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刊
【摘要】教学是一种交流性的活动,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英语教学更是如此。英语课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应以顺畅的师生交流为基础。因为老师既要传授语言文化知识,又要设法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这都需要通过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来实现。老师除了把注意力集中在教材编写、教学法探讨、个体差异的研究等方面,还应重视分析课堂交流过程,把握全貌,认识交流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做到防患于未然,使师生交流达到最佳水平,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师生交流 双语授课 跨文化 障碍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090-01
一、英语课堂中师生交流的特点
1.交流种类、方式、媒介、语言形式呈现出交互性
在英语课堂中,师生的语言交流大致分为两种:对话和演说。对话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双向性的交谈,老师与学生一对一地讨论问题就属于对话交流;演说是老师面对学生以独白形式传递信息,具有单向性。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是使用单一的方法,而是多种方法并用。如:有时提问一个学生(对话),有时对全体学生讲解(演说),有时与一组正在讨论的学生交谈,有时向全班发出教学指令,有时口说,有时板书,有时说英语,有时说中文。
2.双语授课
英语课原则上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以创造英语氛围,强化英语思维。英语在课堂信息交流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同时它也是学生要掌握的对象,应尽可能用英语向学生发出教学指令,说明练习要求、教学课文等。但初中生的语言知识、技能十分有限,完全用英语讲授语言知识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因此,老师讲课时尽可能用英语,英语实在讲不清的地方用中文。
3.跨文化性
英语代表外国文化,老师在授课时不自觉地按照英语文化的规则行事,而中国学生则早已习惯中国文化,不仅如此,老师是中国文化的一员,但教的、讲的却代表英国等西方文化,因此,英语课是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性的。
二、师生交流中存在的障碍
1.交流时思維混乱,表现为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
分心是造成这个障碍的主要原因,而造成分心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种。客观原因如课堂有人小声讲话,迟到学生的干扰等,这些都会使老师和学生分心;主观原因如老师的批评、表扬、心不在焉等。
2.双语讲解的障碍
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学对象的语言水平和双语讲解的比例问题,在中文讲解比英语讲解更适宜的时候,就应用中文讲解。如在讲词汇时,为了使学生深入地掌握词义、用法及其文化内涵,适当的中文是必要的。英语教育心理学认为,人们掌握的英语词汇完全不与本族语联系是不可能的,而且并非任何性质的英语课都非要用英语上课,用本族语解释是可以的。如果为了创造英语教学的课堂氛围,置学生的语言水平于不顾,一味地用英语授课,结果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3.学生在接受、解释、记忆和记录信息时带有主观选择性
这种主观选择性是信息准确传递的障碍。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讲的同一内容做的笔记各不相同便可以证明这一点。年轻的老师常抱怨在课堂上讲过的东西还是犯错,而有经验的老师对重要的地方总要反复强调几遍。
4.交流者的心理受到伤害会阻碍交流的顺利进行
在课堂上出现学生未能及时回答老师的提问、对提问不能做出正确的回答或者不遵守教学指令时,面对这些情况缺乏耐心的老师会做出消极的举动,说一些使学生产生自卑感的话,不敢、不愿同老师交谈。有时一些学生甚至会因为老师欠妥的批评与老师发生冲突。
5.忽视信息反馈会阻碍交流的顺利进行
当老师忽略了学生的反馈信息时,不管学生是否听懂一直讲下去,课堂的效果可想而知。在中国文化里,“面子”意识强烈,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即使不懂也不敢说,怕一说出来丢自己的面子,这种心理也妨碍了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有经验的老师常常根据学生的目光,头部动作、如点头、摇头、眉心舒展和紧皱等来判断学生是否理解。
6.学生个体差异也会给交流带来障碍
老师的交流对象在大多时候是全体学生。由于学生个人的理解力、情绪、注意力等不同,总有部分人在别人都理解的情况下还不能理解。老师一是重新讲解,二是忽略这个差异继续讲新内容。多数老师不得不采用第二种选择。因为多数人已经理解,时间有限,这种无法消除的个体差异客观上也是师生交流的一种障碍。
虽然,有些因素是无法控制的,如学生的个体差异、对老师的偏见等,但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间接地排除障碍,比如主动接近、关心抱有偏见的同学,消除误解,对课堂上没有听懂的同学下课后多问一下,看他们是否听懂。这些障碍因素并非能一下就减少或消除。语言、心理方面的障碍因素需要长期的努力方能见效。英语老师在这方面应做到坚持不懈。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传授知识,而且应注意用语言调节人际关系——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如果多一点鼓励,多一个会心的微笑、多一个由衷的赞赏,就可以消除不少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