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2015-05-30 10:48邓宇琦
今日财富 2015年35期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创新驱动新常态

邓宇琦

摘 要:区域协调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中国发展的难题之一,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区域协调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状态,同时面临着众多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宏观经济分析,分析研究了新常态下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因素,运用回归预测法实证检验了创新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并结合影响因素提出了对应的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区域协调发展;创新驱动

“新常态”一词最早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在2009年提出,含义是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缓慢而痛苦的过程。新常态的“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转的发展状态。

一、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历了重大、剧烈的变动之后,往往出现不同以往的新特征,并且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经济发展如此,社会发展的很多领域也是如此(石建勋)。习近平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是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当时习主席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中国经济新常态有总的来说有四个特征,中高速,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优结构,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民众。多挑战,新常态下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中国经济新常态是经济发展模式转轨,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二、新常态下的区域协调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许多重大战略启动了新一轮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王金杰、周立群)。中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分配不均,生产力不平衡,“东强西弱”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改革开放前,中央政府采取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发挥优势、均衡发展”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均衡发展战略在当时虽然缩小了生产力水平落后的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但同时也抑制了东部地区利用已有的资本、资源和技术优势实现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主要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在地理位置及外部条件、经济基础等因素都具有优势,在投资、对外贸易、税收、吸引外资等政策上给予倾斜,让这些地区优先发展起来,发挥扩散作用,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虽然非均衡战略使我国经济突飞猛进,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支撑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以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为代表的低成本要素、大量资源能源和环境成本,更多地是由中西部地区提供的(于春晖)。这就导致地区发展不均衡,差距在不断扩大,制约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差距最大的“八五”时期,东部与西部的增速差距高达4.8个百分点(于合军)。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战略规划。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区域发展战略也要随着经济发展背景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出新的状态,区域经济相对差异缩小,绝对差异扩大;五大区域内部差异、区际差距双降;城市群的整体形态作用更加显著;经济带成为中国区域经济的新支撑(李珊珊、孙久文、李爱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

虽然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但仍处于可接受的区间,我们不该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应着手于质量和效益。依靠要素成本优势所驱动,投入资源消耗环境来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粗放方式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中国,因老龄化日益严重,我国的“人口红利”也逐渐衰减,经济新常态下,区域协调发展应从资源要素互补式为主转向创新发展互助式为主,从以GDP增长为主导转向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导,从松散型合作转向机制化合作,以投资驱动和要素驱动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创新驱动为主。新常态下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是要素流动与产业联动(王金杰、周立群)。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正值关键时期,只有在此时把握好机遇,沉着应对风险挑战,才能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现如今,城镇化战略快速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开放型经济体系也正在构建,区域协调发展引起了政府的重视,成为经济工作重点,而在面临这些机遇的同时,区域发展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主要有全球经济再平衡、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加剧、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日益凸显等四大挑战(孙久文)。虽然形势严峻,但总的来说机遇大于挑战,应抓住机遇克服困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新常态下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因素

改革开放初期,区域经济稳步提升,但同时也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我们前进的脚步。自然资源是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东部地区气候条件良好,水资源丰富,拥有沿海的区位优势。中西部地区虽然地处内陆,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双方有优有劣,相互牵制。物质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发达地区利用资本优势给企业带来优质的劳动力和技术,而地处内地的一些金融市场资本缺乏,相对落后,双方差距日益增大。各区域内经济体产业发展路径依赖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束缚。经济社会一旦选择了某个发展模式,由于长期的投入、利益约束和协调效应等导致该发展模式很难改变。新常态下,劳动生产率提高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老龄化日益严重,“人口红利”衰减,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在不断弱化,我们应着重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即注重质量和效益,由此可以降低资源的浪费,为东西部地区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各地区资源禀赋上的差异也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基础雄厚,科技创新能力强,而中西部地区地域广袤,各种资源富集,但高素质人才比例小、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陈耀)。地区优势不同,相对应的发展策略也略有差别,经济发展速度也有一定的差异。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要求与它相适应的一定的经济结构。2013年第三产业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到了46.1%,第一次超过了第二产业,2014年仍然保持了这一变化,说明我国正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迈进(于春晖)。一些落后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生产力水平不足,未能跟上我国工业化发展的脚步,不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投入资源消耗环境的粗放方式应选择放弃,创新才是最适合现在的发展方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要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绿色发展和环境治理也需要通过创新来实现,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胡家勇)。创新对区域协调发展是否有推动作用,还需要具体的实证检验。

2014年以来,在全国及大部分省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河南成为为数不多的经济增速同比提高的省份,我们以河南省的高兴技术产业对经济贡献为例,用高兴技术产业增加值代表创新对GDP的贡献值,做GDP总值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之间的定量分析,以研究新常态下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X表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以Y表示GDP总值,根据2000-2014年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对GDP的贡献值与GDP总值进行回归分析:

Y=34174.54+50.7739X ①

(2.517052)(23.93268)

R2=0.977807 Adjusted R2=0.9761 F=572.7732

注:括号中的数值分别表示对应变量的t检验值

从方程的各检验值结果可以看出,回归方程对实际资料的拟合效果很好,并且通过了F检验。回归方程①说明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GDP总值将增加约50.7739个百分点。可决系数R2为0.9778071,数值较高,说明该模型把GDP总值y的变动解释的很好。相关系数r为0.988841297,接近于1,说明因变量与自变量拟合程度很好,两者呈正相关。由此看出,对于河南省来说,技术创新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因此经济新常态下转变为创新驱动,加快技术创新将有效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

四、关于新常态下区域协调发展的几点政策思考

1.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经济发展的关键。首先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水平,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需要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其次要改进劳动力和资本的结合方式,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保持经济的合理增长。

2.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发展模式转型对各地区都适用,但要按照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有所区别,未来一个时期东部发达地区要率先在创新驱动转型上取得进展,特别是在一些关系国家竞争力的重点领域取得突破;而中西部地区则主要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面加快转型,大力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发展向绿色、低碳、环保转型,促进城市发展向集约、智慧、生态转型。

3.優化升级经济结构

首先要加大淘汰供给绝对过剩的传统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矛盾。其次大力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大支柱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为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其中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在2020年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四个支柱产业。

4.深化改革实现创新驱动

通过推动改革,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根本性作用,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力,使创新能力成为企业之间的主要竞争力。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健全产业技术政策和管理制度,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构建一系列的体系真正释放创新的作用。

五、结语

本文参考已有的文献和研究,通过宏观经济分析,分析研究了新常态下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劳动生产率、各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创新驱动。同时运用回归预测法实证检验了创新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结合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和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针对影响新常态下区域协调发展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中国应深化改革,加大“改革红利”,实行创新驱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升级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缩小区域间的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建勋.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演变逻辑分析及展望[N].光明日报,2015-1-29(16).

[2] 王金杰、周立群.新常态下区域协调发展的取向和路径[J].江海学刊,2015(4):73-79.

[3] 于春晖.趋向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常态”[J].区域经济评论,2014(6):28-30.

[4] 于合军.新常态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考[J].理论视野,2015(9):27-29,35.

[5] 李珊珊、孙久文、李爱民.新常态下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领域与机制研究[J].中国物价,2015(1):36-39.

[6] 孙久文.新常态下的“十三五”时期区域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区域经济评论,2015(1):23-25.

[7] 陈耀.我国区域发展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J].区域经济评论,2014(6):23-26.

[8] 胡家勇.经济“新常态”下区域发展动力的转换[J].区域经济评论,2014(6):26-28.

猜你喜欢
区域协调发展创新驱动新常态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核动力财政可持续与财政一体化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研究“中部崛起”以来区域政策对中部地区的影响
“十三五”期间嘉兴市与沪杭同城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