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函
科技部国家科技风险开发事业中心 北京 100044)
摘要:2013年,科技部对国家科技计划引入了后补助的资助模式,文章对国家科技计划后补助的内涵、优势及管理模式进行了介绍,在分析国家科技计划后补助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国家科技计划后补助资助模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后补助 国家科技计划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c)-0000-00
近年来,我国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加,有力保障了国家科技发展各项任务的顺利实施,而如何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并发挥引导、带动作用,促进社会资源支持科技创新,已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财政部、科技部在国家科技计划现有财政支持模式基础上,引入了后补助管理机制,并于2013年11月印发了《国家科技计划及专项资金后补助管理规定》(财教[2013]433号,以下简称“《规定》”)。
1国家科技计划后补助的内涵与资助模式
1.1国家科技计划后补助的内涵
国家科技计划后补助是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围绕国家科技战略目标,利用自身的研究基础,自筹经费、先行投入、开展项目(课题)研究,项目(课题)完成并取得成果后,根据事先约定的验收评估内容、指标、程序和方式,定向或择优对项目(课题)单位按照一定比例或金额,给予补助的财政资助方式。
实施后补助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确定的产业化导向,成果具有明确的用户需求和应用、转移、转化对象;同时,项目目标应明确具体,预期成果应为可物化的技术及明确的目标产品,具有量化的考核指标以及相应的考核方法;最后,考虑到企业在开展项目研究时,具备更强的支撑条件和资金实力,后补助项目实施主体应以企业为主。
1.2国家科技计划后补助的三种资助模式
根据国家科技计划及专项的管理办法、经费管理办法,结合我国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相关要求,并根据后补助的支持对象、管理程序和研发成果与国家目标的结合程度,国家科技计划后补助分为事前立项事后补助、奖励性后补助和共享服务后补助三种类型。
事前立项事后补助是国家科技计划或专项根据国家科技战略和产业发展规划提出需求,单位结合自身研发需要自愿提出申请,经过立项程序签订任务书后,先行投入资金开展研发活动,通过验收后给予补助。这一资助模式是国家科技计划后补助的主要资助模式。与国家科技计划目前的管理流程相比,主要区别在于:一是事前不拨款,在签订任务书时,明确补助额度、验收形式及要求;二是无中期检查和财务审计,结题时也不做财务验收,仅作技术验收;三是结题时按照任务书约定的验收形式及方法开展技术验收,通过后给予补助。具体管理流程对比。
奖励性后补助是对单位先行研发取得科技成果,满足特定国家需要,经单位申请,按照规定程序审查通过后,给予奖励。此资助模式主要面向解决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技术成果,并要求该技术成果必须实际应用,未实际应用的,将收回奖励经费,将切实提高国家科技计划或专项解决突发性、应急性重大问题的能力。主要管理环节有,发布公告、提交申请、审查验收、实施奖励等。
共享服务后补助主要为支持科技部、财政部认定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发展、提高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水平而实施的补助。通过共享服务后补助,进一步促进科技条件资源整合和高效利用,推动科技资源的市场化、社会化共享,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达到促进创新主体实现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发展的目的。主要管理环节有,发布通知、绩效考核、实施補助等。
2国家科技计划后补助机制的实践情况
近年来,为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两部委积极研究和探索后补助管理,就后补助的管理方式、补助标准、适用范围等,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并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开展了试点。
2.1国家科技主体计划的后补助实践情况。
“九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选择了部分重大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的攻关项目进行后补助试点。采取一次性拨款的补助方式,且款项仅限用于科研开发工作中。共进行四次后补助,补助农作物新品种276个。2009-2010年,国家科技计划选择了8个项目采取事前立项事后补助方式进行了后补助试点。
《规定》发布后,支撑计划对7个2013年立项项目共21个课题开展了后补助试点。863计划对5个2013年立项项目共10个课题开展了后补助试点。
2.2其它科技计划的后补助实践情况。
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一直采取财政专项后补助形式对新产品再开发及本项新产品产业化。“十五”期间,对获各级政府或有关部门立项的星火计划重点项目,已完成通过验收且取得有效的技术成果或形成一定产业化能力或规模的,开展了财政经费后补助。
此外,2010年,民口科技重大专项有部分项目采用后补助的支持方式;2011-2012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进行了运行服务奖励补助试点,即为《规定》中的共享服务后补助。
3存在问题及有关建议
后补助作为国家财政科技经费资助方式的有益补充,目前的实施总体尚处于探索阶段,从专门针对企业研发活动开展后补助试点的情况看,主要是围绕科技计划及专项的实施,强调先立项,研发后再补助,大多只是将经费拨付时间由“先实施,后拨款”变为“先拨款,后实施”。
3.1严格按照规定的后补助适用范围选择项目
后补助的形式能够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但中央财政资金的第一属性不是安全,而是要及时准确的支持和保障国家必要的科研活动的正常运行,这一性质决定了后补助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资助方式,在选择后补助项目时,因严格按照其适用范围选择。为提高成果产出率,避免单位因研发活动存在较大风险而中途放弃,高风险或失败几率较高的科技研发活动不适宜采用后补助进行资助。另外,对于基础研究或共性技术研究项目,由于其技术存在外部性、公共性和成果的滞后性,也不适宜采用后补助进行资助。
3.2签订任务书时应进一步明确考核指标
单位能否获得后补助资金取决于能否通过验收考核,因此,后补助项目的验收环节更为关键。《规定》要求后补助项目应对验收评估的内容、指标、程序和方式进行事先约定。但从实践来看,目前后补助项目签订的任务书格式并未在之前基础上进行修订,故部分项目对考核的指标、验收方式等的约定欠细致。建议在任务书申报系统中,针对后补助项目任务书格式进行修订,提出明确的填写要求,如项目将取得的技術或产品及其相应的性能指标、验收考核的内容、程序和验收方式等。
3.3加强单位研发能力和支撑条件的事前考核。
因后补助项目无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和完成后的财务验收,在立项环节对企业经费投入的评估成为确定后补助额度的关键因素,同时,为避免单位为规避过程监管和财务检查而申请将项目列为后补助的情况,建议在立项环节加强对后补助项目申报单位的支撑条件、研发实力、单位财务资产状况、现金流情况、是否得到过财政专项资金资助等情况进行实地考察,从而使后补助额度的确定更加科学,更加公平。
3.4.明确实施期限,及时安排验收,并开展验收结果的公示。后补助项目要求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约定事项,且未进行过程监督,故在任务书截止时限届满,应及时安排考核验收,特别是多家单位竞争,需择优对完成项目的单位进行支持的后补助项目,应按程序进行验收结果的公示。
3.5对奖励性后补助经费的后续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因奖励性后补助的设计原则为一事一议,《规定》对满足奖励性后补助项目 “解决国家急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利益或重大产业技术问题” 的要求决定了这一补助形式仅在出现以上情况下进行资助,如发生H7N9禽流感疫情时,为控制病毒传播,开展的病毒检测试剂和药品征集工作等,此为非常态情况下的资助形式。故要求单位获得奖励性后补助后,应将其技术成果实际应用于解决相关问题。建议加强对获得奖励性后补助经费的单位后续资助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考核其技术成果的实际应用情况和经费开支的合规性。
参考文献
[1]欧阳进良,陈华雄,李志勇. 关于政府采用后补助支持科技项目的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2(21):204-209
[2]张明喜.财政科技支出中后补助支持方式问题探讨[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4):5-9
[3]肖田野,吴晓青,孙娟,罗卫平.国内科技研发后补助制的实施与对策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1(15):20-22
[4]廖晓东,陈丽佳,李奎.我国财政资金后补助方式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12(1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