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蕾
[摘 要]中国高校去行政化问题是一个主要由高校内部去行政化与外部去行政化构成的复杂、系统、动态发展的问题。高校内部事务由学术事务与行政事务两条主线构成。高校内部去行政化,就是按照各事务的管理规律及特点,选择符合其规律的方式进行管理,做到学术与行政平衡、动态的发展,互相促进。同时,两条主线的事务交叉出现了教授谋官、行政专职人员热衷读博及获取学术头衔的现象,应辩证、具体、动态地看待类似问题,促进学术与行政的和谐发展,引导高校内部自觉走上去行政化的道路。
[关键词]高校 行政化 内部去行政化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4-0017-03
中国高校去行政化是一个复杂、系统、动态的发展过程。有的学者如钟秉林[1]、杨德广[2]、李立国[3]等将中国去行政化问题分为高校外部去行政化与内部去行政化两个主要方面进行阐述。高校外部去行政化可以推动高校内部去行政化。高校内部也可以通过加强学术力量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不恰当的外部行政干预对高校学术事务的影响。高校去行政化是内外部因素一起互相配合、动态发展的过程,若高校内外部各机构配合不到位,大学现代理念没有扎根于大学的灵魂,那么,即使教育部宣布取消各高校行政级别,也不能有效减少高校内部行政权力泛化的现象。反过来,若高校内部行政岗位人员明确自己的定位,尊重、支持高校内部学术事务发展,个人气度、修养较高,自觉按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办事,那么他在高校内部处理学术事务时就会自觉地在其责权范围内办事,很少会用行政手段对学术事务做出不合理的干预。所以高校去行政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系统、动态的过程,内外部因素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本文选取高校内部去行政化的角度,对中国高校内部去行政化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中国高校内部学术事务与行政事务各有其管理规律和特点,应根据对象的特点及发展规律选择合理的管理方式
(一)高校内部的两条主线
在高校内部事务管理中,有两条比较清晰的主线:一条是围绕高深知识的传承与创新而形成的高校学术事务管理,如课程设置、教师聘用、高级职称评比、学生学业考核、高校办学质量评估等[4];一条是围绕如何为学术事务更好服务而进行的各种高等教育非学术管理工作,如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助学贷款、奖学金评比统计工作、教师课时补贴、教师年度课时完成量等。
高校内部两条主线有各自的运行规律。如果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没有分别定好位,不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及地位,不能分清处事的具体情境和目的,则两者很可能出现失衡的局面。尤其是行政岗与学术头衔“两栖”的部分学者,其在处理不同的事务时很可能会遇到多角色的冲突。在行政岗位,对待下级可以在行政法律范围内采用命令式的处理方式以提高处事效率,但在处理学术事务时,比如和学生探讨毕业论文选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论文提出修改意见等工作时,就不宜采用行政命令式的处理方式要求学生像服从上级那样服从学者自己的意志。即使是希望学生接受自己的意见,学者也必须以学生的研究兴趣、学生个人特点为基础,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要注重平等、开放、民主、多元的学术处理方式。如果在应当运用学术规律进行管理之时,滥用了行政权力,就会导致高校内部的行政化局面,即高校本应运用学术规律进行管理的事务,却运用了行政管理的思维、作风和方法进行处理的状况。高校内部去行政化,就是高校减少内部行政管理对学术事务的干预,由学术人员掌握重大学术事务的决定权[4],用学术发展规律处理学术事务,用行政管理规律处理行政事务,避免用行政管理的方式、思维及模式来管理学术事务,使高校内部行政和学术事务平衡、和谐地发展。
(二)学术事务管理有其特点,应对不同学科坚持多元、开放的评价体系与标准
学术规律的本质是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创新的规律。知识的产生有周期性、试误性等特点,不同知识的产生与创新都有不同长短的周期。人文知识注重修身养性、精神陶冶、灵魂精华、文化传承,成功的人文教育应当使人的理念、精神、修养、气度、人格、品行等方面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使人的德行得到较大的提升。所以人文知识的传承与吸收注重身体力行、潜移默化、躬自反省,注重经典人文作品的阅读及消化、人文氛围的晕染及改造个人思想和品行的自觉性。因此,人文教育具有长期性、非直接性等特点。人文知识创新周期相比理工科要长,且对物质财富的生产的影响是间接而非直接的。理工类知识则不同,它的产生、创新与推动经济、社会的直接需要与发展有直接的关联,尤其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以来,医药、生物、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等知识与技术更新速度快,创新周期短,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学术事务内部的各门学科知识在传承与创新上有不同的特点,这决定了学术事务的管理不能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束缚学科的知识生产与创新,而是应坚持百花齐放、多元、多标准的学术评价系统,以解放知识生产与创新中生产力所遇到的各种束缚,减少不同学科的应景式研究。不同学科的学术评价标准应由各学科的学术权力组织根据该学科的知识更新规律及学科特点进行制定,而非由高校内部行政人员进行统一制定。高校内部行政人员只负责对各学科学术组织制定的学科评价标准进行审核,针对不同学科学术评价要求制定适合的审核表格,而不能取代学术进行各学科评价标准的统一规划。每门学科教师每年发表的学术文章及期刊类别应有不同的要求,如哲学、历史学科,其学术评价周期可以适度放宽,可以尝试不硬性要求教师每年的项目数、发表的论文数量及期刊类别,而以作品的思想深度、贡献率等其他指标要求教师,以减少文科当中的“假大空”论文、应景式论文及重复性研究。笔者在教科院本科教秘处实习时,曾在办公桌上见过教科院本科教师年度绩效审核表,这表要求教师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教师的总结往往主要从上了多少课、在何种期刊发表了多少篇论文等方面进行总结。笔者在想,难道一年内没有发表任何学术文章的教师,就一定是绩效差、不称职的教师吗?经典著作往往需要时间的酝酿、广泛的经历、智慧的沉淀。如何制定一套符合文科特色的学术评价体系,解放施加在人文科研工作者身上的各种束缚,让人文科研工作者放开思想、自由地进行人文的陶冶与知识的传承及创新?或许,坚持多元、开放的评价理念与体系,坚持让各学科的学术组织进行民主与开放的制定,自己解放自己,内外配合,这才是解放人文科学的正途。
(三)高校行政事务注重高效管理、矛盾处理、关系协调及灵活应变,是为学术服务的前头兵
与学术事务多元、开放的评价及管理方式不同,高校行政事务的管理讲求科层之间责任分明、下级服从上级等原则,讲求高效地实现管理目标,有意识地协调和统筹利于实现目标的各种关系及资源。行政管理是否高效、科学,在于岗位的责权是否明确,在于管理者能否做到不越位、不错位,是否具备了较高的计算机软件操作、矛盾处理、关系协调、灵活应变等能力。由此看来,学术水平在高校行政基层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
高校行政事务较繁琐,对行政管理者的职责定位认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矛盾处理能力、危机公关能力及办公软件高级技术操作等能力要求较高。笔者认为,在处理行政事务的时候,主要讲求的是技术和情商。面对问题,考验的是管理者的管理智慧、关系协调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等,即使管理者不是教授、博士,也可以把事情处理好。但如果管理者学历再高,不按行政事务的处理特点办事,人际关系紧张,也会影响具体行政工作的展开。因此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对人的核心能力要求是不同的。学术事务讲求知识的创新能力,行政讲求事务的艺术处理能力;学术可以宽容失败、倡导百家争鸣,行政讲求统一部署、各行其位、各行其职。相关知识可以促进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行政管理的有序进行也为学术事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及环境。学术与行政不是互相附庸、互为目的的关系,而是可以彼此促进、相得益彰的。高校行政机构不应充当学术的统领者,而是成为学术、学者、学生服务的前头兵,让学术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光芒。有了行政管理者,教授不必亲自统计自己的年度课时、上课补贴等繁琐的工作,这能使学术研究者们更高效、安心地从事学术研究。
二、辩证、具体、动态地看待教授为官、高校行政管理者读博的现象
教授是学术力量的代表,而高校行政管理者是行政事务的代表。按道理,教授与行政岗位人员安于本职工作、分工协作就好了,为什么当今中国高校依然会出现教授不谋得一官半职就走人的现象呢?为什么有的高校专职行政人员如此热衷读博或获取某种学术头衔呢?
笔者认为,应辩证地、动态地、具体地看待这个问题。高校里每个岗位的设置,都有其相应的能力要求,人的特长、优势只有在与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相匹配时,资源才能得到合理的配置,高校各项事业才能良好的运行。
对教授从事行政工作的现象,如果某位教授综合素质较高,不仅学术上有一定的造诣,而且在人格、品性、风度、表达等方面具备了一位行政管理人员应有的素质,在学生、教师当中有较高的威信,能得到群众的普遍信任和认可,而该教授也有服务师生、承担更大责任的愿望,有为更广大师生谋发展而非仅为自己谋发展的信念,有领导学院学术、行政等事务发展的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教授进入行政岗位既符合群众的愿望,也是教授勇于担当责任的表现。但要反对一种情况,就是教授仅仅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得到更多认可,在缺乏统领全局、为广大师生服务意识的情况下而从事行政岗。这样,学术沦为了谋官的工具。这意味着若持这种想法的教授进入了行政岗,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学术为己谋利,在行政管理当中容易滋生官僚主义或学术腐败,这是应该反对的。
同理,对于高校专职行政人员热衷读博、获得学术头衔的现象,若校行政岗位人员能将深造所学到的理论或知识应用于工作,使处理事务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行政岗位人员选择继续深造学习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比如有的高校辅导员选择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博士,若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无疑对加深高校辅导员的理论修养,促进其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有一定的帮助。但不应夸大这种积极影响,因为行政岗位的特点是强调具体的技术操作、人际交往能力,对专职人员的矛盾处理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实践性较强,如果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不到具体的情境、行为和实践当中,那么再多的理论学习充其量也是一种装饰。所以,关键看行政管理者选择深造的目的,如果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更科学地决策,并且有将理论积极转化为实践的意识,那么选择适合的专业进行深造是值得提倡的;但若仅仅是为了获得一种荣耀,获得一种认可,获得一种话语权,为了未来有机会占领更多资源提供便利,或许带着这样动机深造的行政岗位人员还需三思。
三、结语
大学内部去行政化的关键,在于要把握好高校学术与行政这两条主线的运行规律,根据对象的特点及规律办事。对待学术事务,要坚持知识生产与创新规律,充分尊重学术组织、学术力量的话语权及制定重大学术事务的决策权。校内行政事务不要越俎代庖,不要把行政管理的思维、模式和作风强加于需要自由争鸣空气滋润的学术事务。同理,在处理行政事务之时,明确行政机构存在的意义是为学术更好地服务而非居高临下地统领学术,应按行政事务的处理规律、规范及要求办事。学术事务管理与行政事务管理只有和谐相处,共同促进,才能在动态平衡中发展。如果真能这样,中国高校走上内部去行政化的道路,建立起现代大学制度或许就不远了。
[ 参 考 文 献 ]
[1] 钟秉林.关于大学“去行政化”几个重要问题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9):4-7.
[2][4] 杨德广.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9):19-24.
[3] 李立国,赵义华,黄海军.论高校的“行政化”和“去行政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0(5):2-4.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