事到这,我用几何命题的形式改编如下:已知:路边李子树上结满了熟透的李子。求证:李子一定是苦的。
此时,悬念产生,让学生讨论,找出原因。
答案揭晓:证明:假设李子是甜的。那么这树长在大路边上,熟透的李子早被路人摘光了。可是“结满了熟透的李子,枝条都快被压断了。”二者相矛盾。
所以,李子是苦的。
這个故事写王戎小时候,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反正的推理判断。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故事二:我“活”了
古代有一贤臣被奸臣坑害,判了死罪,皇上念他过去有功,用抽纸片的形式决定他的命运,用两张纸片,一张写“活”字,一张写“死”字,抽到“活”字可赦免,而奸臣歹毒,命人在两张纸片上都写上“死”字。诡计被贤臣的朋友知道,告诉了贤臣。贤臣想了想,高兴地说:“我活了!”
贤臣据此做了一道几何题:已知:两张写有“死”字的纸片,我抽取一张。求证:我“活”了。至此,疑团顿生,让学生开动脑筋,自主解决或讨论解决。
答案揭晓:证明:假设我“死”了。那么没有抽到的纸片一定写“活”字。可是因为两张都是“死”字,所以没有抽到的纸片一定是“死”字。此二者矛盾。所以我“活”了。
处决前抽纸片开始了,只见他抽出一张纸片谁也不让看就吞下了肚,监斩官只好看剩下的纸片,剩下的字无疑是个“死”字,于是贤臣被赦免了。
贤臣为什么能死里逃生?贤臣巧妙运用了反证法。“死”字的反面是“活”字。反正法也是一种逆向思维,习惯上是要看抽到的纸片,但是我偏要让你看没有抽到的纸片。
故事三:聪明的女儿
3岁的女儿不听话,妈妈说:“再不听话把你扔出去,再捡一个回来。”
小女孩调皮地说:“你肯定不能把我扔出去。”接着又说了一句话,母亲哑口无言。
故事用几何命题的形式改编如下:
已知:把不听话的孩子扔出去,再捡一个孩子回来。
求证:不听话也不能扔出去。
为什么?小女孩接下来说的话是什么?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说一说。
答案揭晓:证明:假设不听话的孩子就扔出去。那么扔出去的孩子都是不听话的。所以捡回来的孩子也是不听话的。“扔出去不听话的”“捡回来不听话的”二者矛盾。所以不听话也不能扔出去。小女孩接下来说的话应该是:“你捡回来的孩子也一定是不听话的。”三岁小孩就如此聪明,会用反正的思想驳倒母亲。我们要努力学习了。
把几则故事改变成几何命题形式并给予反正法的证明,使学生通过事实形象地理解了反证法的思想。再结合例题归纳出反证法的基本步骤:(1)反设——假设原命题的反面成立。(2)归谬——从反设开始推理,得出矛盾结果。可以与已知或事实或定理矛盾。(3)存真——由矛盾结果,断定反设不真,从而肯定原结论成立。
反证法能提高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丰富学生的解题思路,尤其在后续的学习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在初中教材中所占篇幅很少,但还是要学,不应轻视。数学的教学不要只顾眼前的“考点”,而要打造出有后进的学生。数学强,学生强,求学的路就长。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