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形象看林语堂的女性观

2015-05-30 10:48曾尔奇
作家·下半月 2015年3期
关键词:京华烟云女性观女性形象

摘要 林语堂身为一代大师,他的代表作《京华烟云》一出版就受到国内外极大追捧,被誉为现代版“红楼梦”,是林语堂作为小说家在文学史上地位的奠基之作。《京华烟云》中刻画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从这些精彩纷呈的女性群像中,我们可以窥见林语堂同其他作家与众不同的女性观。本文以《京华烟云》的写作背景入手,从《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形象看林语堂的女性观。

关键词:林语堂 《京华烟云》 背景 女性形象 女性观

林语堂是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翻译兼作家之一,一生不仅翻译了众多蜚声海内外的优秀作品,同时还创作了大量为人称道的散文、小说,对中国文化在外国的推广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林语堂的众多作品中,《京华烟云》无疑是其中的翘楚。作为林语堂长篇小说代表作,《京华烟云》中刻画的人物多达90个以上,而女性形象则罕见地占了将近50个。这些女性在当时特殊的时代中,因个性、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不同演绎着不同的人生道路和命运。在《京华烟云》中,这些女性形象被林语堂推到人生前臺,鲜活而张扬,是林语堂女性观的集中体现。而在探讨《京华烟云》所反映出的林语堂女性观前,我们首先应对《京华烟云》的写作背景有一定了解。

一 《京华烟云》写作背景

《京华烟云》的写作时间在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所著。当时林语堂本想对《红楼梦》进行翻译,但念及《红楼梦》与现实生活相差太远因此放下翻译《红楼梦》的想法,决定通过《红楼梦》艺术形式的借鉴对一本能够反映中国现代生活的小说进行写作。林语堂于1895年出生于福建的一个基督教家庭,由于从小所处环境影响,林语堂一直钻研英文。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后,林语堂将图书馆将近5000本英文典籍全部翻译,英文能力可见一斑。直到进入清华大学执教,林语堂才意识到自己国学功底的薄弱,发奋钻研国学典籍。在接触《红楼梦》后,林语堂久久不能释怀,从此林语堂常读常新的中国古典书籍中出现了《红楼梦》。对《红楼梦》的研读,不仅帮助其获得了语言和文化的营养,而且还促使其写作灵感得到丰富。随着林语堂对《红楼梦》喜爱程度的加深,他内心逐渐升腾起翻译《红楼梦》的念头,但与此同时林语堂又担心中西文化巨大的不同会使西方读者对《红楼梦》的兴趣与理解产生影响。因此,林语堂决定用英语直接创作一部类似于《红楼梦》的现代小说,于是便有了《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的出版,受到了意想不到的热情欢呼和铺天盖地的赞誉,其中所刻画的各种人物尤其是其中的很多女性形象如珍珠般在中国近现代小说史中熠熠生辉,散发着理想化的光芒。《京华烟云》讲述了当时中国首都北平三大家族——曾、姚、牛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扯不断理还乱的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那三十多年间中国所发生的各种重大活动、惨案及巨变等,将当时中国社会风云变幻和历史风貌全景式地展现了出来。从1939年起在美国出版后,《京华烟云》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即卖出50000多册,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1975年,凭借《京华烟云》林语堂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京华烟云》以姚家大女儿姚木兰的命运发展为核心,讲述了三大家族家庭成员之间的各种关系。在《京华烟云》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我们看到了众多女性不一的命运,这些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正是小说中亮丽的风景线。林语堂在小说中往往会给予女性特别的关照,体现出林语堂对女性由衷的喜爱、赞叹和崇拜。观林语堂的小说,女性人物形象塑造是其文化创作心态中的关键因素之一。从《京华烟云》塑造的各种女性形象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窥探到林语堂的女性观。

二 从《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形象看林语堂的女性观

1 林语堂的女性审美观

在林语堂心中,一个好女人不仅要温良恭俭、深谙礼仪,同时还应做到虽顺从夫君却并不愚昧和谄媚。林语堂的这种女性观,是中国文化中所倡导的典型的完美女性观,《京华烟云》中的木兰便是其女性观的产物。在《京华烟云》中,林语堂不惜将自己经过道德筛选的全部女性美糅合在木兰的身上,他所刻画的木兰不仅具有迷人的眼睛和窈窕的身段,同时具有高度的心灵美和人性美。外在形象上,木兰几乎是所有男性的理想审美需求和期待,内在里木兰无论行为举止还是精神气质都能够折射出令人心悦诚服的内涵美。《京华烟云》中的木兰生活虽富裕却知书达理从不嚣张,饱读诗书却从不卖弄炫耀自己,她生活的环境充满智慧和知识,具有传统文化对女性所要求的所有美好品质。与此同时木兰接受了先进文化和现代教育,是传统妇德与新式思潮的完美结合体。木兰的完美个性使她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世事,对各种变故和人际关系较好地处理,最终达到道家所追求的“知天命”境界。木兰是林语堂通过文学手段塑造的儒道互补、雅俗兼具的结晶,是林语堂女性审美观中女性形象的完美化身。

林语堂女性审美观的完美性不仅体现在木兰一人身上,姚莫愁、孙曼娘等也都是林语堂笔下女性观的典型代表。姚莫愁是《京华烟云》中的女二号,林语堂对姚莫愁的定位类似《红楼梦》中的薛宝钗,但与薛宝钗相比姚莫愁性格中却没有过于保守伪善的一面。姚莫愁同样是一个难得的美人,她生性喜静,为人不爱慕虚荣,对金钱和社会地位并不看重,对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追求,对她来说与喜欢的人长相厮守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嫁给孔立夫后,她将清贫的生活过得井井有条,对丈夫的面子极为顾及,她的这种处世态度使其在平凡生活中收获了不平凡的幸福,是现实生活中男人们理想的贤妻良母形象。孙曼娘是《京华烟云》中又一位重要女性形象,在林语堂笔下孙曼娘不仅天生丽质,同时是传统“妇德”典范,她的一举一动均在封建伦理道德之中,是“中国旧式妇女中的理想人物”,最终成为封建婚姻中“冲喜”的牺牲品。从这些女性形象中,可以看出林语堂偏爱聪明美丽、知书达理且贤惠的女性,林语堂对这些女性给予了高度的褒扬或同情。加之辛亥革命后女性地位的呼吁及自身留学国外所受的影响,从《京华烟云》的女性形象中可以看出林语堂有着较为进步的妇女观,带有强烈的女性完美主义崇拜。

2 林语堂的女性婚姻观

在《婚嫁与女子职业》中,林语堂曾明确地指出婚嫁是女性最好的职业,他认为在中国即便是女诗人李清照如此多才的女性也一生都在渴求婚姻,安稳的生活才能使女性更好地发展自己,所以林语堂写道,“婚姻对于女子来说至关重要”。在林语堂的眼中,假如将婚姻看作职业,那么女性其实除了忠贞柔顺的妻子身份外,还是父母温顺乖巧的女儿和孩子坚强无私的母亲,这三者缺少一种都是失职。在林语堂看来,结婚并生儿育女是女性最好的归宿。如果丈夫对自己没有爱意,女性可以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对丈夫的爱意勇敢地争取,这种婚姻中的女性也可以说是幸福的。

从《京华烟云》中姚木兰的形象可以看出,姚木兰在很多方面甚至比男人更加出色,但她更多的时候是将这种能力用来维护婚姻和家庭。虽然木兰心中最初爱着的人是立夫,但为了顾全大局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份本该属于自己的感情。木兰与荪亚之间最初是没有爱情的,在这段婚姻中木兰仍然以乐天达观的心态努力经营维护两人的关系,最终木兰的宽容、聪明将荪亚打动,并收获了荪亚的支持、信任与爱护,她的婚姻在自己的努力下实现了和谐。这种婚姻观同时体现在姚莫愁身上,姚莫愁与孔立夫结婚是她自己心中一直的愿景,她虽然知道孔立夫心中有木兰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经营两人婚姻,她乐于安排家计,珍惜与丈夫孔立夫的平常日子,这种安宁的婚姻也是林语堂婚姻观中的一部分。当然,除了婚姻中关系之外,林语堂认为一个聪明的女人还应该能够对自己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恰当处理。木兰与孔立夫相知相爱却最终错过,但在木兰的聪慧勇敢中两人却保持了一生的情谊。婚姻之外的木兰精通实务、享受生活,婚姻之内的木兰对妻子、母亲和女儿的身份尽职尽责,这正是林语堂的女性婚姻观。

3 女性崇拜下的男权思想

在《京华烟云》中林语堂显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和对女权主义的宽容理解态度,颠覆和解构了传统文本中的男权神话,且对“男女平权”女性观的宣扬姿态比同时代很多作家更加高扬。林语堂给予了女性足够多的赞美、尊崇和同情,具有强烈的现代女性观,但尽管如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林语堂的女性观其实还停留在表层意识上,探究其本质仍然带有男性本位立场。《京华烟云》中的很多女性形象都带有完美主义,而这种完美是林语堂用自己的男性审美理想来打造的,这些带有林语堂男性审美指向的女性形象身上,都显示出林语堂的女性观中仍然残留着男权中心的文化痕迹。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在家庭事务上即使女性具有一定的行政权力,这种权利往往也只是表面的,她们所扮演的其实仍然是男性的角色,行使的也是“丈夫的权力”,很多时候她们对所有问题的处理最终目标都是为了维护家庭秩序。《京华烟云》中姚太太对家庭的管理便是中国传统家庭中妇女形象的典型,姚太太为了丈夫放弃自己的理想,为“夫权”盲目地服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姚太太已经成为夫权制的奴隶,但她自己却并不自知,周围所有人也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即便是木兰这一林语堂心中完美的女性形象,她在行使权力时所具有的果然一定意义上也是来源于“夫权”,虽然她的管理比较民主和人性化,但本质上仍然是不具备女性自己的权利。林语堂的女性观其实是在用女性来代言男权,仍然带有对男性立场的维护。这种思想观念在曼娘的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京华烟云》中的曼娘在曾平亚病危时,以“冲喜”的理由嫁入曾府,但天不遂人愿几天后丈夫就因病去世,从此曼娘开始了处女寡妇的生活,她的身上带有传统妇女的诸多美德,但同时又带有旧社会的封建思想。林语堂虽然痛恨封建传统旧道德,却又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对曼娘顺从的美德极力讴歌,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林语堂虽然具有先进的女性观但却始终没有跳出男人立场这道门槛。

其实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中立立场来看,男人讲女人的问题不管如何用心总不能对女性的各种心理切身体会。所以,林语堂从《京华烟云》中女性形象所体现出来的这种女性观并不难理解。

注:本文系对外传播视角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策略研究,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2013-QN-512;2014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翻译规范与译者行为关系模式的社会学建构”,项目编号:2014CYY004。

参考文献:

[1] 苑蕾、王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京华烟云〉研究述评》,《华中人文论丛》,2014年第1期。

[2] 林语堂,张振玉译:《京华烟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 余俊英:《〈京华烟云〉——中国文化的全景式呈现》,《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4] 蓝润青:《记忆与表象——〈京华烟云〉文学创作的审美心理与女性形象》,《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5] 胡慧娥:《论林语堂的“自然”女性观——以〈京华烟云〉为例》,《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6] 李志红、严敏、邱春光:《中国的乱世佳人——〈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形象分析》,《电影评介》,2009年第13期。

[7] 郑月娣:《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婚姻觀》,《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6期。

(曾尔奇,许昌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京华烟云女性观女性形象
论《京华烟云》人物的命名方式
物质文化在《京华烟云》中的异化翻译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与性别意识之思想根源比较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
浅析泉镜花的文学作品中女性观与恋爱观
论《京华烟云》中旧思想影响下年轻女性的悲剧命运
在场的缺席
林语堂《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