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唐宋文学中的儒学人文思想与精神

2015-05-30 03:14张苹
东方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儒学人文精神

张苹

【摘要】在儒学多极化发展而又相互9牾的今天,探讨从而确立儒学本体形态是一项极为必要和极有意义的工作,而人文儒学应该成为当今儒学的本体形态。

【关键词】唐宋文学;儒学;人文精神

站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如果从思想史的角度来回顾百年来中国所经历的巨大变化,就不能不正视儒学在本世纪中国社会中的大起大落现象。儒学的起落变化,既反映了时代对传统儒学发展的重大影响,也反映了儒学自身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它在人类的价值之域有着某种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作用。

一、儒学人文精神的形成及其特点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重视现实的人与人生问题是其最根本的特质。作为中国文化之主流的儒学,更是注重探讨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人性、人的价值、人的理想、理想人格的实现以及人的生死与自由等等。儒学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中形成了其富有特色的关注现世人生的人文精神。

中国人信奉神灵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出离人世而是在于为人世的幸福求福佑。道教追求的神仙生活看似超世脱俗,实际上也无非是把现世人生理想化并无限延长而已。视人生为苦海、讲求超脱生死轮回的印度佛教传到中国来后,却被许多善男信女视为保佑此生平安或来世幸福的宗教而加以信奉,更突现了中国人重现实人生的宗教观。有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重群体而不重个体,因此在传统文化中缺少主体意识,缺少对主体价值的肯定,尤其是儒家的人生哲学,更是以牺牲个人的价值来追求社会的价值。儒家是在中国封建社会这样一个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迂回曲折的途径而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实现等问题作出了探索并提出了自己的解答。

儒家人生哲学的两重性,在先秦孔孟那里就奠定了基本框架。儒学的创始人孔子生活于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末期,他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仁与礼,第一次明确肯定了人的本质与价值,探讨了人之本质与价值的实现,奠定了儒学人文精神的基本特色。儒家在群体的伦理中来观照人的个体生命的本质、价值及其实现,在肯定人的基础上以仁爱、义礼来规范人的行为,并将此提高到实现人的本质的高度来强调,这对于提升每个人的品格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转都是有意义的。这也为儒家的入世精神提供了人本主义的价值基础。

二、儒学人文精神的曲折发展

孔子所創的儒学本身所包含的对人的重视和对人伦关系的强调这两重性格,使儒学的发展始终在这两者之间呈现一种动态的摇摆,导致这种摇摆的既有儒学人文精神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有社会变迁、时代思潮及其他各种思想学说的外在冲击。当协调社会上下左右各种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不但被说成是人的本性,而且被强化为“三纲五常”的道德戒条而与专制集权统治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后,儒家关于人的实现的理想便成为一种纸上谈兵了。

从汉代始,儒学对人的重视就逐渐被淹没在具有浓重政治色彩的人伦关系之中。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所采纳,《白虎通》又专定“三纲六纪”为亘古不变的伦理规范和最高的政治准则,儒家伦理开始被神学化为天经地义的名教纲常,成为社会中每一个人必须遵奉的行为准则。这种准则的建构,虽然本出于人的实现之需要,但已走向了对人性的束缚,个人被要求绝对服从社会的需要,而社会的需要实际上也就是某一个封建王朝稳定上下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级次序的需要,本质上成为统治者的政治意志。

儒家关注现世人生的人文精神,一方面表现在其对人的价值和人伦关系的强调,另一方面还通过其强调积极入世和重视对人性的哲学探讨等表现出来。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一方面破除对佛祖等外在权威的崇拜,强调每个人的自性自度,另一方面又融解脱理想于当下的现实人生之中,化修道求佛于平常的穿衣吃饭之间,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坛经·般若品》,进而认为“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坛经·疑问品》,甚至认为“世间法则佛法,佛法则世间法”《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七,“舍人道无以立佛法”《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四五。追求出世的佛教之所以在中国最终转向了“入世”而面向人生,与儒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三、儒学人文精神的现代意义

儒学从探讨人的价值、追求人在人伦关系中的实现出发,经过在封建社会中上千年的理论演化,其主张的亲疏长幼有别、上下尊卑有序的人伦关系被强化为道德教条,并成为一种与政治结合的统治术,不仅导致了其人文精神的失落,更使它成为统治者伪善面目的遮羞布,成为统治者维护专制、扼杀人性的帮凶。中国人民在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时,矛头很自然地就指向了代表封建意识形态的儒学,希望通过对儒学的全面清算来表达对传统旧政治和旧道德的否定和批判。儒学在20世纪的大起大落,既是社会政治的发展对儒学的冲击所致,也与人们对儒学两重性的理解密切相关。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国政府成立,实际上否定了儒学作为意识形态之指导思想的地位。但袁世凯要复辟当皇帝,又演起了尊儒祭孔的闹剧,康有为等也主张尊孔读经,甚至成立所谓“孔教会”,提出要“定孔教为国教”。这些倒行逆施,导致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兴起。悠久历史的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毕竟包含着对人类有价值的东西。理论学说具有一定的创新,但由于他们主要是在哲学上重构儒学,缺少将儒学与现实环境相联系,以回应现代政治、经济快速发展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缺少对儒家人生哲学两重性的辩证思考,以回应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重建新的人伦关系并关怀每一个个体生命的生存问题,因而他们虽建构了博大而精深、抽象而虚玄的新儒学体系,却只能主要在学界传播而未能对整个社会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儒学人文精神的生命力与现代价值也有待于我们的挖掘、改造和创新活动。传统儒学是在封建专制的束缚下来探讨并解决人生问题的,因而始终难以避免个人价值与社会礼法之间的悖论,它追求在社会人伦关系中实现个人的理想,最终却导致了对人的束缚。只有彻底打破封建桎梏,才能真正结束悲剧,救出儒学中对现代社会和人生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结语

我们今天对社会的改造,既是为解决人的问题、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而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也是结束儒学的历史悲剧,使儒学的人文精神得到恢复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2]《孔子与中国》,《陈独秀著作选》第三卷,第377页。

[3]《答俞颂华》,同上书,第211页。

[4]《阴阳家》,《陈独秀文章选编》上,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75页。

猜你喜欢
儒学人文精神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儒学交流在路上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有效备考之经典考点的深挖——以儒学为例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基于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与重建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