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国新闻史教学的文献阅读

2015-05-30 21:19李时新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30期
关键词:教学

李时新

摘 要:为了打破中国新闻史教学的沉闷和枯燥,可引入文献阅读的方法,即在讲授中适时适量地插入新闻作品、媒体纪事和报人纪事等原汁原味的内容,进行评析和引申,活跃课堂气氛。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积累各类相关史料,以备随时调阅。

关键词:中国新闻史  教学  文献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c)-0219-02

对许多学生来说,中国新闻史的学习多数情况是老师讲、学生听,不免有些枯燥乏味;而有的课堂为了活跃气氛,添加不少的趣闻逸事,又多少冲淡了讲课的主题。如何扭转这种尴尬局面又让学生学有所获,笔者认为,引入文献阅读或许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方法。这里所谓的文献是指摘自报刊杂志、没有经过任何改写的原始新闻和文章,主要包括新闻作品、媒体纪事以及报人纪事。引入文献阅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单一的听讲程式,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幻灯片功能,适时穿插各类文献,通过学生阅读或师生共赏,来佐证、充实或延伸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是新闻作品。我们常常评价某位记者写作能力强,其新闻或评论声名远播,具有影响社会舆论的力量;然而,如果我们不能呈现具体的新闻作品,学生就无法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很难有深刻的理解,那些评价也就失去了根基,因此,让学生读一读这些作品显得十分必要。《生活》周刊在青年中拥有广泛的读者,尤其是邹韬奋的“小言论”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1930年10月,中国旅客萧信庵在搭乘荷兰籍渣华公司的轮船时险遭船员强暴,而渣华公司却一再推诿狡辩;当华侨联合会提出抵制渣华公司时,《申报》竟然为其大登广告。邹韬奋就此撰写了3篇评论;其中1篇《请问〈申报〉》言简意赅,斥责《申报》见利忘义,与其宣称的“舆论代表”自相矛盾:

关于荷人兽行的消息,《申报》登得最早,这是社会应对该报表谢意的,该报登出此项消息时,并有“令人发指、愤慨万状”的标题,可见该报原深知此事关系我国之重要。不料在华侨联合会宣布援助萧案吁请全国同胞抵制渣华轮船公司所有船只的通电之后,《申报》忽于十月廿一日的该报封面替渣华公司登着木刻大字的显著广告,大书特书着:“四川路四十一号渣华公司芝加冷号S.S.Tjkarang准于十月念二号晚开往厦门香港小吕宋爪哇”。该广告的作用不外乎劝中国人在该轮多载货多搭客,《申报》肯把封面让此包庇兽类以侮辱中国人的公司登广告,请问是何居心?过去未远的“申报二万号纪念”特刊上明明写着“《申报》是中国民众的喉舌”,明明写着“舆论代表”,请问这种死要钱不要脸的勾当是否顾到“中国民众”?是否顾到“舆论”?[1]

这篇评论立于民族和民众立场,言读者所欲言,义正辞严,这正是广大读者喜读“小言论”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媒体纪事。主要包括报刊等媒体的报道活动、经营管理、生存状况和劳资关系,等等。这些文献在小报中多有记载,如,《铁报》刊载的《社会新闻之流毒》,不仅从中了解到20世纪30年代社会新闻泛滥成灾并造成了严重后果,也看到了有识之士对此痛心疾首,提出严厉批评:

报纸之于社会间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尤其是社会新闻。从前,以黄白英一案,报纸上铺张扬厉的叙述,便陆续引起赵秀珍控朱敏堂,李桂芬控亚当士劳夫(黄、赵、李皆舞女)之案。若不是报纸之宣传,那(哪)里会风起云涌,成为一时风尚之势。最近,以卫延残一家投浦新闻之屡见报端渲染,于是,又陆续发生陈义与一女子在大新旅馆自杀及柳瀛洲妻女自缢之事,这不是与以前舞女控舞客同一比例么?至于其他描写诲盗诲淫事件而因此引起一般下流的仿效之事,更不知凡几?这社会新闻之设,不啻在间接造成残酷与黑暗之社会。社会新闻之编者固可诛,而负检查新闻之责者之放任不加注意,尤可诛。[2]

最后是报人纪事。包括他人对重要报人的回忆以及报人的自述,涵盖报人的工作经历、学术活动、人际关系、性情品性,等等。说到新闻学家戈公振,我们总是大讲特讲其鸿篇《中国报学史》,但戈公振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其友人的回忆提供了答案:

戈先生的出身很清寒,不曾进过大学,然而当过多年大学教授。他不曾精研外国文,然而能翻译,能漫游欧美。这并不是他的天才独厚,实在是卅年苦思力学,笃行素志,而成就了博古通今的学问。当他初进《时报》,自知学历太浅,曾每日到徐家汇图书馆浏览书籍,不问寒暑,五年如一日,可见成功决非偶然。戈先生简直没有嗜好,自夫人出奔后,即不再婚娶,不吸烟,不赌钱,不饮酒,他最喜欢的是讲学、著述、体育、旅行,他没有中国人的习气,而有西洋绅士的风度,终年不见他发脾气,老是一副端庄的笑容,使人望而起敬;即遇不如意的事,也只是默不作(做)声,顷刻即了。平日有人来信研讨某项问题,无论识与不识,都立即作复。其待人之诚恳,可说无以复加。所以戈先生的朋友最多,而且没有不推心置腹的,从没有议论他、反对他的人,这些都是他特长之处。[3]

这无疑加深了学生对戈公振的认识,一个原本面目模糊的报人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立时鲜活起来。

之所以在此强调选录原始文献,主要是为了保持文献较高的可信度,避免因后人的转述、概括和过度诠释而失真,同时原汁原味的文献也便于学生通过其行文方式很快进入历史场景。

总体来说,选择文献第一要文简而意丰,要精挑细选,以一当十,以小见大。如,以上引文《请问〈申报〉》既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小言论”的评论特色,也反映了邹韬奋为了正义毫不留情地批评同业的勇气(这在人情盛行的上海报界是颇为难得的),同时也展现了《申报》在报纸职责和眼前利益之间游移不定的复杂性。

第二是篇幅适当,一般1 min左右(相当于23号字的幻灯片二幅左右)即可读完;如果太长,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会影响后续内容的讲授。这就要求老师针对课堂内容精选文献。比如:上文关于戈公振的勤勉、笃行和诚恳的个性特征的回忆就节选自1篇1400多字的文章《怀念戈公振先生》,删除了戈公振的主要经历简介和患病身亡等内容,以紧扣讲授主题。

第三是兼顾趣味性。挑选一些富于趣味性的文献不仅能调节课堂氛围,也能使学生在会心一笑中引发思考。如《晶报》关于《立报》编辑称呼的一篇文章:“《立报》的编辑有一位萨空了,有一位朱虚白,因此,人家写信来,称为‘萨朱两编辑先生,‘萨朱音同于‘杀猪,怪不好听的。但是又有人说,一个叫‘空了,一个叫‘虚白,所以《立报》上常常留出了许多‘空‘白。”文章利用两位编辑姓氏的谐音编织了一个笑话,同时通过其名字的巧妙组合反映了《立报》的艰难处境及其反应——由于遭到当局的检扣,《立报》常常开“天窗”表示抗议。一则看似戏谑的笑话既折射出严酷的现实,也曲折地释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为满足教学之需,必须建立一个纸质和电子形式兼备的文献库,因此,平时要注意多方搜寻,无论是在图书馆翻阅报纸,还是在档案馆查看档案,凡有价值者,都要随时抄录或复制下来;此外,还可以利用图书馆的数据库积累文献。最后要对文献进行归类编号,按照重要报刊和报人以及“宣传、舆论、新闻自由、新闻检查、大众化”等条目进行编排,形成电子目录,以便随时更新和调阅。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仅仅依靠有限的課堂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可以建立一个聊天群,一方面可以根据讲授进度上传相关文献,开阔学生的阅读面;另一方面学生也可在此交流学习心得,互通有无。

参考文献

[1] 韬奋.请问《申报》[J].生活,1930(47).

[2] 离垢.社会新闻之流毒[N].铁报,1930-10-25(2).

[3] 黄寄萍.怀念戈公振先生[J].永安月刊,1939(7).

[4] 莞尔.报人小话[N].晶报,1930-06-04(2).

猜你喜欢
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微写作」教学实践的思考
“以读促写”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谈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听、看、想、说、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对识谱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可以预约的雪》教学探索与思考
对高等数学教学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