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祥 王顺城
摘 要:文章在阐述“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战略基础上,针对合肥市目前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城市交通与用地结构问题、城市空间结构问题),重点研究城市空间布局的三个方面(城市空间形态、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提出相关建议:合肥市要充分利用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细化城市功能,提高区域影响力;加强对生态自然网络的保护,重视城市空间系统有机整体建设,规划发展城市空间;提高合肥城市品质,加强城市环境建设,提高城市适居性;强化土地集约化使用,构建交通枢纽,提高城市整体地位。
关键词:合肥;空间布局;问题;对策
1.前言
2011年合肥行政区划调整之后,巢湖成为合肥市内湖,这给合肥城市发展带来新的重大机遇,合肥市委、市政府在广泛征求理论界、规划界以及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定位。尽管国家层面已将合肥定位成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然而与长三角沪宁杭等城市比,合肥的经济体量还不够大,城市发展还不成熟。因此,合肥在“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发展战略下必须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创新能力,缩小与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的差距,积极地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努力成为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之一。
2.“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战略内涵
城市战略是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期性、决定全局的连续性谋划和规划,尤其对处于上升期的区域性城市来说,战略更是不可或缺,合肥市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必须准确把握这个战略的科学内涵。这一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大湖”指巢湖之大小是天然的,“大湖”的内涵不仅是大,更是美,提升“大湖”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名城”指合肥应打造生态文明之城、智慧之城、幸福之城,突出城市自身特色,提高城市品位;“创新”是建设“大湖名城”的重要引擎和不竭动力,要把合肥创新精神、创新理念、创新模式以及创新文化全面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持续激发创新活力;“高地”不仅是标杆和水准的生动展示,也是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执着追求。“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这一战略内涵十分丰富,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认识这些内涵,提高合肥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
3.目前合肥城市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3.1生态环境问题。合肥市近些年来在环境保护上也加大力度,为此规划建设了一些公园和广场,城市环境得到改善,然而环境的改善速度与整个城市的发展速度相比还是较为缓慢;合肥地形主要以丘陵与平原为主,亚热带季风气候使得降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加之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是合肥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没有效控制畜禽养殖污染,秸秆焚烧屡禁不止,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现象普遍;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较脆弱,森林总量少,且覆盖率低,林业用地被侵占、开发,给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3.2交通与用地结构矛盾。随着合肥城市不断发展与扩大,城市形态也逐渐由“风扇状”向“大团城”转变,然而以往的道路布局与现城市形态明显不协调,使得城市通勤度降低,新建城区的交通十分不便,不仅影响居民生活,还造成各城区之间密切度降低,阻碍了与周边城市的联系;道路建设速度慢于城市建设速度,造成了交通需求不平衡问题,老城区的交通密集度往往较高,部分道路的功能重复,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而新开发的城区由于道路建设速度缓慢造成人口集中度较低,影响城市发展速度,因此合肥市必须统筹老城区和新城区的道路建设,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3.3产业布局不合理。目前合肥市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沿着城市对外道路呈对称分布,此外,还有部分工业用地以开发区形式分布在合肥市的西边与南边,市区也有部分工业用地,合肥工业用地总体布局较混乱、零散,而且工业布局不够科学,对城市造成环境污染;商业主要集中在包河、庐阳等老城区,新建城区的商业配套还不够完善,居民数量和交通便捷度都有待提高;合肥市市区存在功能冲突,政务区的行政功能和商业功能使得人流量不断增加,周边老城区的交通压力增大;县域经济发展缺乏创新,功能区的划分清晰,造成城市资源浪费。
4.合肥城市空间布局及发展规划
4.1城市空间形态。合肥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团城-风扇-大团城”三个阶段。1949年以前,由于没有经济条件支撑,城市建设基本处于无规划状态,合肥城市规模较小,由于境内水系发达,城市主要围绕境内水系发展,通过水运进行对外联系,形成了“团块”状城市形态;20世纪中叶后,合肥市为了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城市竞争力,拆除了部分围墙,在城市内修建大量道路,加强与外界的经济联系,逐渐变成“风扇”形态;90年代初期以后,合肥市城市建设处于大发展时期,城市规模迅速扩大,风扇形城市形态慢慢被打破。随着合肥在国家层面被定位成长三角副中心城市以及“1331”发展战略的提出,“大团城”形态逐渐形成。
4.2城市功能分区。根据《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合肥市将在未来几年内中重点发展金融业和服务业,减少经济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依赖,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交通网络建设,提高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打造智慧城市,引进高素质人才,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将城市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融入到经济发展中,激发全市的创新活力,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招商引资,使高科技企业产生集聚效应,鼓励万众创新、大众创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氛围,依靠科技促进城市高水平发展;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旅游业,发展绿色产业,提高农副产品质量,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有序化,合理配置资源;继续治理巢湖,解决巢湖污染问题,围绕巢湖发展生态旅游,推进轨道交通发展,加快融入长三角,加快空港示范区和综合保税区发展,为合肥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3城市空间布局。为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提高区域影响力,合肥市要将中心城区和环巢湖地带作为发展的重点,重点发展城市商业、金融业与服务业,规范城市行政功能,合理规划发展城市空间;将环巢湖地带打造成现代服务业中心,完善滨湖新区的各项配套设施,在巢湖周边发展生态农业,促进观光旅游业发展,利用周边科技资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重点发展庐江县先进制造业及化工业,依托肥东县农业优势发展绿色经济,提高农副产品供应量;肥西县制造型企业较密集,在此基础上要提高制造水平,发展先进制造业;长丰县拥有天然农业生产优势,且离合肥市区较近,可以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业、花卉业,为周边城市供应;加强老城区道路改造和新建城区道路建设,继续加快高架和轨道交通建设,将老城区和新建城区连接起来,完善巢湖周边道路建设,使巢湖真正成为合肥的内湖,为发展巢湖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业打好基础;加强各县与合肥市区、县与现之间的交通建设,将合肥各市区、各县紧密联系起来。
5.建议
新机遇、新起点和新使命使得未来新合肥的发展令人充满期待。合肥市要围绕“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保护巢湖生态环境,发展巢湖生态产业;弘扬合肥城市精神与文化,提高居民整体素质,打造良好的城市品牌,提高城市适居性;将创新精神、创新文化贯彻到城市建设各个层面,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强化土地集约化使用,构建交通枢纽,提高城市整体地位。合肥应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长三角,实现从一个新兴的工业经济强市迈向长三角继沪杭宁之后的又一中心城市。(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安虎森.新产业区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D].北方论从,1998(2)
[2] 何海兵.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理论及其演进趋势[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5).
[3] 周一星.北京的郊区化及引发的思考[J].地理科学,1996,16(3)
[4] 汪秀丽.合肥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及优化探讨[J].山西建筑,2009(33)
[5] 王永群.合肥做“大”底气何来?[N].中国经济时报,201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