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秋华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情,合理引导,使讨论符合学生的特性,使学生充分发散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讨论 自主与合作 引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034
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多数采用“教师教授学生听讲”这种单一的接受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课堂讨论这一模式符合新课改的目标,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师首先应当遵循或借鉴以下开展课堂讨论教学的步骤
(一)讨论前指导学生做好充分准备
课堂讨论需要学生在教学中分组自主进行讨论,如果学生事先不做好充足的准备,提前预习课文的话,那么讨论就会变得盲目、无启发性。因此,教师课前就应当布置预习功课。例如,学习鲁迅的《风筝》一课时,教师在课前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基本资料、创作背景等,同时也要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同时,教师还应当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使学生对课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讨论之前教师还应当简单讲解课文,并提出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是教材中有探讨价值的内容,如在《风筝》一文中,教师可以提出作者为什么说“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这样的问题。这样在进行课堂讨论时,学生才不会“无话可谈”,才会有的放矢,讨论才不会无目的性、无针对性、无启发性。
(二)合理科学地组织课堂讨论
由于课堂讨论符合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因此,讨论小组的建立必须合理,才能保证学生讨论时充分实现合作。教师可以以同桌两人为单位,也可以前后左右四人为一个讨论学习小组。在讨论前,小组内可以进行分工,例如收集资料时,可以由一名学生负责作者资料,另一名学生负责创作背景,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又可以使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这样,在讨论时,学生便可以通过交流分享各自的准备内容,互相学习,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当注意采取科学的讨论方式。现阶段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数采用导向式的讨论,即教师安排讨论的程序,选取讨论点,这种讨论方式强调教师的导向作用,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使得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此外还有自由式的讨论和竞赛式的讨论,自由式的讨论则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探索精神,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但是容易导致讨论的无针对性;竞赛式的讨论则是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热情。
(三)讨论过程中观察学生状态,合理引导
课堂讨论的过程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讨论开始之后,教师应当在教室中轻轻来回走动,观察学生的讨论状态,准备随时为学生提供引导。此外,教师通过一些非言语的暗示能够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如学生讨论时眉飞色舞,面带微笑,望向教师的眼神发亮,似乎像是在等待夸奖,则表明该学生准备充分,讨论进行顺利;如学生讨论时眼神闪烁,并时刻关注教师的动态,则表明该学生准备不充分,且害怕被教师发现。如有小组讨论异常热烈,且每个学生都有说有笑,教师则要考虑该小组学生的讨论是否已经超出教学内容,即开始闲聊天。对于准备充分讨论热烈的学生,教师应当表示肯定与赞许,并报以微笑;对于准备不充分讨论比较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当适当给予帮助;对于讨论超出课程内容的学生,教师应当以眼神表示警告,同时也要给予帮助。教师在观察过程中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提出一些更加值得探讨的问题,使讨论更加具有指向性、针对性,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进行深入的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合理把握讨论时间,讨论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时间太短学生则无法深入思考,问题只是流于表面浅层次或者只是敷衍;时间过长则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讨论到后期会越来越没有热情。
(四)课堂讨论后指导学生进行成果汇报并进行评价
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当要求各小组派遣一名代表进行成果汇报,让每个小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答。此时教师可采用竞争机制,汇报优秀的小组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从而激励学生在讨论时更加投入深刻。在汇报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当提问,如《风筝》中作者为什么一再提到“我的心只得沉重下去”,以检验学生的讨论效果。汇报完成后,教师应当对个小组的发言进行总结,对优秀的小组进行奖励,对表现不理想的小组进行鼓励,消除他们的惰性和心理障碍,并建议他们下一次讨论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讨论时深入思考。教师总结完毕后则要对教材进行更深一次的讲解,加深学生对教材的认识,从而学生弥补讨论过程中遗漏的问题,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应公正、热情,恰如其分,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二、在开展课堂讨论中,教师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避免讨论被部分学生把持
有些学生思维开阔且健谈,这些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另外一些学生则比较内向或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学生在小组讨论使便充当聆听者的角色,这样,讨论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对此种现象加以引导,鼓励那些不善于讨论的学生积极融入小组中,也可指定这一类的学生为小组代表进行总结,从而保证所有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二)合理把握问题的思考难度
教师应当注意提出的问题应当是具有发散性的,一个学生独立解决不了,需要集思广益的。同时也应注意到每个班级内学生的能力都有差异,提出的问题不宜过难,也不宜过易,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能力。如上文提到的《风筝》一文教学,“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多种,可以是作者的兄弟之情,也可以是作者的自省精神。
(三)避免问题指向不明
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指向不明,学生的讨论就容易没有针对性,容易流于泛化,无法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提升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效果。因此教师在选择问题时,除了考虑学情之外,更要科学。
总之,课前指导、问题选择、合理组织、科学引导、及时总结,是课堂讨论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课堂讨论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开放和富有活力,科学与合理地开展课堂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扎实,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也应当掌握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实现双赢局面。