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社会办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5-05-30 10:48:04夏梅等
中国市场 2015年39期
关键词:医改对策研究

夏梅等

[摘 要]非公立医疗机构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立医疗机构不断发展壮大,但非公立医疗机构仍然以小规模经营为主,而且普遍面临准入门槛高、经营压力大、发展空间小、技术人才缺乏、监管机制不健全、社会氛围不佳等困难和问题。

[关键词]医改;社会办医;对策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9.056

本研究以山东省社会办医情况为研究对象,对山东省社会办医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摸清了当前山东省社会办医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1 山东省社会办医发展现状

1.1 机构数量与类型

截至2013年年底,全省有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2463所,较上年增长4.81%,占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29.76%;其中医院917所,占全省医院总数的51.4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34所,占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23.14%;乡镇卫生院5所,占全省乡镇卫生院的0.30%;门诊部221所,占全省门诊部的53.64%;诊所9627所,占全省诊所的93.35%;村卫生室10095所,占全省村卫生室的18.78%,医务室1042所,占全省医务室的28.53%;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所,占全省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所的0.75%;其他21所。按专业类型分类,在917所非公立医院中,综合医院554所,占60.41%;专科医院301所,占32.82%;中医院47所,占5.13%;中西医结合医院11所,占1.20%,其他4所,占0.44%。

1.2 床位规模与利用

2013年年底,非公立医院实有床位5.68万张,占全省医院床位总数的16.60%。其中,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分别拥有床位3.37万张、1.82万张、0.39万张和0.07万张,分别占同类型医院床位总数的13.59%、40.81%、8.41%、25.0%。

2013年,非公立医院床位使用率54.30%,比公立医院床位使用率低36.69个百分点。其中,综合医院床位使用率为55.43%,专科医院为51.07%,中医院为60.91%,中西医结合医院为55.90%,分别比同类型公立医院低35.52、44.49、27.36和40.88个百分点。

1.3 业务开展情况

2013年,非公立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1.02亿人次,占全省总诊疗人次的16.47%。非公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诊疗人次分别占同类型医院总诊疗人次的10.0%、36.43%、5.71%和25.68%。另外,非公立医院出院人数为109.31万人次,占全省医院总出院人数的10.68%。非公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出院人数分别占同类型医院出院人数的8.89%、41.00%、6.12%和22.14%。

1.4 经济运行状况

2013年,非公立医院总收入为82.42亿元,占全省医院总收入的7.16%。非公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总收入分别为49.83亿元、25.95亿元、5.71亿元和0.83亿元,分别占全省同类型医院的5.50%、25.24%、4.23%和9.99%。收支相抵有结余的非公立医院有556所,占60.63%;亏损的非公立医院有313所,占34.13%。

2 山东省社会办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2.1 山东省社会办医存在的问题

2.1.1 规模小,实力弱,竞争力不强

截至2013年年底,非公立医院占全省医院数量的51.43%,但床位数仅占全省医院床位总数的16.60%,但诊疗人次、出院人次、业务收入都不到12%。非公立医院在公立医院的夹缝中谋生存,多数起点低,规模小,实力差,没有规模优势,缺少比较优势,难与公立医院争雄,甚至也形不成对公立医院的外部竞争压力。真正形成高端优势脱颖而出者寥寥无几,民营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水平的仅有12所,占民营医院的1.31%。

2.1.2 骨干人才匮乏,能力提升受限

人才问题,是民营医院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目前,民营医院人才队伍呈“哑铃型”结构,一部分是在公立医院退休后被聘的老大夫,一部分是在公立医院找不到工作暂时“栖身”民营医院的新毕业生,出现了“爷爷带着孙子干”的现象。没有高水平的人才,就办不出高水平的医院。高端、骨干人才的缺乏,使民营医院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受到很大制约,只能拾遗补阙,打打广告,做做专科,在艰难竭蹶中聊以为生。

2.1.3 信誉低,质量差,群众不认可

少数社会医疗机构迫于生存压力,存在虚假广告、超范围执业、过度医疗、非法行医等违法违规行为,影响到公众对整个社会办医的认同感。许多人认为,民营医院就是为了挣钱,甚至可能骗钱。还有的认为,民营医院的医疗质量没有保障,因为他们没有好专家,会把小病治成大病,大病延误治疗。

2.1.4 政策不落地,办医环境不宽松

尽管国家和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社会办医的优惠政策,但真正着手举办一个民营医院并不容易,“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公立医院由国家投资,税费都免;民营医院由个人投资,营利性还需缴税。民营医院用地审批难,办理医保定点要每个县去跑,职称评定、学术交流、科研立项、重点学科等,从政策上看起来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处于弱势,没法和公立医院比。

2.2 山东省社会办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2.1 在思想观念上,没有真正把民营医院放到与公立医院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与经济改革相比,卫生改革相对滞后。虽然经过30多年的改革,但公立医院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始终没有打破。2009年新医改以来,由于强调回归公益性,使人们产生了医疗卫生就应该由政府全包的错觉。认为,发展社会办医有悖于公益理念,这种错觉客观上进一步强化了人们重公立、轻民营的传统观念。实际上,政府与社会的角色不相冲突,而是相得益彰。不管医院“姓公姓私”,都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2.2 在政策定位上,民营医院头上戴着看不见的“紧箍”

一是区域规划的限制。政策要求,在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为非公立医疗机构留出足够空间。多大空间算“足够”?这种界定模糊的要求,不但难以实施,反而成为一些地方保护公立医院利益、限制民间资本进入的挡箭牌。二是投资领域的限制。政策规定,“坚持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确定了非公立医疗机构的从属和补充地位。三是经营性质的限制。营利性医疗机构需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结余不能分红。从资本逐利角度说,申办哪种都是限制。

2.2.3 在体制机制上,民营医院面临难以突破的“藩篱”

一是产权制度。社会资本介入公立医院改制,是许多投资者的首选。如果形成混合所有制,机构性质难以界定。办成营利性医院,与公立医院公益性相悖;办成非营利性医院,社会资本不能分红。二是社会保障体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在企业、事业单位不统一,医务人员难以从“单位人”变为“社会人”。

3 加快推进山东省社会办医的对策

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指导,从理论层面分析山东推行社会办医的必要性,为我国在新的形势下推行社会办医、建立多元投资机制提出相应的建议[1]。

3.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各地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充分认识加快社会办医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2 在政策上寻找突破

在机构设置、设备审批等方面,完全放开,不必按区域卫生规划予以限制。按照“非禁即入”原则,进一步开放医疗服务市场,社会资本依法自主选择医疗服务投资领域。

3.3 提升社会办医能力

通过社办公助、团队支持,加强公立医疗机构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的专科能力支援,鼓励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学术地位,增强竞争能力。

3.4 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医形式,切实加强监管

加快推动公立医院改制,探索公立医院一院两制。同时,改进监管方式,加大监管力度,规范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并且逐步建立医疗机构退出机制。

4 结 论

非公立医疗机构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涉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办医仍是一个非常重要但也很复杂的工程,若要实现社会办医的发展需要从根本上去除存在于思想观念、政策定位和体制机制的痼疾。建议调整区域卫生规划的功能从“封顶”到“兜底”过渡,尽快制定有利于社会办医的土地政策和人才政策,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促进社会办医在中国的健康发展[2]。必须解放思想,开放政策定位,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医形式,努力提升社会办医的能力,才能更大程度上推进山东省社会办医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袁素维,俞晔,曹剑涛,等.新形势下对我国推行社会办医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4,2(5).

[2]刘国恩,官海静,高晨.中国社会办医的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3,6(9).

猜你喜欢
医改对策研究
医院财务风险控制措施探讨
中国经贸(2016年22期)2017-01-16 19:01:55
新医改制度下,建立健全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
经营者(2016年19期)2016-12-23 15:55:09
医院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方式探讨
医改中卫生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财会学习(2016年19期)2016-11-10 05:30:02
山西省临猗县角杯乡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医改环境下的医院财务管理探讨
浅析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
输变电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职业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钻孔桩施工的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