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以可选择的未来

2015-05-30 01:57曹小其
职业·中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课改中职

曹小其

摘 要:浙江省出台了新一轮中职课改方案,其背景是基于浙江省经济结构转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其具体的表现在于现行的中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固化和狭隘性,也就是说中职教育所带给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前景与学生及家长的期望并不吻合。新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怎么办,这是本文所试图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 课改 选择性课程体系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以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为切入点,提出了五项主要任务:建立学生多次选择机制、优化选择性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组织方式、打造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体系、建立健全与选择性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其目的在于通过多元化的选择和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来增加职业教育的灵活性,形成升学、就业双轨运行的中职教育教学机制,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多样化的教育选择——中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从对浙江省职教发展的判断,笔者认为三大核心任务是本次课改的关键:第一是建立学生多次选择机制,第二是优化选择性课程体系,其三是健全与选择性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

所谓多次选择,是指让学生在经过一学期的适应性学习后,围绕直接就业或继续升学可以进行不少于两次的选择,包括选择专业方向或专业;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选择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逐步推进和实行“走班制”、“学分制”、“弹性学制”等现代教育组织形式。

选择性课程体系,是指所有课程分为“核心课程模块”和“自选课程模块”。“核心课程模块”是必修课程,由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组成。在这一模块中,要进一步推进以“教学项目”为载体的“做中学”教学模式。“自选课程模式”是自主选修的,属于校本课程,可以涵盖较为广泛的内容,包括通识课程、专题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这样安排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无论是就业与升学,还是专业和课程,学生都可以进行多元化的选择。这一选择看似简单,其实是对长久以来学校计划体制的一次挑战和创新。

当然,我们不但要有创新的思路,还要有创新的做法,同时相应的,我们更要有创新的保障,所以,构建与选择性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对以往课改的总结与提升。

二、选择性的教育理念——中职课改的成败关键

思想先行,课改是一场教育教学思想的变革,首先参与者必须观念转变。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中职学生是一个处于变化和发展中的群体,人的行为意识、价值取向、特长爱好、能力需求等都未成型,可塑性很大,过早定向不利于学生的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不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所以,在观念上,不要把中职生看成是直接就业并且一条路走到黑的群体。

从表面上看,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以专门化职业人才为培养目标,强调与产业发展的对接和职业导向。但作为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中职教育对当地学生和家庭的吸引力不足,一部分学生想升学、留学或创业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需要在专业、课程、教学组织、升学与就业等层面进行整体设置,融入允许学生多样化选择的教育元素。职业教育学历层次的上升不应是知识的简单累加,而是基于职业资格体系等级的上升;中职不能仅仅是高职的“蓄水池”,还应该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中职毕业生不是劳动市场上的“半成品”,而应该是基本合格的高素质“准劳动者”;中高职衔接不仅仅是中职学生学历提升的通道,更是他们职业成才的通道。这样,才能使中职教育从终结性教育走向终身教育。

美国有研究者认为,职业教育注定是一种“折中”的教育类型,它既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还要兼顾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它在满足学生一次就业需要的同时,又要不断促进学生再就业能力的提升。

三、试水性的课改尝试——中职课改的探索实践

笔者学校专门邀请课改方案的主要参与者省教科院方展画院长来院做专题辅导报告。文件下发时学院正处在国家示范校建设关键时期,考虑到先期已做了一些符合文件精神的探索,决定实行“在示范建设中贯彻课改精神,总结前期课改经验,示范建设与课改相结合,制订方案,稳步推進,抓出成效”的指导思想。根据学院的实际进行了相应专业与课程的课改实践,希望在不断试水与尝试中,探索出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1.财经商贸系尝试“走班制”

该系财会教研组在落实《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时,尝试“走班制”教学。把职高二年级的三个班定为“走班制”实验班;对企业财务会计课程、财务软件课程、会计模拟实训课程列为实验课程。开展同课“走班制”,打破原有行政班级,实行分层教学。结合财会专业的从业要求,我们将重组后的“走班”分别命名为“敬业班”、“协作班”和“诚信班”。三个班级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分别由不同风格的教师任教。每位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及喜欢的教学方法自主选择,进入不同类型的“走班”进行本课程的学习。由于学情不同,每个“走班”在授课进度、内容深浅、授课方式、教学检测等方面的安排也不尽相同。

“敬业班”旨在培养具有管理意识、主动探究、爱岗敬业的优秀员工,除了教授书本上的知识,教师要运用大量丰富的企业案例、复杂多变的购销环境,启发学生对会计制度的理解和把握,不仅要求学生学会会计核算,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核算,可以如何为企业节省成本等。“协作班”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团队意识、能主动融入并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与“敬业班”不同,该班教学重点在于教授学生掌握经济业务的核算方法和树立团队意识,教师通过固定分组、小组竞赛、岗位分工、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模拟的职场环境中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习(工作)任务,从而增强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诚信班”旨在培养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企业员工,该班级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采用小班化和模拟企业环境的趣味性、实践性教学方式,从最基层的工作(仓管员、统计员)对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开始,夯实专业基础能力。

2.基础部尝试语文教学改革

目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为应试的教学,低效、贫血、不健全,都是精读精讲,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生字修辞,抠得很细,如同手术解剖,学生早已腻味。基础部语文组进行了多次研讨实施“大语文”、“ 真语文”教学改革。特别是去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深情地讲述了阅读对人生的重要意义:“读书已成为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志气”, 相关部门也在多个场合公开他的“阅读书单”。习总书记关于读书方面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了语文组改革步伐。目前改革方案正在进一步完善,下学期可望实施。课改方案的实施主线为“阅读千日工程”。每天拿出30分钟时间用来进行名著阅读,实实在在地阅读,一周150分钟,一学期150分钟×18=2700分钟,三年2700分钟×6=16200分钟,折合270小时,正常可阅读270万字。可以设想,当一个人通过制度约束,阅读了几百万字以后,其基本的人文素养将会发生质的变化。不管他将来学习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都将会为其一生打下一定的人文基础。

有时候一辈子的道路就是由10分钟或20分钟的发言决定的。基于此,语文的教改,重点放在“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养成上,其中“表达”就是要培养学生“文字(书面)”与“语言(口头)”表达能力。

3.发挥督导的导向机制,重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二级四层”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学院督导室着力主构和发展的特色项目之一。“二级四层”是指学院实现院系二级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由院系两级组成,其中分为院、系(部)、教研组、班级四层。在新一轮的课改中,我们将继续发挥这一监控体系在选择性课程体系建设过程的作用,构建新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作为二级四层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核心组成的督导室要在优化选择性课程体系的调研方面发挥引导作用,带领教师调研制定选择性课程的评价方案。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质量评价方式。其次,课程改革要在“现代学徒制”理念引领下,改革教学组织方式,加强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的实践性教学,建立健全“工学交替”的 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探索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专项的教学督查为抓手,以评价标准为导向,推进课改的进一步实施和教学质量的再提升。

四、实践中的课改思考——想说爱你不容易

选择性的教育理念、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可持续的职业规划,这些听起来很新、看起来很美的职业教育关键词,的确能激起人们对中职教育发展的热切期盼。但真正實施起来,难度很大,更多的是“一声叹息”。因为中职学校的发展不均衡,加上课改方案中一些如“自选课程模块”教学时数原则上不能低于总时数的50%等限定,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对于很多中职校来说“可望而不可即”。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是项系统工程,非中职校一力可为,需要集聚社会各方的合力,这对于职业教育更是一种挑战。

但不管怎样,“新课改”的到来,为学院正在进行的“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新背景下,我们将依然注重内涵发展,着眼于特色化办学,在探索与实践中努力让课改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方展画.改革课程给中职生更多发展选择权[N].中国教育报,2014(12).

[2]唐林伟.浙江中职课改:从“就业导向”转向“职业发展导向”[N].中国教育报,2014(12).

[3]雷正光.基于顶层设计的现代职教体系研究与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

(作者单位: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课改中职
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商务活动策划与组织》项目化课改研究
基于“茶文化”背景对中职旅游专业课改的思考
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用“第三只眼”看待中职学生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